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如故里的问题,再次提出已近20年。其间,2003年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司马相如的学会。司马相如研究会,在蓬安成立,2004年全国第一次专门为研究司马相如而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在蓬安召开。其间。讨论的问题由“相如故里”逐步深入到全面研究“相如文化”.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由蓬安、南充、四川逐步扩展到全国以及世界的汉学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先生称“这是一篇大文章”。并“已经开始出现成为显学的趋势”。下面对此前的研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西夏社会形态研究的简单回顾西夏社会形态问题,是治西夏史者都要科学地加以认识的问题,因为它是准确地把握西夏历史上所有重要事件和变革的实质的前提。有关西夏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叶仅限于西夏文字的破译、西夏语音的构拟和西夏语法的探索,时人称之为“西夏学”。自五六十年代开始,前苏联学者率先将“西夏学”的研究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我国学者亦有著文讨论西夏社会历史者,即涉及西夏社会形态问题。80年代初,西夏社会形态问题,在一些论著中又被提出来加以探讨。概括论者意见,不外两种:一种认为西夏未经过奴隶制阶段,其代表者有金…  相似文献   

3.
《左传》中“启”字多次出现,学者一般以“开启”等义来解释,但在一些句子里释为“开启”则扦格不通。杨树达先生曾指出,金文中的“启”字可训为“助”。本文对《左传》中68例“启”字的用法加以全面考查,认为其中9例若训为“助佑”.则文义畅达,较旧释为胜,也证明杨先生的观点可从。  相似文献   

4.
现代方志学家王葆心先生针对清代学者戴震说的“沿革定而上考往古乃始无惑”的片面看法曾予否定,说“作志者不可执旧日沿革之说,更不加以研究而考沿革。据古地志,尤须证以本地之名,求其变迁,方有新发明。”笔者赞成此看法,并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导,确实获得若干“新发明”。  相似文献   

5.
陈红民 《史学月刊》2007,(2):34-136
藏于台北“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以下简称“蒋档”)原名“总统府机要室大溪档案”(即“大溪档案”),包括了蒋介石在大陆与台湾时期的函电、文稿、照片等文件,隐藏着中国现代史上的许多秘密,备受学术界关注。1995年“蒋档”全部被移交至“国史馆”后逐步开放,已有许多学者查阅并在研究中加以引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丽华 《黑龙江史志》2009,(10):51-51,56
司马相如是西汉独一无二的大辞赋家,其作品词藻富丽,意境阔大,无人可及,后人称其为“赋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但也时为后人诟病。本文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研究对象,从更名事件到“窃妻受金”,从宠倾一时到“称病闲居”,从病免隐居到作《封禅书》,分析司马相如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司马相如立传,使他在当时文坛独占鳌头的地位得到史册的确认。同一姓氏的自豪感、亲历目见的深刻印象以及对其文学才华的钦佩赞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司马迁为司马相如立传的动机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戴震故里行     
清代乾嘉时期在徽州出现的戴震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作为戴震故里的一名文博工作者,我在为纪念戴震逝世210周年摄制《戴震》专题片的过程中,对戴震故里的文化遗迹作过全面调查,范围所及为原徽州府六县(歙县、绩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现将调查所得公诸问好,请予教正.一 戴震诞生之地隆阜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曰:“先生讳震,字东原”,“世居休宁隆阜”,“先生以雍正元年十二月已巳(1724年1月19日)生邑里之居第.”  相似文献   

9.
施爱东 《民俗研究》2008,(2):F0002-F0002
在民族传统节日成为文化热点之前,萧放是国内惟一以“时间民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俗学者。曾经有学者认为,把自己固定在这么“窄”的一个领域,往好处说叫“大材小用”,往不好处说叫“不思进取”。可是,没过多少年,时间民俗成了传统文化热潮中炙手可热的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10.
《康熙字典》是清朝政府召集淹贯群书的学者,在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它收字相当丰富,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它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详备利检;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康熙字典》因有这三大优点,所以久传不衰。为便利查阅,哈尔滨出版社策划出版《新版康熙字典》,约集北京、哈尔滨两市数十位学者,依现代辞书体例,对《康熙字典)}加以译注,并补正其疏误而列“今按”。我应约承担申集中、申集下和辰集中的译注。…  相似文献   

11.
《造像量度经》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说造像量度经》是一部与“梵式”(或称“番式”、“藏式”)佛教绘画和造像的比例、尺度有关的重要经典.这些经典实际上来源于一个习见的婆罗门教传统。自乾隆六年(1741年)工布查布译就之后,中国学者鲜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者.本文综述了世界主要学者对此经典及与之相关的梵.藏文经典的研究成果,并就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台湾敦煌学者邵红所著的《敦煌石室讲经文研究》(台湾大学文学院1970年印行)一书,是台湾出版的较为系统地研究敦煌遗书中讲经文作品的第一部专著。该书共由“绪论”和“分论现存的讲经文”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俗讲的主持人物、俗讲兴盛的原因及俗讲的底本讲经文的结构和所用的仪式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第二部分则从讲经文之根据、成立年代、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八种二十一篇讲经文分别加以论述。总起来说,该书所论多沿袭旧说,且有不少错误。但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本《搜神记》是三种《搜神记》卷本中通俗性较强、语料价值较高且出书时代最早的一种古写本。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校勘审订和注释疏通,该本的疑误之处已渐趋消除殆尽。然而,由于其篇幅较长、内容复杂、词汇丰富,仔细研读,其间文字仍有进一步勘正和解释的余地。在考察通篇文例的基础上,并核查原卷及其他几种写卷,本文对“患来梦恶何事”“如午时不去”“岂可能活取此人”及“你急捉我着还我天衣”等18处文字的形义问题加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4.
蜀人司马相如以其宏文大笔驰骋古今,为历代文人学者所推崇。东汉班固、南朝梁刘勰称其为“辞宗”,宋代王应麟、明代王世贞称其为“赋圣”,宋代邵博称其为“文章祖”。人们将其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并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然世人但知司马相如为文坛辞宗、赋家之雄,而罕知司马相如与史学有着莫大关系。他具有深厚的史学素养,撰有史学著作,其中包括最早的一部巴蜀地方史志《蜀本纪》,堪称巴蜀地区早期的史学家。其史学著作,甚至对后代史家修史体例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一向作为中国文学语言的典范。而自金代王若虚以降,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本文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了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姑且名之曰“语义复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这种表达形式存在运用的合理性取决于语言内部的多余机制,现代汉语中“平民百姓”、“小个不高”以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等说法正是古代语义复现形式的遗迹。  相似文献   

16.
在上世纪学者的笔下,制度史研究时常作为静态事物加以处理,每每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其实众所周知,制度是静态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加以适时的调整,以适应变动不居的现实社会政治环境的需要。所以说制度与现实的操作并不一定是一致的,制度梳理清楚了,并不意味着将制度的实际运行阐述清楚,这在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中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17.
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的一座战国墓葬出土了大量古书,《竹书纪年》即是其一。《竹书纪年》记载了五帝夏商周的历史,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竹书纪年》在晋唐时期是完整的十三卷本,宋元时期若存若亡,明代出现完整的二卷本。明清以来的学者称十三卷本为“古本”,二卷本为“今本”或“近本”。究其缘由,中外学者进行长期的研究,涉及到《竹书纪年》的版本、源流、真伪、价值等问题,其中,《竹书纪年》的真伪与价值成为争论的焦点。百年来学者对于《竹书纪年》真伪与价值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较之明清学者有较大的进步。所以,总结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分析成绩与不足,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楚辞》历来难懂,很多地方至今未有确解。本文选取《离骚》的“中情”、“民生”、“岂埕美之能当”、“折琼枝以为羞”和《九章》的“惜诵”、“惜往日”,在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加以考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从而给出了新的解诂。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少年曾习木工,后成为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和篆刻家,为一代艺术大师。白石先生所作《水草群虾图》为水墨纸本立轴,心139×34cm,左边上题“白与先生雅属,”下款“借山老人齐璜”,钤自刻白文“老苹”印一方,是先生应王白与之嘱而作。王白与(1902-1949),名本霖,字白与,祖籍西充占山茅舍沟,生于蓬安,为清末名绅蒲殿俊(伯英)之婿,曾任《华西日报》(蓉)、《新蜀报》  相似文献   

20.
明代濮阳涞的《元声韵学大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革新精神,在明代韵书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过低的影响,近人和当代学者对该书只作概述性的介绍,不见深入剖析。本文对该书的作者、版本及研究状况加以介绍和考证,对该书在语音和语音史方面的价值加以讨论,希望籍此使该书的各方面价值都能得到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