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血池遗址系秦汉畤祭考古遗存的重要发现,时代与文化属性明确,遗迹内涵丰富,是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秦汉"祭天"场所。本文全面回顾雍畤遗存探索历程,阐述血池遗址发现背景及其性质与内涵,结合整体布局并对血池遗址选址、年代、属性、祭祀对象、祭祀礼仪传承发展、祭祀马牲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池遗址是近年于秦都雍城郊外对秦汉"畤"遗存的最重要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于2016~2018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分别发现夯土台、祭祀坑、建筑、道路等各类遗迹292处。该遗址系首次在雍城发现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最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大型国家"郊祀"遗存,对秦汉祭祀制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们分析了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北斗坊地点的10头牛和19匹马的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相对于蜗牛和附近河水,牛和马的锶同位素比值显著更高,表明牛、马是从遗址以外地区迁入的,且距离超过100公里。不同个体、不同祭祀坑的祭牲锶同位素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秦汉时期血池遗址的祭祀活动有着复杂和高效的社会网络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出土的11件木材、木炭样品的鉴定,认为这些木材、木炭属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桑属(Morus sp.)和2种竹亚科(Bambusoideae)的竹子。车马器铜帽内的木材是青檀和竹子;祭祀坑四壁的木材为侧柏;祭祀坑开口处的木炭为桑木。首次了解了秦汉时期祭祀遗址在木材利用上具有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特点,为秦汉礼制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血池遗址祭祀坑出土的马牛羊三牲骨骼进行了鉴定,主要为马(256匹),其次为牛(31头),羊最少(8只).马骨年龄偏小,全为马驹,分布于南北向的马坑和东西向的车马坑内.南北向的马坑马骨数量多,时代早于东西向的车马坑.牛在东西向牛坑内,全为牛犊.羊和牛为南北向的合葬坑,年龄主要在1~3.5岁之间,时代和南北向的马坑接近,均为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对祭牲的马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均为马驹,但对牛羊祭牲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到西汉时期,除马继续为马驹外,牛变成了牛犊.  相似文献   

7.
叶晓红  田亚岐  张蕾 《文物》2022,(11):86-96
<正>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血池村以东与沟南村之间的山梁和山前台地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数年的考古调查。2016~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凤翔县文物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血池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由坛、壝、场、建筑和祭祀坑等组成功能结构完整的畤遗存。祭祀坑出土了2200余件(组)器物,包括玉器、青铜车马器、青铜兵器及小型木车马等祭祀之物。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对血池遗址北斗坊地点祭祀坑出土马牲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马牲的食物来源多样,同一个体马牲肋骨的碳同位素比值高于其他骨骼。结合相关研究认为,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可能与饲养马牲的苑厩散布于不同地域有关;食物结构转变恰与《周礼》中"刍之三月""殊养之"等记载相符。  相似文献   

10.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二里头文化的玉器制造业并不十分发达,表现在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用玉制度。玉器在二里头文化各期之中的使用情况差别很大。二里头一期仅见少量绿松石饰;二期为发展期,玉器数量和种类均有增加;三期的玉器数量和种类都达到高峰,这一现象与三期二里头遗址夏代王都文化繁荣的景象是密不可分的;四期的玉器出现明显衰落的趋势,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体现了夏商政权交替对手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钟雪 《北方文物》2020,(5):36-44
陕西省延安市芦山峁遗址玉器,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学者们极大兴趣,对其文化面貌和遗址内涵的讨论长期存在争议。近年发掘出土的玉器的考古学背景和伴出陶器的特征,有力地证明了芦山峁遗址玉器为龙山时代晚期遗物。另从玉质、器形、治玉工艺、审美和埋藏性质等角度分析,该遗址玉器与同处陕北地区的石峁遗址和新华遗址玉器风格相近,三个遗址所呈现出的玉文化面貌相似,同属一支史前玉器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判断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地质成因和产地,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无损分析技术对出土玉器进行了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46件玉器中67.4%的样品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玉料的质量较好,可能来自同一种成矿类型的矿床。研究表明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古代玉器研究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为探索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金沙遗址玉器的材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金沙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玉器最多的遗址,通过对其中551件玉器材质鉴定的结果发现,最主要的材质类型为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软玉。通过对软玉型玉器的宏观特征、显微特征、玉器和石器的矿物及岩石组合特征研究,以及与四川汶川龙溪玉、新疆和田玉特征的对比,并且采用ICPMS进行主要玉器类型和玉料的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同时结合现代资料和古代史料,认为金沙出土的玉器主要的材质应该来自于汶川的龙溪玉,与新疆和田玉、良渚玉器没有关系,但同时也存在其他地区玉料甚至是玉器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良渚遗址群反山遗址出土玉器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对整理后的反山遗址出土玉器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进行了基本观测,并利用皮尔逊矩阵对出土玉器各个器型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存在一个以上玉器器型的捆绑使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东夷人部落首领虞舜相传出生于此。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近50处,科学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中前寨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对于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前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还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器型组合。前寨遗址在诸城市南部,是胶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前寨遗址的玉器就为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6.
徐红霞 《收藏家》2008,(10):41-48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西南约10公里的长岗行政村凌家滩自然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发现,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经C14测定距今约5300—5600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的发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了5次考古发掘,发现聚落遗址内有居住址、墓地、祭坛、  相似文献   

17.
神延 《收藏家》2000,(6):16-21
新华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乡新华村西北约500米处,地处毛乌素沙漠南部,气候干旱,沙丘起伏。遗址居于当地所称“彭素圪塔”的小山包上,北部有野鸡河自西向东流过。由于受沙漠侵蚀,遗址破坏严重,石器、陶片俯拾皆是。为配合“陕京天然气管线”及“神延铁路”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先后于1996年、1999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总计发掘面积4000余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20余座、灰坑208个、陶窑6座、成  相似文献   

18.
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次一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出土遗物二金沙遗址祭祀区与三星堆器物坑出土遗物比较三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文化面貌与性质四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遗物的特点及原因五金沙时期成都平原的文化格局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又一个重要遗址。1995年在成都金沙遗址范围内的黄忠村一带已发现商周时期的遗存,2001年在金沙村出土大批遗物,由此开始了对金沙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多年的发掘与研究已确认金沙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内含大型建筑区  相似文献   

19.
1999年新华遗址发现了一座玉器坑K1 ,出土了 32件精美玉器。本文以新华玉器坑K1性质、玉质及工艺等相关问题探讨为出发点 ,从考古学角度对玉器所属的考古学文化性质、特征及分布地域分别加以讨论 ,进而将包括石峁玉器在内的陕北地区所谓龙山时代晚期玉器较为可靠地确认为夏代玉器范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小南山遗址出土遗存划分为小南山文化和新开流文化两种文化遗存,对二者的年代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对查海遗址的分析,建立起兴隆洼文化及该文化玉器发展的年代标尺,为相关考古学文化年代的判定树立了参照系。继而讨论了塔布敖包遗址、哈克遗址第一期遗存及北山洞遗址第三期遗存的年代,明确了三者的年代晚于小南山文化,而与兴隆洼文化共时。梳理了公元前5000年以前东北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玉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