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韩熙载家居金陵何处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南京地名趣话》载:"戚家山位于华门外长干里,为古石子岗的部分。东吴、西晋时称‘石子坑',东晋时称‘石子罡'。宋时又称‘松林庄',盖因这里松树茂密,庄为松掩,故名。南唐时,松林庄住户大多姓戚,故更名为‘戚家村',山也因此更名为‘戚家山'。南唐仆射韩熙载,曾为避祸在戚家山‘养疴'。"秦淮区志办2002年12月出版的《秦淮夜谈》第17册《三探戚家山》记述:"南唐大臣韩熙载在金陵宅  相似文献   

2.
刘伟冬 《东南文化》2002,(12):64-69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品,其内容表现的是韩熙载——南唐时期一位名的政治活动家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图1)。据史书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屡次想重用韩熙载,但无奈社会上流传着他纵情声色的丑闻而只好作罢。为了了解这位让他既钟爱又放心不下的臣子的私生活,李煜遣派顾  相似文献   

3.
林杰祥 《文献》2021,(2):24-32
北宋文莹《玉壶野史》载南唐韩熙载事,有"生旦杂处"一语,学者或据此而论定其时已有"生""旦"脚色。今梳理该书历代版本流变,知是书在明初后五卷阙佚,嘉靖年间抄补时已有阙文,作"生杂处",鲍廷博校刊本则去此空格,作"生杂处"。另有清抄本作"生冝杂处",乃抄录之误,周星诒、陆心源等人校订时皆删去。作"生旦杂处"者后出,最早见《四库全书》本,乃将"冝"误作"旦"。参酌《南唐书》《宋史》《续通志》的相关记载,"生"之本意当为"生徒""门生",故此语不可作为南唐时已有生旦脚色之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铉(917—992),为南唐李煜时重要文学侍臣,历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兵部侍郎、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南唐国灭,他随后主入汴京,在赵宋朝廷相继为太子率更令、散骑常侍、直学士院等官,后因事贬窜邠州,任静难军行军司马,卒于邠州官舍.徐铉是南唐宋初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在南唐时即与韩熙载齐名,素有“韩徐”之称.仕宋后,从其学者多人,如李至、陈彭年、胡克顺、吴淑辈皆出于门下.铉去世后,吊唁之作甚多,仅其文集后就附录有行状(不署撰人)、墓誌铭(李防撰)、祭文(李至、杨徽之、张洎等撰)、挽歌辞(李至撰)数则.在上述吊唁之作中,行状未署撰人名姓,为徐铉文集作序跋者,如陈彭年、晏殊也无只字提及,而后世为宋人编纂文集也未述及此文,于是《徐铉行状》撰人似乎就成了一个疑案.  相似文献   

5.
<正>五代十国是我国唐末历史上的割据混战时期,偏安江南一隅的区区弱国南唐王朝,聚集了董源、巨然、周文矩、顾闳中、徐熙等一批卓尔不群的国画大家,他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耕耘,终于成就了一番绚丽辉煌的艺术天地。董源(?-约962年。史上一作"董元")是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大师。其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一说为今江苏南京)人,因曾担任过南唐翰林图画院北苑副使,世人故称"董北苑"。董源传统花鸟、人物、禽兽画皆精,但对于山  相似文献   

6.
涵阁 《文物》1960,(10)
五代南唐时著名画家的作品,能流传到现在的已不多,而王齐翰勘书图(挑耳图)就是其中之一.王齐翰,金陵人,南唐李煜时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邱壑.宣和画谱卷四载:"开宝末,煜衔璧请命,步卒李贵者,入佛寺中,得齐翰画罗汉十六轴,为商贾刘元嗣高价售之,载入京师,质于僧寺.后元嗣偿其所贷,愿赎以归,而僧以过期拒之,元词讼于官府.时太宗尹京兆,因索其面,一见大加赏叹,厚赐而释之.……今御府所藏一百十有九."历代画史汇传卷二十七说他"佛像神仙山水笔法入细者胜".可见王齐翰是一个工于画人物和山水的画家,他的画在当时就很为人所珍视.此画为绢本,绢质很粗,高28.4、长65.7厘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7,(9)
<正>五代、两宋时期,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入一个发展高潮,山水、人物和花鸟画异彩纷呈,相得益彰,在此期间涌现出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创造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丹青成就。其中,南唐画家顾闳中等人及其《韩熙载夜宴图》就颇为值得称道。大约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内臣奉敕成书的《宣和画谱》记载:顾闳中(约910~约980年)为"江南人",尝任南唐王朝画院待诏,擅长丹青,但"独见于人物"。宋廷内府御藏有其画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21,(1)
正1945年10月7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将所作《沁园春·雪》(以下简称《雪》)书赠柳亚子先生,其后,柳亚子将《雪》在"柳诗尹画联展"中展出,并为联展作跋评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相似文献   

9.
施建中 《东南文化》2011,(4):123-126
中国历史上的南唐时期,因统治阶层倡导文治,文人价值观对社会精神起主导作用。在社会文化风尚的影响下,南唐画家的作品也呈现出文人化的倾向,文人画在五代已处于萌生状态,如诗、书、画开始结合于一体且书法用笔进入绘画。中国画在这一时代的发展对文人画的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1,(7)
正中国花鸟画,自唐代起独立成科,至五代,南唐待诏黄荃、黄居寀以"勾填法"画禁苑奇花,工巧华丽为至,得"黄家富贵"之名,江南处士徐熙用"落墨法"作汀花野竹,其孙徐崇嗣创"没骨花",所绘花卉为后世楷模,自此,"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构成花鸟画的传统,影响后世千年,"勾勒"和"没骨"花卉,  相似文献   

11.
正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十一《张翊传》载:"南唐禅代,擢虔州观察判官、西昌令,假道还广陵,里人荣之。"按:据传文,张氏侨居庐陵,后赴广陵入仕,则广、庐字近,此"广陵"实"庐陵"之误。吴氏所记,是以南唐有西昌县。查此条出于北宋龙衮《江南野史》卷九《张翊传》:"嗣主代立,例受庆恩。求以宁亲,授虔州观察判官、西昌令。假道还,里人荣之。"按:据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之南唐部分,知南唐境内无西昌县。然《元和  相似文献   

12.
正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制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积极对南展开攻势,以图平定南方,为实现大统一奠定基础。南方诸国陆续被灭,只有实力最为雄厚的南唐还在支撑,面对北宋强大实力的威慑,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暗备战,表面自降身份,向宋称臣,并定期纳贡。负责使宋的是南唐大文豪徐铉(916-991,  相似文献   

13.
董源潇湘图     
董源字叔达南京人,生于五代南唐(公元937前后),曾做过南唐的北苑副使,所以又称为北苑.他是后来人们所称赞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画家之一,是在艺术上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他善于用富有水分的笔墨写出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宋朝的米芾对他的评价是"平淡天真,唐无此品",我们从这幅潇湘图里也可以看出,这个评论是并不夸大的.他不但是当时的大画家,而且给后世的画坛开辟了新的蹊径,释巨然就是继承了他的衣钵的传人,宋代的米芾父子也吸取了他的技法加以变化.他这一派的画  相似文献   

14.
祖堂山南唐3号墓位于顺陵西北约100米的南唐陵园西墙之内,其砖室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墓室、耳室等部分构成。尽管墓葬早年多次遭盗扰,但仍出土银、玉石等质地遗物40余件。根据墓葬规模、形制、出土遗物的特点以及墓葬在陵园内的位置、遗骸鉴定结果等,墓葬时代应为南唐,墓主极有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昭惠国后周氏,陵号懿陵。该墓是20世纪50年代初南唐二陵发掘后祖堂山南唐陵区的最重要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5.
王为刚 《东南文化》2013,(1):101-106
南唐泰州子城碑是研究唐末五代时期泰州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研读碑文并结合文献资料,可以重新确定南唐泰州子城的始建年代和明确其在泰州城内的具体位置。碑文亦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海陵县升级为泰州的原由、时间以及李昪何时将国号"齐"改为"唐"等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五代十国"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全国各地分裂割据政权之间,充满了激烈的军阀混战,造成了频繁的王朝更迭,南唐就是接替杨吴建立的割据王朝。南京出版社把《南唐书(两种)》收入《南京稀见文献丛刊》正式  相似文献   

17.
《琉璃堂人物图》是反映南京文人雅集的古代名画。北宋以后,原迹近于湮没,八百多年来,未引起注意,迄今始露端倪。图卷见宋《宣和画谱》著录,作者为南唐著名画家周文矩,建康(南京)句容人,生卒年不详,李、李煜父子时为画院翰林待诏,以善画道释人物称著,兼擅车...  相似文献   

18.
古钱     
南唐开元通宝十国时期南唐所铸钱。陶岳《货泉录》:"(南唐)元宗时,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所见为铜钱,钱文有篆、隶两种,字小,郭阔,铸造甚精。篆、隶两种为"对钱"。一般钱径2.4—2.5厘米,重约3.4—3.5克(图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世上本没有后悔药可卖,可偏偏想"吃"后悔药的人不在少数,著名的如南唐后主李煜李重光,南宋词家陆游陆务观。此二人虽说同怀一个"悔"字,但体现出来的心胸、气魄、境界相去甚远,社会效果大相径庭,留诸后世的也不止是关于悲欢离合的一唱三叹,堪称国人"后悔史"上的一代经典,值得叨叨。李煜(字重光),亡国之君。不用说,他后悔的是"失国"了。他是南唐元宗李璟的  相似文献   

20.
在五代十国中,南唐得到宋人的格外重视,因而产生了十国中唯一的宋朝官修史书《江南录》,并被修撰者徐铉自诩为"千古信书"。然而,特殊的政治环境与作者的个人因素,令这部史著先天不足,招致上至宋廷统治者,下至宋人尤其是南唐遗民的普遍不满,最终导致了这部官修史书的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