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敬文主编六卷本《中国民俗史》在2006年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确定为哲学社会科学标志成果,纳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200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出版社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三会议室联合主办了六卷本《中国民俗蚴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众多学者就《中国民俗史》与历史民俗学诸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2.
《民俗研究》2013,(2):F0002-F0002
2012年底,由山东大学承担并完成的《2012: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在济南正式发布。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它将按年度编写、发布并出版,持续地对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前景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该项目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教授主持,文化部民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关怀的目标,民俗学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与发挥这种作用相匹配,民俗学应该定位为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按照这一发展路径,民俗学将成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学科和支柱性学科。  相似文献   

4.
对于民国时期中国民俗学史的书写,学界基本没有突破杨堃早年归纳的文学的民俗学、史学的民俗学和社会学的民俗学三阶段论。在因时应景地更强调前两个阶段并凸显1930年代初期的杭州的中国民俗学会的民俗学运动的同时,也淡化以杨垄为核心的燕京大学师生关于北平的民俗学研究及其明显的理论贡献,更不提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创刊的以传教士为主要作者群的《民俗学志》对中国民俗学的推进。这使得既有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史的书写与学科理论建构的探讨长期忽视传教士以及广义上的汉学家们一以贯之对中国民俗的书写及其对中国本土民俗学者的影响。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生发展也就有全方位重新检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朱振华 《民俗研究》2014,(2):F0002-F0002
<正>2014年1月,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院长主持,张士闪教授发布《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3》。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中心李文亮副主任、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山东省政协文史委刘德龙主任、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等出席并给予高度评价。该报告属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由张士闪教授主持,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为合作单位,按年度编写、发布并出版。《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3》分为总报告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俗学会的创建,自1927年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历程。它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翼,继北大歌谣研究会之后,开启了中国民众文化事业的学术新篇章和中国现代民俗学与民间文学运动的新里程。它历经风雨,虬曲盘旋。7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劲吹,它花木逢春,深深扎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沃土。1978年,钟敬文等7教授倡仪恢复民俗学科和民俗学会工作,1983年召开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  相似文献   

7.
张多 《民俗研究》2015,(3):154-160
<正>"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金秋的春城见证了中国民俗学新的起点。2014年10月10日至15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同时,作为中国民俗学会和美国民俗学会的交流项目内容之一,来自美国民俗学会的6位学者参加了年会的部分活动。中国民俗学会此次"两会"是中国民俗学在新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幕式上,第七届理事会对学会与学科发展作了回顾。第八届  相似文献   

8.
由辽宁教育出版社隆重出版的社会科学新《民俗学原理》一书,公开和读见面了。这是我国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继曾荣获多项全国一等奖的名《中国民俗学》一书之后,在迈向新世纪的关键时刻出版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代表作。这部作的出版,将对国际国内民俗学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很激动,这个六卷本的《中国民俗史》出版,怀念我们敬爱的钟敬文老师。钟先生给我们博士生上的课就是“中国民俗史”,还有一门课是“中国民俗学史”。这一本书其实是灌输了钟先生关于如何书写中国民俗史的一些理念和立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至少有两条并行的推进线路:本土的和西方的。综合考虑学科意识及与中国学界之关系,西方现代中国民俗研究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确立期(1872-1892),延伸期(1893-1923)和交融期(1924-1949)。现有中国民俗学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土一线,发掘并建构出这被忽略的第二条线,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学术史的既有认知,亦可从两条线的分离与聚合看中西文化交流,观照本土民俗学的立场,还有助于考察学科内在理路发展的诸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理论民俗学在高丙中、吕微、户晓辉、刘晓春等学者的努力下,民俗学作为现代学科的现代性特征日益明晰,并向人的自由发展的维度推进.与"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民俗学研究相比,当时还主要侧重在民间文学及文化民主性层面,而二十一世纪的民俗学则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科发展空间,也丰富了我们对民俗学的学科想象. 中国民俗学自产生之初就与民主理念息息相关.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民众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他们总是被别人表达.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双重语境下产生的中国民俗学,其潜在的现代学科理念就是强调民主理念在文化场域的实践,或者说民俗学致力于文化场域中对精英文化霸权的反抗,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自我启蒙以及与民众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吕微 《民俗研究》2010,(1):17-56
本文肯定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对于民俗学从文化形式研究的取向转向生活整体研究的取向,以及对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转型所做出的奠基性理论贡献;并从学科基本问题意识、"从抽象(文化)上升到具体(生活)"的经验-实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方面,具体论述了《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通过对民俗生活的经验直观以重新发现"个体主体性"的工作为民俗学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所阐明的学术方向。本文认为,尽管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在重新发现了"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却无法思想人的自由存在的生活意义,但通过引进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为民俗学将自身开启为为人的自由进行存在论辩护进而"拯救生活世界"、"保卫日常生活"、"建构公民社会"的人文学术赢得了理论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这个话题究竟有没有意义?这其实关系到民俗学研究在中国兴起百年来的学科地位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俗学运动,自1918年初刘半农在北京大学发起成立北大歌谣征集处到现在,已有76年的历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顾颉刚,钟敬文等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成立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等数十个大小民俗学组织,进行过民族民俗调查,出版过《民俗周刊》和民俗学书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活动主要是在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俗学运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活动遍及全国,西藏民俗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 郭晓芸)5月9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咏青诗选》(修订本)正式发行. 《历代咏青诗选》(修订本)由赵宗福先生选注.赵宗福,民俗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青海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带头人等.先后出版《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06,(6):F0003-F0003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创刊,1980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136页,单月15日出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关于留学生与近代中国、文学、语言文字、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合法性危机时,"生活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民俗学学科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呈现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转型,给中国民俗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相似文献   

18.
民俗复兴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社会巨变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民俗学顺势而为,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巨大发展。对中国民俗学的多方面学术积累进行一次定性评估,有助于达成一种对于民俗学的学科共同体的总体认知:中国民俗学已然完成一次理论转向和方法更新,已然与所处的社会全面建立起一种新的积极关系,其潜在的发展趋向已经清晰可见,相较于以前的文史性的遗留物研究,中国民俗学已经注入了全新的内涵,并内生出成长为一门关于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的趋向。我们认识到这一趋向,并确认为民俗学的学科建设的目标,将为中国民俗学开创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实践民俗学"与学科历史性 尽管中国关于"民俗"的自觉从周代《诗经》成书时期就已初见端倪,然而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民俗学"却是不折不扣的一门新兴学科.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的"新时期中国民俗学"②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曲折迅猛的发展势头.有学者评价说"人文社会科学整体的发展过程与所处的国家政治变化和社会、经济秩序变革的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那么,中国民俗学就是突出体现这种关联的学科."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剧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民俗学在学科恢复之初就遭遇了最为复杂突兀的学科合法性危机与挑战.到本世纪初,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民俗复兴背景下,中国民俗学又获得了充分参与民族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建构的机会,逐渐从社会科学的边缘向学术中心迈进.从危机到转机,从边缘到中心,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科学,恐怕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民俗学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走出这样跌宕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2009年5月25—27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中国民俗学会主办的,浙江省嘉兴市节庆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具体承办的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在浙江省嘉兴市成功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