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志书中编排照片 ,既是新方志编纂中的一项新事物 ,又与方志传统相一致。古人云 :“无图不成书 ,有志必有图。”清代学者章学诚也说 :“图者 ,史之无文词者也。无图 ,则不足表形象 ,志书不得不冗。”(《章实斋论文集》)胡乔木同志曾说 :“因为有些问题 ,用文字不容易表达 ,附一张插图 ,就容易把事物说清楚。”(《上海修志导向》)照片在志书中的运用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文字记述缺憾的补充 ,也是志书整体形式上对文字记述不足的补充。新方志运用照片强化志书“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 ,提高志书质量 ,反映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图和表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编志书不可缺少的两种体裁。它是将复杂有序的事物,用图形、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有了图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文字记述,而且可以佐证文字记述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弥补文字之不足,形象直观地表现事物的各个细节。图和表在旧志中已被广泛应用。198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也指出:“新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有记、传、志、图、表、录等。以专业志为志书的主体,图表可分别附在各类目之中。”并要求“图表尽量采用现代技术编制。”由此可见,图表的运用是地方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秦汉以前玺印,黄宾虹曾盛赞有加,称其“丰神流动,端重渊雅,位置合宜,不失笔法”,其“用刀之法后人难到”,“分朱布白,未可端倪,是称绝技”。古人制印,何以至此?清代印学大家、收藏家陈簠斋(介祺)先生曾说:古人文字,其浑厚者杵书,其清刚者刀书。“杵书”、“刀书”具体是指什么?窃以为,这是理解古玺印艺术魅力之所以经久弥珍的关键。本文由此设问,追想古人制印规模,缘其情由,试作探究,并提出个人拙见,供艺界同好议论。与此同时,也由此可见国人文字及书写工具之变迁:从最原始的硬笔(杵笔、刀笔),至软笔(毛笔),又至硬笔(铅笔、钢笔)这一发展过程。毛笔的使用如今虽已式微,但由它催生出的中国书法(包括绘画),却成为一门殊绝有伦、可与世推移的独立艺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艺术的一大贡献,毛笔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4.
近年考古工作中,出土不少巴蜀铜印,除部分是汉字印外,大多数是未经释读的巴蜀文字。有些学者对于巴蜀文字的图象化、符号化的表现,认为不应视之为文字;孙华先生称之为“巴蜀符号”,四川学者则称“巴蜀图语”。李学勤先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刻在印章上的如不视为文字,就难以解释了。高文先生等大力搜罗,汇编成《巴蜀铜印》一书问世(高文、高成刚《巴蜀铜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相似文献   

5.
《尚书》这部我国最古的史书,除没有传下来的汉代今文本外,几次出现古文本,每次都以它字体之古相标榜。如西汉的古文本,原说是孔子家传本(见《史记·儒林传》)又有说是出自孔子壁中之本(见《汉书·楚元王传》),其字体不是用汉代通行的“今文”隶书,而是用先秦所流行的古籀文字,所以称“古文”。究竟其字体是什么样子,否与今所见金文相同(应该相同),由于没有流传下来,已无法知道了。  相似文献   

6.
马王堆汉墓《丧服图》中的文字“三年丧:属服,廿五月而毕”,并不是说天下吏民为天子服丧25个月,而是总体概括了属服三年丧的时间是25个月。从出土的有关丧服的文字看,当时的统治阶级都不服三年丧,并且丧期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从出土的图表看,当时的服丧范围并没有缩减,它是墓主人身为诸侯大夫而“绝缌”的一种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方志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史料。方志这种特殊的图书表达体裁形式,其图的绘制水平,图的应用范围及其图学思想,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图学的技术水平提供了实物例证。明代方志中的用图十分齐备,有关图表在方志中的作用的论述,其见解亦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史家素重文笔,曾巩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史书应做到“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把史书的“文”,与“明”、“道”、“智”相并列,意即文笔与观点、内容、编纂等等,都是有着同样重要的。刘知几说史有三长。他所说的“才”,与文笔也有很大的关系。章学诚在《史德》篇中,也说“非才无以善其文”,明确指出了文笔生动与否乃是表现史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史书的文笔,主要表现在写入能否使读者如见其面,写事能否使读者如临其境。特别是对于历史上那种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更是考验史家文笔的最关紧要处。有些史  相似文献   

9.
地方志的性质是方志界争论最大的理论问题。多种观点中,影响较大的有“历史说”、“资料书说”、“科学文献说”、“特殊史书说”。作者指出“资料书说”和“科学文献说”有诸多不妥之处。“历史说”与“特殊史书说”虽近似,但“特殊史书说”更准确,因志书属于史书类,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是一种特殊的史书。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书籍制度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现在出土的文物都表明:我国最早编排成册的书是“策”。古籍中有关“策”的记载和论述甚多,我们试结合所出土的一些简策实物来探讨一下古人所谓的“策”的含义及其形制特点、性质用途,以期对古代的“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策,原义为马鞭策,原义是竹制的马鞭子。《说文》云:“策,马箠也。”“箠,所以击马也。”故“策”与“鞭”意义相近。今有“鞭策”一词,乃同义复合词。段玉裁认为,“策”与“鞭”的不同只在于:策用竹制,用以驱马;鞭用革制,用以殴人。  相似文献   

11.
“宋式裱”又称“宣和装”是我国书画装裱中的一种形制。装裱艺术自魏晋时期,就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唐人张彦远说:“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唐六典》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唐朝装裱业概况的记载。但是装裱艺术真正发展到相当高水平阶段,应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宋式裱”就是在北宋徽宗时演变形成的一种装池样式。目前,装裱师还经常采用这种形制来装裱字画。  相似文献   

12.
记得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观众道:“古人的旅行和今人有何不同?”一位大学生说:今天的人注重结果,而古人注重过程。所以他们收获的是沿途的各种发现,而我们是到达目的地后的快感;  相似文献   

13.
“临廷”瓦当,出自陕西华阴县,西汉时物。已故陈直先生所著《关中秦汉陶录》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新编秦汉瓦当图录》均有著录。直径17厘米,文字竖读(图一)。《关中秦汉陶录》中对此瓦当文字仅有“笔画粗卤,文词未详”之语,未再加诠释。今试作浅释,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一、传统金石学回顾碑铭资料包括古人的墓碑、功德碑、纪事碑、墓志、摩崖石刻以及佛教造像记等 ,这些刻在石头或崖壁上的文字资料 ,对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碑铭资料在我国古代属于金石学的一部分。实际上 ,重视收集和整理金石文字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奏事》2 0卷 ,班固解释说 :“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文也。”《奏事》一书应该是我国收录石刻文字较早的一部著作。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开始有金石方面的专著 ,记载金石文字的著作也明显增多。据《隋书·经籍志》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作有 :《…  相似文献   

15.
玩收藏的人都有一些通病,闲来总喜欢翻看各种拍卖年鉴、拍场图录,小女子也是如此。某日在一本拍卖图录上看到一枚宣统元年一百元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样币,上面的“李鸿章”头像和“DOLLAR”英文标识顿时引发了我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羲和捧日、常羲捧月”画像石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一种画面为两个人首蛇身的交尾神祗手举日、月的画像石(图一),旧说释之为“羲和捧日、常羲捧月”。其立论的文献依据出自《山海经·大荒南经》,此书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同书的《大荒西经》又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近年来出版的各种南阳汉画像图录均从此说,似乎已成定论。  相似文献   

17.
碑刻是刻在石头上的文书,这样的书被人们称为“以石为书”,其目的是为了更为久远地保存各种信息。中国是一个注重树碑立传的国度,所以大地上随处可见刻在石头上的书。凡是名山大川,都是碑刻汇集的地方。正是有了古人留下的许多石碑,才使我们得以揭开一个个历史谜团,透过那些冷冰冰的文字触摸到古人的心跳。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贝曾经做为一般等价物来使用这个问题,古人在史书中多有记载。所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先民有作,龟贝为货”。“古者货贝而宝龟”。此外,在甲骨文、金文中也多有记载。现在,大多数的考古学者和钱币学者都接受了这个观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关于铜的产生和冶炼的传说 ,在夏代以前就有“黄帝铸鼎及蚩尤作五兵 :戈、矛、戟、酋矛、夷矛”之说。《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等等 ,说明铜器在夏代之前 ,炎黄时期就已经出现 ,但史书记载并不多见。关于夏代的铜器状况 ,史书记载则很多 ,而且在周代的文献中 ,就真真切切地记载着当时仍保存夏代的九鼎 ,例如 :《左传》宣公三年有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 ,魑魅魍魉 ,莫能逢之。”又有桓公二年 :“武王克商 ,迁九鼎于洛邑。”《墨…  相似文献   

20.
张行 《陇右文博》2005,(1):41-52
“文物”一词的权威解释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既包括生产、生活用品,还包括各种艺术品。由于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接触最多的也是动物。尤其是有了文字记载以后,除了简单的写实手法外,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写意的手法塑造出各种由动物形象衍生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