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庞怡 《文史月刊》2013,(3):52-53
辽朝(907~11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上京。916年建年号,947年辽太宗定国号为"辽",辽景宗时期经过  相似文献   

2.
辽朝吸收中原陵寝制度基础上设置奉陵邑以对陵寝进行管理,共有祖州、怀州、显州、乾州、庆州5个奉陵邑。奉陵邑规模宏大,城内宫殿、寺庙、官署等主体建筑完备,凸显其较高政治地位与作用。奉陵邑官员由奉陵官与州县官组成,直接向皇家机构负责。辽朝奉陵邑的出现一方面可视为契丹族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之表现,另一方面亦为统治者"因俗而治"治国理念之结果。  相似文献   

3.
萧放  席辉 《民俗研究》2022,(2):95-102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行性、扩布性与社会整体性,风俗与方俗犹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风俗是方俗的"社会化",方俗是风俗的在地化.其次,方俗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在塑造区域地方性、构建民众地方感的过程中有重要功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审视方俗能够反窥和理解地方社会,合理利用方俗有益于地方社会治理,有助于实现因俗而治、因地善治.  相似文献   

4.
刘建昭 《收藏家》2023,(12):20-27
大司观音堂保存着多尊精美的石造像,外包细泥,并贴纸彩绘,正中为观音立像,左右各立两尊金刚菩萨,八大明王及两尊天王护法分别立于大殿东西两侧。其创建时间虽仅比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晚一年,但殿内彩塑系民间风格,其题材和艺术特性明显不司于皇家造像。因此,观音堂彩塑是研究辽代大司地区民间佛教信仰及塑像题材、雕造技艺的绝好实例。  相似文献   

5.
6.
琥珀的研究在欧美颇有规模 ,而在国内 ,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辽代墓葬和遗址出土的丰富的琥珀制品 ,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琥珀工艺提供了契机。本文试图以科学发掘出土的辽代琥珀制品为依据 ,对其类型、使用、题材、工艺、原料来源、琥珀饰品大行于辽等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围绕辽地琥珀来源而将引发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以及辽代琥珀工艺所揭示的契丹族独特而多元的文化艺术的研究 ,都将是饶有兴味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清朝是继承中国历代传统而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清廷治理边疆多民族地区时,制定了适宜新疆的民族政策,即:用“因俗而治”原则管理新疆。本文拟分析清政府治理新疆之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并评价其利弊。  相似文献   

8.
王凯 《史学集刊》2017,(1):112-119
辽朝吉礼是在契丹传统文化与中原文化共同作用之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中国古代礼制史中重要一环。辽朝吉礼可分作祭祀自然与祭祀祖先,其中祭祀自然之礼多由契丹传统习俗转变而来,而祭祀祖先之礼则多学自中原礼制。契丹传统习俗在礼仪化过程中大量汲取中原文化因素,如宗庙、御容、服饰、音乐等。辽朝吉礼的产生既与辽朝现实政治需要有关,即由于辽朝幅员广大,地理条件多样,游牧、农耕民族杂居期间而采取因俗而治的包容政策;也与辽朝吸收融合中原文化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相关的辽代皇室成员的墓葬作为背景资料,通过分析辽代庆东陵壁画的分布位置、象征意义、构图布局和风格样式,研究其题材内容所呈现的社会意识与习俗,象征意义与审美风格,及其绘画艺术的特色,力求勾勒出辽墓壁画的变革与传承,考察以圣宗和兴宗为代表的辽代最高阶层如何在汉地传统的墓葬形式中反映出民族间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契丹辽史研究范围全面、涉及到各个方面,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尤其是政治制度史、文化史、考古文物方面的成果更显突出,而经济史、社会史、史料方面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辽朝奄有长城内外,雄踞漠北,其境内生活着众多民族,除了契丹人和汉人外,还有渤海人、回鹘人、奚人、室韦人等。当前对辽代陵寝制度渊源的研究,多着眼于中原文化和契丹本民族的文化,其他文化对辽陵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辽陵中的渤海文化因素及其发展演变可知,辽祖陵因山谷而建的陵园形式,是对渤海山城的模仿,纵向的单轴线和南北二分式的陵园布局,则是借鉴自渤海三陵坟墓地。在显陵和乾陵中,祭祀建筑的阶地式布局和瞭望台的设置显示渤海文化因素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而在辽代晚期的庆州三陵中,随着政治形势和选址标准的变化,渤海文化因素失去了其所依存的政治基础和物质载体,进而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初,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发现两座辽代壁画墓.本文就两墓壁画的内容及壁画的绘画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调兵山市先后发现两座辽墓,获得浮雕四神图像及契丹武士持剑图像的石棺一具,以及铁器、陶器、瓷器等文物标本。石棺等文物的发现,为调兵山辽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辽代的赋税制度 ,是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而制定的 ,大体可分为州县、部族与属国、属部三种类型。其具体徭役名目繁多。契丹、汉族、渤海等族人民是赋役制度的主要承担者。因俗而治 ,沿袭中原之制又有所创新 ,是辽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先后对传统史学中的"汉化模式"提出质疑,并着手修正汉文化中心论的观点和对游牧民族的偏见.这种趋势也提醒我们思考如何以考古工作为突破口,利用新的视角和观念,更新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物质文化的认识,重思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族群关系等问题.本文试以近年来发现的部分重要的辽代墓葬材料来讨论契丹研究中几个被忽视的问题,以期引起今后辽代考古工作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诗:“马盂山西有落霞”。《辽史·地理志》:“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来,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氵黄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马盂山的名称始见于辽代,乃辽域著名山脉,以至于后来的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相关史料记载也多有涉及。按《辽史·地理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的记载,马盂山有两处,一处在辽代上京道临潢府域内,另一处在辽代中京道大定府域内①。本文所涉概指辽代中京道大定府域内之马盂山。阅读史料,历代关于马盂山的记载常有出入,或者名称出现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中、西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考古出土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论证辽代的琥珀原材料很可能来自遥远的欧洲波罗的海沿岸.波罗的海琥珀由基辅罗斯北部诺夫哥罗德城,沿伏尔加河南下,到达地中海.再东经黑海、里海,达河中地区.然后经皮毛之路、丝绸之路进入辽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辽代后妃在辽朝政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认为其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辅佐皇帝 ;亲自率军征战 ;摄国称制 ;影响皇帝的选立 ;非常时期代理皇帝处理政事。其次对辽代后妃在政治中产生作用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这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辽代政权结构、风俗习惯和后妃自身的素质。最后对辽代后妃在政治上的作用持点进行分析 ,认为仅是对皇帝的辅助和监护。  相似文献   

19.
《世界遗产》2014,(1):60-61
遗产地包括山西应县木塔和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应县木塔位于朔州市应县的西北,建于1056年;奉国寺位于锦州城义县的东北,建于1020年,二者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0.
辽代前期西辽河冲积平原上有许多较大湖泊 ,但辽代后期这些湖泊不见于记载 ,反映了辽代西辽河流域的湖泊与环境有很大变化。辽代独特的人文地理现象——“捺钵”制度 ,与西辽河流域多湖泊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