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56年4月間,苏北治淮文物工作組在揚州东北六公里的鳳凰河工地发現了四件宋代的铁农具。其中一件是铁犁鏵,长29.8、寬22.7、厚0.8厘米,土銹很重,刃边均鋼質,有光澤,背面有安犁柄的痕迹。一件是四齿铁粑,长17.8、两端齿距18.1厘米,装柄处还限完整。另两件是铁鋤,大小各一,大的一件长18.3、刃寬19.1厘米,小的一件长15、刃寬13厘米左右,均比較完整。  相似文献   

2.
官营铁农具是秦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在中央及地方部分郡设有采铁、冶铁、铁官等机构,其中前二者分别负责开采铁矿、冶铸铁器等具体事务,后者则总管相关事务。此外,秦还应普遍存在下设至县的铁官。目前还不宜将冶铸铁农具等铁器的作坊也称为工室。秦的县属机构中,田、厩、田官、司空、仓等应该都对官农具拥有一定的管理或使用权限。秦对假借百姓官农具非常重视,并有着相当完备的法律保障其施行。一般而言,秦民不需顾虑所借官农具的自然破敝。秦应设有专门的铁市官,负责向百姓售卖铁农具等铁器产品。总体上看,秦官营铁农具的民间供给对小农生产的促进作用是不宜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旗杆在中国历史悠久,最初多为竹、木、石制,宋元时期,金属旗杆得到广泛应用,清代铁制旗杆开始大量出现。据统计,现存古代铁旗杆49对,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省。铁旗杆的铸造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规模较小、结构简单;中期高大雄伟、结构巧妙、工艺精良;晚期虽然也较精细,但规模已大不如前。铁旗杆的产生根源于我国的信仰文化,是清代铸造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清代商业的发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代。人们以往对汉代历史的研究,多是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资料及实物等方面入手进行论证。本文试从一幅汉画像石着手,通过画像反映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对汉代南阳铁农具进行论述,进而对南阳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情况有更深的了解.一、"中耕图"所反映的铁农具河南是全国汉画像石出上较多的地区之一,而南阳又是河南汉画像石的集中地.南阳汉画像石制作精美、构图严谨,内容丰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994年3月,南阳市…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五县古代铁矿冶遗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冶金史研究单位联合,对河南省境内铁矿冶遗址重点县,进行了科学考察。1974年冬,北京科技大学黄务滌教授、中国冶金史研究室姚建芳同志、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李京华同志,对安阳县、林县的铁矿冶遗址进行了调查。1976年秋,自然科  相似文献   

6.
王蔚波 《文博》2009,(3):23-26
本文通过对河南古代镇河铁犀牛的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它是中国古人幻想中的镇水灵物,也是重要的民间信仰,有着悠远的历史,反映了古人企图借助神力制服洪水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商周时期有没有青铜农具;在出土的青铜器中哪些器类属农具;铜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多大比例,这些问题都是考古学界长期以来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一些地区铜农具的先后出土,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笔者近年来对上述问题作了点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最早烧制高温陶瓷的国家,从原始瓷开始,含铁原料制作的颜色釉瓷贯穿了整个中国制瓷的历史,从而产生了呈色各异、品种繁多的铁釉瓷.为研究影响铁釉瓷呈色的各类因素,本工作综合应用成分分析方法,对一些典型的铁釉瓷品种进行定量测定.研究表明:高温铁釉中Fe2O3的含量范围从1%至高达约18%,铁的含量对釉的呈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窑炉的烧成气氛和原料中的TiO2含量变化会影响Fe2+、Fe3+的生成比例,从而使釉色发生改变;另外,原料中MnO的含量、施釉工艺等也会对釉色产生影响.研究结果将对我国高温铁釉瓷制作技术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更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始炼铁及秦人用铁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何时开始用铁,这一直是非常受学界关注的古史研究重大课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史学界讨论古史分期热潮中,何时用铁是争论焦点之一。那时在史学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是五种社会生产方式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生产工具又被认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77,(1)
南通地区历来产盐。据文献记载,这一带产盐的历史可上溯到汉朝初年。(《史记·吴王濞传》叙述刘濞在吴国"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积蓄了分裂割据的力量。1971年南通县陈桥公社出土五代《唐东海姚徐夫人墓志》,叙述死者的丈夫静海都镇遏使姚某的家世时,有"司煮海积盐,醝峙山岳,专漕运,副上供"等语,并写明死者的葬地就在,"永兴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1世纪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古“滇”化,以其别具一格及鲜明民族特色的青铜器和精湛的铸造工艺称于世。滇化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扣饰、贮贝器…,其中大量青铜农具的存在是其青铜化中一大地方特色,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青铜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古人类遗址众多,内涵丰富。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大量的石器、骨角器的发现,应视作贵州早期农具的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调查发掘出土了以石质为主的多种类型早期农具,这些早期农具是我们了解贵州当时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莱芜县西汉农具铁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物》1977,(7)
山东地区自古以来是产铁的地方。近年在临淄齐国故城勘探中,发现战国时期齐国冶铁遗址的面积已达四、五万平方米的规模。据《汉书·地理志》注,西汉武帝实行"笼盐铁"(即盐铁官营)以后,在全国设立四十多处铁官,而山东地区就占有十二处:济南郡的东平陵、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泰山郡的嬴,胶东国的郁秩,成阳国的莒,鲁国的鲁,以及山阳(新莽时改为鉅野)郡、琅琊郡、东平国,  相似文献   

14.
舟山发现东周青铜农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春,浙江省舟山本岛定海县石礁公社东方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在离地表1.5米左右发现东周青铜锸和青铜鎒各一件,同时发现的有大量东周时期的印纹硬陶。两件农具现由舟山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铜锸长方形銎,中部镂长方形孔,刃部呈弧形,刃角外侈。锸口长7.3、上端宽1.5、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到历史博物馆参观,见到犁、耙、耖,水车、石滚、碾糟、碓舂、累子、磨子等农具,心里涌上一种特别的感情。我在家种过田,参加工作后在农村长期驻队,劳动时使用过这些农具。我几岁上就耙田,先是坐在耙田架上耙田,后来长大了一些,就站在耙厅上耙田。  相似文献   

16.
从渑池铁器看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渑池出土的汉魏至北朝的铁器,不仅数量大、品种多,而且包含丰富的技术内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其中一些典型样品进行金相考察和化学分析,除了过去曾经发现过的白口铁、展性铸铁(亦称可锻铸铁)、灰口铸铁和炒钢锻件以外,还首次发现了铸铁脱碳钢和类似现代球墨铸铁的球墨组织。这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技术,总结冶金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古为今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检验报告的基础上,简要阐述渑池铁器的科学价值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冶金技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一、绍兴出土的越国青铜农具1949年以来,在绍兴各地陆续发现了一批越国青铜农具,它们多分布在绍兴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出土数量较多且比较集中的地点有:绍兴西施山遗址,袍谷遗址、禹陵、亭山、东湖、城东等地.此外在陶堰、南池、坡塘、上蒋、富盛、斗门等地也有较多的发现,器物主要有犁铧、锄、铲、锸、(钅矍)、镰等.介绍如下:犁铧:耕地用的农具.形似“V”,两翼部有锯齿,中间各有一半月形孔,翼中有一凸脊.绍兴县上灶乡火炬村出土的一件高19.2厘米,器形较薄,造型比较精致(图1).  相似文献   

18.
日本长崎大浦孔子庙建于1893年(明治26年),是当地华侨祭祀至圣先师孔子,怀念祖国,怀念家乡,团结聚会的地方,也是传播中华文化、兴办教育的所在,其附属建筑十年前在我国政府支持下,由中国历史博物馆具体协助,开辟为"中国历代博物馆",并由我国提供全部文物展品,举办中国古代文物展,长年展出。今年,适逢孔子庙建立一百周年和中国历代博物馆建成十周年,长崎华侨界在当地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下,组织了盛大纪念活动,我馆为此特将馆藏珍品"滇王之印"金印送展以示庆贺。9月5日在长崎市千岁大厦二层大厅召开了"中日两国二千年来的文化交流和'滇王之印'金印"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为纪念活动内容之一。在会上宣读论文的有(依发言先后为序):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西谷正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日本名古屋市博物馆学艺员根山胜先生,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吴荣曾教授,日本福冈市教育委员会埋藏文化财部主席文化财主事塩屋胜利先生,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院士杜正胜教授,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室助教授冈村秀典先生,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秦汉魏晋研究室主任张振新研究员等。本刊征得会议组织者和作者的同意,特将会上宣读的论文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学界关于建国后改造农具的分析讨论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式农具的推广政策、实施手段及效果等方面。鉴于此,本文从区域社会史视角出发,运用一手档案资料,对建国初期新式农具推广和改造问题进行再研究,侧重体现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建国初山西农村社会的新式农具推广为例,从  相似文献   

20.
考古表明,农具铚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汉代,从其形制的异同推断,它们可能源于两个体类,即刀系和镰系。研究认为,铚主要是摘取麦、稻、粟、黍等禾本科结穗作物的工具,另从发现的区域看,铚的存在与大量使用代表了古老割穗方式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延续,是当时"周边四裔"重要的农业收割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