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山渠水,山灵水秀,是个出名联妙对的地方: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凝练工稳的文字,灵妙独到的意境,丰富多彩的情思,各具风姿的书法,留下过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联,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享受。然而,最让巴渠人自豪的还是革命年代那些革命性很强的对联。当年红三十军政治部在梓潼的石刻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解放后竟然连石带门框,车拉人载送往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为巴渠对联赢得声誉:自此,人们都知道巴渠革命对联联中有铁,大气磅礴,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2.
叠字妙联     
对联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之花,叠字联则是这花苑中的一株奇葩,它构思巧妙,用字奇特,内涵深邃,别有情趣。赏析精彩的叠字妙联,将给你以语言艺术美的享受。上海豫园万花楼:“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此联描写了大自然莺...  相似文献   

3.
凌大 《钟山风雨》2012,(5):60-60
我国丰富多彩的对联,都是由多字组成的。可也有对联“无一字”或“仅一字”,实为稀有罕见,现各举一例,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4.
对联性质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对联性质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学样式说、笔墨游戏说和实用体说等三种观点。这些观点客观上都涉及到了对联的某些特点,但难免“盲人摸大象”的嫌疑。我们认为,对联是一种对称、简短、诗性的话语形式和言语模式,是一种语言化观象,是一种表现为言语模式的语言化。这样认定对联的性质,意义有三:其一,可以避免过去三种观点的无谓争论;其二,可以解决对联起源的时间上限问题;其三,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对联研究新的切入点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千变万化的汉字字音形成的谐音联,使对联文化更富有情趣美。谐音联不仅含蓄委婉,而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现采撷一些与端午(端阳)有关的佳联妙对,与读者共赏。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楹联爱好者,他一生写出了大量的楹联,以楹联作武器进行革命。有一个对联故事,很能说明孙中山的对联功底。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府,想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便走到府前,递上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洞之兄。”门官随即将名片呈上,张总督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道:“来者何人?”门官回答说: “是一儒生。”张之洞也不发话,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  相似文献   

8.
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毛泽东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加上博才多艺,使他一生中写过的不少佳联妙对,脍炙入口,传颂四方。  相似文献   

9.
日前从旧书摊上得一册民国年间对联手抄本,纸张泛黄,切边发黑,虫蛀水渍,给人以岁月沧桑之感。一页一页翻去,都是笔录旧时实用对联,粗略统计,约有500余副。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页抄录着一副“孝义县各界抗日运动会化装讲演”的佚名对联,联文为: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艺术形象,历来为人们注目并多有争议。对林薛二人的理解程度如何应该说和对《红楼梦》的评价如何是分不开的。“读其书则同,解其书则异”(古月老人《〈荡寇志〉引言》),这种现象是带有普遍性的。脂砚斋曾认为钗黛二人不分轩轾,所谓“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新红学家也有说二者“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好者莫能上下”,甚至提出作者采取“二美合一”的创作观念。但在读者心目中对二人却并非等量齐观,也并不认为二者都是美的。尽管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文化教养,道德  相似文献   

11.
直隶总督署联匾赏析苏禄煊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本来,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渐渐用它来泛指所有的对联。匾,即匾额,也叫“匾式”,上面题着简练的文字,用作标记,如府第、祠堂、庙宇的门匾,或者表示赞扬,如祝寿、庆功、表彰、致...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副对联:“黄山为九州增色;瓷器与中国同名。”瓷器是由中华民族创烧的、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器物,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殊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忻臣 《文史天地》2005,(12):1-1
旧时有这样一副颇为著名的对联: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这副对联富于哲理,且十分通情达理。其中将“淫”视为万恶之首,“孝”为百善之先,并分别以“论迹”和“论心”考察之,于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楹联,就是挂在楹柱上的对联。推而广之,就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一种传统文学。 对联原与诗词歌赋一样属于古典文学.写作难度颇大,上下联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当,文义相连”,也即今人归纳的“六相”格律。但由于对联变成了“楹联”,走出文人书斋,挂在f-1VI,便很快为庶民百姓所喜见乐闻。而其起点,应该从成都那副全国最早的春联开始。  相似文献   

15.
名号文殊菩萨(Majusri),全称“文殊师利”,又译作“曼珠室利”。文殊是外来语,因文殊为“妙”意,“师利”为“首”、“德”、“吉”等意,故亦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藏语称“江白央”。在佛教中文殊被视为智慧之神。文殊通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 ,贵州兴义县有一位文人名叫李方芝 ,爱写愤世嫉俗的讽刺对联 ,虽触怒权贵 ,屡受折磨 ,都执着不挠 ,人称怪才。所写对联通俗易懂 ,幽默风趣。李氏为清末秀才 ,民国成立后 ,为谋生计 ,曾在农村小学教书 ,后被提升为兴义大狗场乡两等小学校长(既有四年制初小 ,又有两年制高小的学校)。由于学校经费由乡公所筹措发给 ,学校人事、行政 ,常受乡人及当地士绅操纵 ,每到年关 ,校长须向乡长、士绅拜年送礼 ,才能领到工资回家过年。李氏对此极为不满 ,遂于春节时写对联一副贴在学校大门上 ,上联“一场大狗” ,下联“两等小学”。此联巧妙地…  相似文献   

17.
2002年秋天曾陪南方一位学者去看一个拍卖会的预展,展品里有一副梁启超对联,打有朱砂界格,字体是北魏体,显得整饬工谨。联语“酒酣鼻息如雷,叠鼓清笳,迤逦度沙漠。万里夕阳垂地,落花飞絮,随意选天涯”。上款为“寅恪仁兄属集宋贤词句即希两正”。上下联分别注明来源出处,上联边款:“刘后村沁园春,周草窗高阳台,姜白石凄凉犯”;下联边款:“朱希真相见欢,秦淮海如梦令,张玉田满庭芳”(图2)。款作“壬午七月既望梁启超书于北海松馆”。从对联的格式和习惯来看都是梁启超的,似乎挑不出毛病,书风也和常见的梁启超书迹相貌相像。记得那位有几十年研究明清艺术史经历的南方学者一见该联,连声称好,说这是梁启超写给史学家陈寅恪的,对联  相似文献   

18.
3、政治舞台你上我下一直“好戏”不断 王明出头“左”派得势搅得内外不安 我国过去旧戏园子里有一副对联日: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个小天地,也是从联共到中共的党内斗争大舞台之一。这个舞台与党内外的各种政治舞台一样,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你上我下,此起彼落,从不止  相似文献   

19.
从四会市城区贞山街道沿着绥江河畔的城西大道向西十多公里,在一片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一条山林公路上,矗立着一个清晰秀挺的牌坊,坊额上有“中国民间造纸第一村”的醒目大字,两旁有“寻访造纸文化,领略乡村风情”的对联,引人入胜。这里就是保留两千多年民间古法造纸的邓村,现在是闻名遐迩、寻古探胜的旅游景区,是众多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千是中国国画界的一代宗师,他的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都有极高的造诣,晚年独创的泼墨山水画更别具一格,开拓了国画艺术的新境界。张大千年轻时临摹石涛、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几可乱真,而他的人物画也独出机杼,清丽高雅,达到了极至。著名画家于非曾说“: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为画道人赞赏,谓能大胆别创新意”(于非《关洛画展》)“,他画的美人儿,少女是少女,少妇是少妇,而且少女美与少妇美都有很显然的区别。”原因是“他对于女性观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笔法,曲曲传出女儿的心声,这一点是他的艺术微妙,也是他在女性上曾下了一番功夫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