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派出钦差册封使前往琉球国,封船从闽海出发,由大陆架海域进入到东海边缘的深海之上,此即古人所云"由沧水入黑水"之途.在五批册封使的笔下,册封使团不断改进封船船体结构以适应海洋航行特点,募集海上航行经验丰富的水手尤其是舵手,遵行前人的探索足迹,吸收前人的宝贵经验,最终还要在暴风雨袭击中经受住最惨烈的考验和心理震荡.海洋环境史研究的迷人之处似乎在于,以承载数百人的封船倾覆大海之厄运或者死里逃生的侥幸结果来验证乘船人与海洋风暴搏击下的最后命运,可以体验帆船时代人的智慧和勇气,由此得以催生的多篇《使琉球录》文献因而愈显精彩.  相似文献   

2.
琉球和明、清两朝关系密切,琉球国王去世,新国王即位,明、清王朝都要派使臣前往祭奠、册封。据统计,明、清两朝共向琉球派出册封使25次,其中明代17次,清代8次。①自从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任册封使返回后撰写《使琉球录》,以后每次册封使回国后,都要将出使经过和琉球国情写成专门报告,存留至今的有《使琉球录》、《琉球记》、《中山传信录》等等。以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品为主的各种关于琉球的文献,近年分两次结集影印出版,名为《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及《续编》。②其中的抄本《重修使琉球录》,是为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使琉球录…  相似文献   

3.
丁春梅 《福建史志》2007,(2):37-37,47
琉球(今日本冲绳),明清时期为中国的藩属国。自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派其弟泰期到南京向明政府称臣纳贡,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废琉置县”,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往来中,每当琉球国王去世,新国王继位前,都要由琉球国王世子向中国政府提出册封申请,待中国政府派出册封使至琉球宣布册封令后,世子乃正式登基称国王。  相似文献   

4.
虽然琉球古国早已不在,但是其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却早已载入人类明册之中,并且引发了人们的追思和探究。本文以册封使徐葆光为研究对象,对徐葆光的生平进行了研究,并论述册封使命之艰辛,以突出徐葆光从受命出使琉球开始即展示出的那份积极与主动,以期更好地认识徐葆光以及相关历史。  相似文献   

5.
明册封使陈侃于1534年出使琉球,归来后撰有《使琉球录》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琉球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贸易和社会风俗等,纠正了以往史书诸多的错误,对其后的册封使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也为今人研究中琉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中琉友好交往五百余年,每逢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均应其所请,派出使团远渡重洋,予以册封。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吏科左给事中陈侃和行人司行人高澄被分别任命为册封正、副使,出使琉球。归来后,陈侃于福建长春堂写成《使琉球录》。  相似文献   

7.
彭晓玲  赖正维 《福建史志》2022,(3):58-64+72
胡靖所著《琉球记》与杜三策所撰《使琉球疏》都对崇祯六年(1633年)五月二十三日明朝册封使团出使琉球做了记录,二著皆未依照陈侃所创的“使录体”成书。考察对照这两部文献,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这次册封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明清的册使及其使录明清琉球使录,保存有重要的中国海疆史地资料和琉球史地资料。使录缘起自琉球的职贡及明清的册封。“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琉球东南蕞尔,隋招之不至,元詟之不服,迄明初,始入贡称臣,世为属国。”明初,国分为三:中山、山南、山北,其王皆以尚为姓;而中山最强,后并山南,山北而有之。明太祖于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元政不纲,天下扰攘,“联起布衣,开基江左,……定有天下之号……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于是,“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隋载入朝,贡方物。  相似文献   

9.
从史料中研究中发现,明崇祯年间(1628—1644)有一位名叫杜三策的进士,曾经是奉明朝皇帝敕旨前去琉球国(即今日本冲绳县)册封国王的册封正使,是山东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琉球王封册使。杜三策(生卒不详),字毅斋,明代东平府三旺人。天启二年(1622年)三甲进士,官至给事中。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  相似文献   

10.
吴留营 《文献》2021,(2):126-136
由于时空阻隔和沧桑世变,琉球文献史料的短缺成为制约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清代中琉封贡体系下双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彼此影响深且广远。究竟当时文人士大夫对此事的关注和认知情况如何?散见于诗文笔记中的琐言片语似不足以观全貌。近来笔者新见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一书,或可解答这一问题。该书所著录的康熙中期赠行册封琉球使诗文,作者多至180馀人,涵盖广泛多元,既有冯溥等朝廷重臣,又不乏王弘撰等前朝遗民;既有当时诗坛宗主,又有于史无传的中下层文人。藉由该书,数百年前赠行册封使的史实,得以"还原"成鲜活生动的场景。京师、江南两处诗歌高地创作与交流的盛况,斯时朝野频繁互动的文学生态与宽松和谐的政治生态亦得呈现。  相似文献   

11.
张枫 《文史精华》2013,(3):52-57
琉球国被日本强行吞并 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与日本九州之间,总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从14世纪后期开始,琉球群岛上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即史称“第一尚氏王朝”的琉球国。琉球国与当时统治中国的明朝保持着藩属关系,每一任琉球国王都需得到明朝的册封,而且琉球王姓的尚氏也是由明朝所赐。琉球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与中国的福建、  相似文献   

12.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问题 ,在现今的中日关系中存在争议。1 53 4年中国明代琉球册封使陈侃上呈的《使琉球录》中 ,便对中琉疆界作有明确记载 ,后世中、日、琉球三国的政府官员、学者乃至岛民水夫亦皆以为是。这充分证明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原本便是中国领土 ,历史记载的古米山 (现今的久米岛 )才是古代琉球王国的西部疆土。“古人日以远 ,青史字不泯”。只有尊重历史 ,才能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代册封使周煌所著《琉球国志略》详细记载了明清之际琉球的各方面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佐证钓鱼岛自古以来即是中国领土的重要文献之一。然而,其版本系统至今未能得到清晰的梳理。笔者在中日两国多家图书馆目验原书,考证了此书的版本源流。此书以乾隆二十二年的"进呈本"为最早,其后依次为乾隆二十四年"漱润堂本"、"武英殿内聚珍本"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外聚珍本"。日本和刻本则以"天保二年官刻本"为最早,实则本于"外聚珍本"。从内容来看,"漱润堂本"及"聚珍本"系统诸本在"进呈本"基础上做了较多增订,体例更为合理,内容更为详备。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大量史实,并从国际法角度证明,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官方和学者的共识,更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大量中外史籍和图志表明,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中国而不属日本。在1880年以前,从中国、琉球、日本、西洋各国的资料角度看,钓鱼岛列屿部属于中国的版图范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有关有正义感的史料仍是本着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承认钓鱼岛列屿是中国领土。历史上作为钦差出使琉球的册封使,本身便带有代表皇帝也即是国家查勘领土版图和宣示主权之目的,其所著《册封使录》,毫无疑问具有官方文献之性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钓鱼岛是中国领土。日本妄图逐步蚕食我海域,争我钓鱼岛是实现其野心的一个步骤。美国受其利益的驱使有意制造中日之间的领土矛盾。但钓鱼岛是中国的土地是历史的结论和国际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15世纪至17世纪初在以明朝居于支配中心的东亚世界里,琉球王国自始至终以睦邻友好甚至是谦卑的姿态、小心谨慎地与明朝、朝鲜、日本这几个近邻国家保持着政治经济往来,不断扩大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积极加入明朝为中心的册封朝贡体系,寻求政治庇护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与日本、朝鲜和平相处,互通商贸,获取最大利益。处于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中,琉球的国家利益始终与宗主国明朝的国家兴衰相连。在明末国家势力衰退之时,日本萨摩藩岛津氏于1609年入侵琉球,体现出其试图构建东亚日本式"华夷秩序"的野心。  相似文献   

16.
《钱币博览》2008年第2期《琉球通宝》作者在文中展示出两枚难得见到的琉球通宝图样,并概要介绍琉球群岛所在的海域方位和琉球王国历史发展演变.指出琉球王国曾受我国明清两朝册封.存在藩属关系.后被日本武力并吞,夷为冲绳县,还在并吞之前铸行过琉球通宝。提示这些有关史料.是考证、鉴赏外国钱币所不可或缺的,有助于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琉球国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东亚贸易圈内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万国津梁"之称。中琉关系自古建立在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其深刻影响也同样折射在琉球货币发展史中。此后,琉球面对日本的压迫,逐渐失去主权,也被纳入其货币体系。考证这一时期有关琉球的文献及留存的钱币实物,可以窥见明末清初东亚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询问蒋介石,战后如何处理琉球问题,蒋介石提议可由中美共管琉球。1945年,美军攻占琉球。根据《旧金山和约》,美国单独托管琉球,建立了大批军事基地。为了扶植日本,1971年6月17日,美国与日本签署了"归还冲绳协定"。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琉球交给日本管辖。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认为,琉球不是日本的固有领土,琉球的主权属于琉球人民,多次发表声明,反对美国将琉球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  相似文献   

19.
谢忱 《福建史志》2014,(6):51-53
古代的琉球国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上,1372年与中国建立邦交关系,成为中国的藩属国。此后,琉球国派遣了一批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传统文化和各种技艺。到中国学习的琉球留学生分为两类:一为“官生”,主要派往京城的国子监学习,所有费用由中国政府承担;一为“勤学”,多在福州地区学习。虽然也是官派性质,但中国政府不负责他们的费用,而由琉球王府承担。在福州学习的琉球留学生中,有不少成为琉球史上的风云人物,程顺则便是由三山沃土孕育出的一代鸿儒、琉球伟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证,乾隆皇帝之生母,并非汉人"钱氏",乃京畿宝坻县汉人彭氏所生之女,生父是满人钮祜禄氏凌住。由于凌住及其上辈有汉人血分,因而此女的汉人血分也较多,她与雍亲王胤禛所生之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也有汉人血分,而且其汉人血分稍多于满人血分,并有少量蒙古血分,是满汉蒙混血。文章认为,留存于现今的雍正帝册封弘历生母为汉人"钱氏"的谕旨资料,疑问颇多。之所以谕旨中出现"钱氏"字样,实际情况当是,面承雍正帝册封嫔妃口谕的贝子允祹,因速记、简写受封者钮祜禄氏为"钮氏",字迹潦草,交官吏撰拟谕旨草稿,形近而讹,误写为"钱氏",草拟册文,也沿用"钱氏"二字。在将册封文镌刻于"金册"以赐予受封者时,才发现误写,主管此事的允祹难辞其咎,因而在册封嫔妃之事上因"误写妃姓"而被惩罚。乾隆生母为汉人彭氏所生一事,也是清廷虽禁止满汉通婚而实际存在满汉结姻的较重要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