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咸丰3年(1853)进士。历官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在山东任职期间,筹办海防,两次亲自指挥堵塞黄河决口,注意兴办学校,奖掖人才;并且嫉恶如仇,杀掉为慈禧宠信而作恶多端的六品蓝翎太监安得海,使国人无不称快。光绪3年(1877)至12年(1886)任四川总督,创办四川机器局,大力兴办学校,延请名流讲学;修治都江堰,裁减伕马局,整顿盐务,67岁病逝于任上。从贵州来说,是历代名臣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正如黎庶昌所言:“黔自建省以来,名臣硕望,接踵代兴,考其勋德之隆,未有如丁公者也。”  相似文献   

2.
<正>抗战期间,海军学校迁至桐梓,浙大迁至湄潭,而军医学校则迁至安顺……贵州在抗战中功不可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中央陆军军医学校迁址贵州安顺,度过了它非常时期的7年。安顺的历史,也因此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四 主持贵州讲武学校奠定黄埔教官基础 贵州军事学堂的创办,始于清末的武备学堂。该校招收两期学生后,即改为贵州陆军小学堂。辛亥革命后,唐继尧率滇军人黔与刘显世等共同颠覆了贵州军政府以后,先设干部学校,后改名陆军讲武学校,隶属都督府参谋处。唐继尧离黔后,刘显世当上贵州护军使,与王文华商量重建贵州陆军。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贵州政治地位凸显,大批重要、知名人士涌入贵州。本文介绍十位贵州合作人物,八人有留学背景。周诒春是原清华学校校长、清华大学奠基人;于树德是最早期的共产党人、中国合作事业先驱、合作泰斗;陈筑山原是北京法政大学校长,平教会重要人物;章元善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慈善机构华洋义赈会创始人之一;董希文是著名画家,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贵州八年合作事业稳定了大后方,支持了抗战,改善了民生,转变了观念。  相似文献   

5.
明代以前,由于社会、经济非常落后,贵州几无学校教育可言,人才极少。朱元津一匡天下以后,由于明统治者注意“礼乐教化”,把在边疆地区设学作为巩固边防、统一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学校教育在贵州才广泛兴起,人才也开始大量涌现一并出现了贵阳、安顺、思南、普安(今盘县)、清平(今凯里炉山)五个人才分布中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到清代这一人才分布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的历次战争,给明代兴起的贵州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破坏。振乾隆《贵州通志·学校志》记载,贵阳府学、走番州学、安顺府学、平越府学、都匀府学、…  相似文献   

6.
《贵阳文史》2010,(3):19-20
达德学校人才辈出,是一个被田汉称为“贵州革命家的摇篮”的圣地,被誉为贵州近代史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7.
明初,为保护湘黔驿道通畅,明朝相继设置五开、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六卫。因其处贵州东部,隶属湖广都司,史称边六卫。边六卫的设置,是明朝经营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大力整顿地方,不断改革卫所体制。至雍正年间,边六卫全部改并府县,最终完成了向行政体制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1987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召开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以后,贵州遵照中央关于整顿报刊的指示精神,对本省所属报刊进行了认真的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也还有个别刊物,由于唯利是图的思想作怪,偏离办刊宗旨,或发表一些荒诞离奇的“公案”,低级庸俗的“传奇”,胡编乱造的“故事”,或在插图、封面上找刺激,以求牟利。但是,我省绝大多数刊物,皆能端正办刊方向,提高质量,以求得文化、学术事业更加繁荣,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综观1988年1—4期的《贵州文史丛刊》(以下简称《丛刊》),它在坚持办刊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前,贵州由于连年军阀混战,时局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教育不受重视,教育经费极其贫乏,即使有少许拨款,也往往不能兑现。因那时省财库常常空虚,连军政费用尚且不够,更谈不上教育经费。如1933年就是因为教育经费被军费挪用,使得学校无法维持。抗日战争爆发,特别是从1938年武汉、广州沦陷后,贵州成了抗战的大后方,敌占区的工厂、机关、学校纷纷迁来贵州避难,知识分子大量来到贵州,人才荟萃。他们来自全国各个先进的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对贵州经济的繁荣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初期面对其统治区域日趋缩小的严重局面,一方面为适  相似文献   

10.
谷跃峰 《史学月刊》2007,(12):65-69
冯玉祥的国民军1925年10月进入甘肃,驻军5年之久,对甘肃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民军实行全省军政和财政统一,整顿吏治;宣传国民革命和新三民主义,使新思想和新思潮广泛传播;发展经济,创办学校,促进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甘肃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刘奕 《贵阳文史》2011,(4):35-36
贵州,历来都被视为山高林密的蛮荒之地。在历史上似乎总是被人遗忘。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打响。当大半个中国都陷入兵荒马乱中时,贵州成为远离战火硝烟的抗战大后方,许多工厂、企业、学校、军事院校纷纷西迁贵州,以避战祸。  相似文献   

12.
八年抗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的 11 所军校先后迁至贵州各地办学。地瘠民贫的贵州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为国家培植桢干之才、为民族蓄养浩然之气、为反攻铺筑胜利之基,真可谓坚苦卓绝,厥功至伟!不可不铭之于青史!陆军军医学校在安顺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前身是1902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军医学堂,辛亥革命后易名陆军军医学校,1917年迁北京,1933年再迁南京,隶属于国民政府军政部,改称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并设广州分校。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本校迁往广州并与广州分校合并。次年辗转内迁贵州安顺北兵营。该校迁安顺时已属完善的5年制本科大学。有本科生8个班,均为面向  相似文献   

13.
安顺黄干夫,生当清季,本贫家子,早年嗜画。曾从表兄彭雨生学数理,以高材生受知于贵州督学严范孙,入选经世学堂。既毕业,设算学馆,创办贵州第一所学校——达德学堂。辛亥革命与其弟齐生领导达校师生参加义举。袁世凯称帝,以达德学校名义,首先在贵州通电反对。功成,干夫出长贵州矿务,齐生仍专力于教育事业。吾黔僻处西南,风气闭塞,民国改元前后十余年间,凡所开通风气,教育人才,嘉惠桑梓,津迪后学者,黄氏兄弟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改革大致分两个阶段。1905年前,以社会经济变革为主,其内容有兴办实业、创办新学堂、编练新军、制订经济法规等;1905年后,则以政治体制变革为主、即成立资政院、设置新内阁、地方设格议局、改革地方管制、修订新刑法等。具体到贵州,前一阶段似以创办新学堂和编练新军较有成效;后一阶段则以成立诺议局和改革地方官制世所瞩目。一、兴办学堂190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兴学诏书,要求除京师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各省重要书院位于省城者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州、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贵州巡抚邓华熙于次年…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情况复杂,不仅分校众多,且不少军校生由军校委托各专门军事学校代训,仍属军校建制。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四分校及为军校代训的三所专门军事学校迁入贵州。贵州为军校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培养大批基层军官,有力地保存了抗日力量。军校也对当地教育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一隅,在历史上由于地广人稀,被称为“化外之地”,农民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之中,农业生产技术低下。清朝晚期,在全国提倡新学和创办新式教育浪潮的推动下,贵州不断出现一些近代新式的专业学校,其中也包括专门传授农学的学堂。从此,贵州开始产生了农业教育。这些农业教育在当时对贵州  相似文献   

17.
刘畅 《环球人物》2012,(28):32-34
在国外,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改革也一直在进行。如在2006年,为了防止学校出现两极分化,英国就整顿了300所条件薄弱学校,由发展良好的优质学校接管,打造连锁式学校。同时,英国还出台新政策,明确禁止把家长的经济状况、职业、学历和社会背景作为学校招生的考虑要素。芬兰实行个性化教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努力实现教育  相似文献   

18.
历史的进程刚跨入20世纪,新学校的建置发展有如雨后春笋。新军队伍和新式的军事学校亦不例外,其建设已渐遍于国中十八个行省。其中贵州因地处内陆西南边陲,其军事学校的建设发展,首当以陆军为主。  相似文献   

19.
<正>罗绳武先生(1899年9月19日~1969年11月19日),贵州省贵阳人,1922年~192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4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毕业后回到贵州,在从事教育工作,靠学校教书维生,1929年先后在贵州省农矿厅、实业厅、建设厅、  相似文献   

20.
陈林 《贵阳文史》2011,(4):12-12
田君亮,贵州平塘人。1915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1919年毕业。1921年回国后,在广西桂林见到孙中山,参加中华革命党,在上海、广东活动。1923年回贵州后任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兼教务长,贵州军事善后督办署参议。1924年任贵州省大塘县知事,清除恶霸,审理积案,县境安宁。一年后先后任四川石柱县县长,贵州务川县县长。愤于时政日趋腐败,遂弃官从教。在日留学期间,参加了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和“凡尔赛和约”的签字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