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1978—1979年间,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对贵溪县渔塘公社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崖墓群进行了调查,并先后发掘清理了其中的14座墓葬,共发现棺木37具,人骨架16具,出土陶器、青瓷器、纺织器材、丝麻织品、乐器、木器、竹篾器等2000余件.根据贵溪崖墓的形制和出土文物特征,学术界普遍认为贵溪崖墓为古越族的文化遗存,但究竟属于古越族中的哪一支分支,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综观目前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南地区在远古是越族的活动舞台。越族先民所创造的新石器文化,在苏南和浙江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嵩泽文化、良渚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在江西和粤北地区有仙人洞文化、青塘洞穴群、山背文化、石硖文化等,在福建台湾有昙石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等,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西樵山文化、贝丘遗址等。 东南地区的古越族从历史记载看,商朝时的蛮或荆蛮大概也包括了越人在内。西周时,越族在东南地区有越、于越、闽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族最先进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共传八代历一百六十多年。战国晚期,有扬越和百越:扬越指分布在扬州地区的越族,即今淮南、长江下游及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也扩大包括了整个岭南地区。百越和扬越一样,是对当时分布  相似文献   

3.
地处赣东北的江西先民干越人是古代“百越”族的一支。我国古越族的分布范围,以今日之地理区域来看,主要在我国东南及南方各省区。即现在的江苏、皖南、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以及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汉书&;#183;地理志》引臣瓒日:“自交趾(今越南北部)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古越族分布地域辽阔。各自独立的支族繁多。  相似文献   

4.
从考古发现谈湖南古越族的概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越族分布地域很广,"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具体指出:"百越所居之地甚广,占中国东南及南方.如今之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至安徽、湖南诸省."可知湖南在古代也是百越之地.湖南境内古越族的活动与分布情况如何?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实物史料,可供研究.本文就已出土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越文化遗物,对其概貌与有关问题作些粗略的探讨,以求  相似文献   

5.
<正>近十余年来,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遗存的出土资料,以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与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最为重要,不仅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越文化考古资料的空白,对越国贵族的埋藏制度、等级制度、中国音乐史、越国礼乐制度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两处墓地出土"镇"与"建鼓座"的有关问题,一发掘于1996年至1998年的春秋末期印山越王陵,共出土玉镇19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印山越王陵》,文物  相似文献   

6.
明朝,江西人口发生大规模变动,主要表现在江西人口大量迁移至湖广地区~(1)。论文在分析江西人口迁移的原因之外,简要阐述了江西人口的迁移情况,并简要分析了人口迁移对湖广地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越式鼎溯源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西周中期至西汉初期墓葬中常可见到一种形制独特的铜鼎,其形制因时代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差别可被分成若干型式(图一) 但各种型式的铜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三足细瘦外撇。该鼎分布面与南方几何印纹陶的分布面大体重合,这一区域正是先秦西汉学者所说的百越杂处之地,因此这类铜鼎被称作“越式鼎”。 越式鼎无疑是越人特有的器种.对其类型学研究也已非常深刻,本来所要探索的是它的渊源。 越式鼎出现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的时间都在春秋以后,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早至西周中期。所以越式鼎的源头应到长江下游地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腰坑葬俗经历了由出现到兴盛再到消失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岭南腰坑葬的分布区域、基本特征、典型器物等的研究,认为腰坑葬俗在岭南地区的盛行期在秦到西汉初期。盛行的主要原因是汉、越两种文化的冲突过程中,岭南越文化的凸显。腰坑葬的族属为西瓯,并认为南越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非族称。  相似文献   

9.
日本山口大学铃木满男教授发起、建议中日学者合作“越系文化的比较民俗学调查研究”.项目,拟调查福建、长江中下游、台湾和日本、朝鲜的越系文化民俗,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地,这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将探讨中、日、朝的文化民俗渊源关系、对研究他们的历史与现状,对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相处,有着重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福建地区是这个调查研究项目的第一站,从考古和文献记载,福建从旧石器时代后期以来,已有古人类的踪迹和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秦汉以来,福建又是闽越族的活动地区,作为古越族一部分的闽越,正如“百越”包括有众多族团一样。必然也包括有若干族  相似文献   

10.
岭南少数民族,主要有壮族、黎族、瑶族、畲族、苗族、回族和满族。其中的苗族、回族和满族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先后从外地移入岭南的。只有壮族、黎族和瑶族是岭南越族的后裔,畲族则与岭南古越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珠江流域自距今一万年起出现陶器,至秦以前,主要的炊器圜底釜,与中原地区的主要炊器鬲有很大区别,在这段时间的考古文化主要是陶釜(炊具)与石斧(工具),圜底陶釜流行了整个先秦时期(出现陶器起),至汉代才演变为圜平底、平底。圜底釜一度成为先秦越人的标志,如太湖、钱塘江水系的越人炊器也以釜为特点,这与岭南越人的传统是一致的,宁镇地区的吴文化在春秋早期突然以釜取代了鬲,被认为是越人进入并使之越化的结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百越族最具传统的文化特征一釜文化,这是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鬲文化”最主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王意乐  王静 《南方文物》2024,(1):104-117
本文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审视江西地区东周时期的历史变迁。江西从西周时期就与吴越地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至少在春秋中期,吴越就将其疆域扩展到江西。春秋晚期,楚国势力也进入江西。在越灭吴后,江西长时间在越国的统治之下;直到战国晚期,楚国再次进入江西并取代越国的统治。江西在吴楚越的经营开发下获得较大发展,为成为秦汉统一国家的豫章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底浙江省博物馆从香港征集的越王者旨於睗剑是一件稀世珍品。这柄铜剑保存完整,剑体磨砺光滑,剑刃犀利异常,剑身亮泽如新,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卓绝的青铜铸造技术,是吴越地区冶铸技术水平达到高峰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4.
结合出土和传世文献所见的鄱君、鄱县与鄱阳县,本文分析认为战国时期,楚国在古番(鄱、潘)国故地曾封有鄱君,又曾设立鄱县;秦统一后在这一地区设立鄱阳县,并以楚国的鄱君为县令;反秦斗争兴起后,鄱君吴芮以该地区为中心,集合黥布等人和前来归附的越人共同反秦;西汉前期,汉仍设有鄱阳县,其地望迁徙至今江西鄱阳县东部一带。通过对鄱地的微观研究,论文勾勒出了战国至汉初基层地方行政体系的一种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1983、1985年,临海上山冯村先后两次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包括兵器、农具、青铜块等。这对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台州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滇西南主要包括今滇西大理,怒江州以南的保山、临沧、德宏三地区及思茅、西双版纳两地州的一部分地方.这里地处中缅边境,环境复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聚居地和对外开放门户,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数百处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址,春秋战国至两汉时代的青铜遗存,就是这些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份成果.这些遗存,尽管目前还来不及进行发掘,出土实物还较有限,但从遗存分布面较广而器物本身又多具地方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永福窑田岭窑装烧具较为丰富,包括支烧具、垫烧具、装烧具等。通过对这些装烧具的分类整理,及其与广西周边一些重要宋代窑场相关装烧具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窑田岭窑不同窑场的产品影响到所选用的装烧具。同时亦可知该窑与湖南地区的窑场联系紧密,也受到当地周边部分窑口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江西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装烧技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及金(矿)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对江西九江共青城市博物馆馆藏唯一一件曲柄铜盉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检测分析,并初步进行考古研究。结果表明:此曲柄铜盉的材质为铜-锡-铅(Cu-Sn-Pb)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为铸造而成,其成熟的铜锡铅配比和加工方法佐证了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虽然曲柄铜盉的出土地为江西地区,但是通过形制初步判断其为群舒文化典型青铜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吴、楚、越文化和群舒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融合情况。截至目前,此曲柄铜盉在江西地区尚属首次和唯一出现,填补了江西此类型青铜器研究的空白,对于揭示江西先秦青铜器冶金技术内涵及探讨江西与其周边地区的交流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靖 《黑龙江史志》2008,(12):20-21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一个新兴的士阶层逐渐崛起,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的影响广泛,大至国家前途以及国际形势,小至个人成功和战争胜负,成为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无可非议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社会各个领域的传承创新自始至终都是以士为中心的。其中,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关心的重中之重——军事。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楚式镜我国古代用青铜制镜作为照面之具的历史很早.到春秋战国时代,铜镜开始比较广泛地流行,并出现了带地域性特征的镜子.楚式镜就是当时的一个主要镜系.我们所说的楚式镜,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楚国(包括今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和安徽等广大地区)的镜子,同时,也包括楚国之外以及楚灭亡之后仍在流行的、具有楚镜风格的镜子.这种镜子,数量大,形制多样,纹饰丰富多彩而富于变化,工艺水平也很高,是同时代的铜镜中最为有代表性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