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攀登》2015,(3)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基础,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化转型。结合当前理论与实践过程中相关指标研究经验,充分认识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逻辑维度、时空尺度和筛选原则,根据系统要素和动力机制,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莉莉 《攀登》2013,(4):40-43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恰逢其时。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相连,建设美丽中国,核心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等协调发展,实现生态良好、经济繁荣、政治和谐、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3.
刘江荣 《丝绸之路》2013,(8):143-147
更多不一定更好,这是人类在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前对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理性反思。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生态理性、生态伦理与生态价值是生态文明范式的概念要件。本文以生态价值对经济价值的辩证否定为研究主线,逻辑与历史相自洽地考察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具体内涵,突显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作为理论概念的整体性、时空性与社会性特征,得出了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高扬生态理性、确立生态伦理、端正生态史观、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王丹丹 《沧桑》2013,(3):179-181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并要求把生态文明融入和全面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去。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同时具有传播价值观念及引领社会风气的领头羊作用,应该加强对高校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提升个人生态道德素质,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决策。编修地方志作为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事业,因此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6.
城市区志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生态文明应成为城市区志记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冲突明显加剧,这使得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一系列教育生态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出现了生态危机。鉴于此,需要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审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的状况,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危机的具体表现,从而寻找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陈恭 《神州》2014,(18):203-203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逐渐的由相互协调走向冲突对立,生态环境问题,俨然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摒弃GDP崇拜,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丽丽 《神州》2014,(5):262-263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亟待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生态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产关系相关联,把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内,从生产关系背后所隐藏的物质利益着手,重新审视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化解生态危机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文锡  赵军 《沧桑》2009,(3):113-114
在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过程中,生态建构日益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生态伦理是时代精神的哲学升华,体现了工业社会生态危机的内在诉求,实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根本变革,构成了技术生态社会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7,(2)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新的科学论断,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性,又强调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从而揭示了现代性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优势,诠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与生态责任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区志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在前进的时代面前,无论是响应中央号召还是贯彻《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生态文明都应成为城市区志记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安徽省16个省辖市为例,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节约、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7个方面对城市区志中生态文明篇的记述内容进行概念性的探讨,试找出共通的大体框架,利于编纂成全面、客观、系统的城市区志。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地方综合志和地方综合年鉴及有些专业志和专业年鉴都着重记述各地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及学术研究的成绩与成果,这些浓墨重彩积极地促进了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自然部类(或生态文明建设)的编纂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有组织的协力攻关,拿出一个科学的编纂教程。以此为方志文化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史志鉴文化新常态的拓展丰富,共圆中国梦、方志梦。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凸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生态产品,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当采取举措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化研究当包括从政制精神、政治价值、政治思想、政治生态四重维度,对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共同体公共权力设置与运作情况的考察。明清时代的中国,在社会生活与经济结构乃至文化风气各领域都发生深刻变迁的同时,政治文化之主导方面仍沿着帝制体系传统轨道推演。明清时代中国社会形态的突出特征,正是商业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由度的增强以及庶民文化的发达趋势与中央集权的君主—官僚—贵族体制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种自洽格局。这种自洽格局显示出帝制农商社会在商品经济繁荣情况下继续延伸的潜能。19世纪中叶的中西方冲突,不是处于同一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两个社会的相遇,而是两个处于不同历史过程中的文明体系在亚洲大陆时空格局中的交汇。  相似文献   

16.
《贵阳文史》2013,(4):12-33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丽霞 《沧桑》2009,(3):124-125
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态观是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会生态观,它深刻揭示了生态危机的实质,分析了生态危机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具有深远的前瞻性,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于人类解决目前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有着非常现实而有效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21,(1)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同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化解这一最大生态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共谋全球性的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在当今世界,由于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充分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完全受到人与人关系的制约与支配,因而,大力维护全球性的社会公正是积极推进生态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实现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超越主权国家,以全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福祉为核心的价值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生命共同体,符合当今世界的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也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沧桑》2011,(5):131-132
张静在《湖北方志》2010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指出,第二届《湖北省志》分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五大类,是与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五个文明”相呼应的。政治综述在写法上要注意:1.要避免两个极端,即不仅要避免片面强调全面而导致综述成为各专志简洁版的拼盘,也要避免为了强调理出发展脉络而通篇空话套话缺乏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为了大西南永远伴着青山绿水腾飞──评《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陈国生,何晓平西南三省是祖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南生态环境的变迁直接影响着西南甚至全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往学者主要注意的是经济开发的研究,积累的成果也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