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风马五蕴     
“风马”,也称作“经幡”,藏语称“隆达rung-rta”。“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它的确切含义是:“风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风马”以“五”作为它的基本配伍:它有“蓝、白、红、绿、黄”五种色彩,其上的图案有“狮、鹏、虎、龙、马”五种动物,这五种动物又分别代表“东、北、西、南、中”五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藏族民俗美术“风马”与经幡的缘起、种类形制,表现的内容与象征内涵,审美寄托、艺术特色、制作与张挂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城 《中国西藏》2013,(2):78-81
进入青藏高原,引人注目的风景之一便是在高原劲风中猎猎飘舞的风马旗。青藏高原上这种独特的人文风光风俗,传达着藏民族人与神佛交流的神秘信息。一风马,藏族人叫"隆达",就是风和马的意思。"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无形的马。"藏族人以五彩的旗子当风马,与雪域守护神即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交流,来保。  相似文献   

4.
“风马”也称作“经幡”,藏语称“隆达rung-rta”。“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它的确切含义是:“风是传播运送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风马”以“五“作为它的基车配伍:它有“蓝、白、红、绿、黄”五种色彩其上的图案有“狮、鹏、龙、马”五种动物,这五种动物又分别代表“东、北、西、南、中”五个方向。  相似文献   

5.
飘曳的经幡     
大凡到过藏区的人,都对那里房前屋后和山顶、道旁在大风中猎猎飘扬的五彩缤纷的经幡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些或是竖立在高杆上,或是横挂在牛毛绳上的印有藏文经文或佛教图案的经幡,和那些堆磊在道旁山口的大石堆,山头的山神箭丛、嘛呢经轮构成了藏族山寨特有的风景线。藏区的经幡不仅数量特别多,种类也不少。在甘南许多村子中,藏族居民院落大都竖立有高高的经幡柱,至上而下用牛毛绳扎结着一绺绺上面印有经文的各色布块。有些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有丛林般的经幡,这种经幡竖立在天葬场附近,全用白布块连缀而成。有些交通要道口、寺院门前、洞窟内外都有此类经幡在风中飘曳。有些经幡还悬挂在建筑物上。玛曲县是纯牧业县,它位于“黄河首曲”腹心地带,过去牲畜转场放牧或赴外地都得把牛羊驱赶过黄河,人则拖住马尾泅渡或抱着充了气的牛羊皮囊划着过200至300米宽的河,人畜溺死的很多。1958年在距县府3公里处建起了木舟浮桥,1964年又改为木制渡船,后又建成驳船渡口,交通较前方便了些,但牲畜过河仍然困难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79年433公里长的黄河上建起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三孔曲拱桥。在空前规模的通车仪式上,藏族群众喜气洋洋地在桥栏上扎起了近300米长...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期发行的地方货币——中华民国元年的赣省民国银行拾元券。该券长157、宽105毫米,横型,石印,紫、黑双色套印。正面上端中间印有当时江西省军政府都督马毓宝头像,像下有“赣省都督马”字样,像两旁印有。赣省民国银行”六字,中央花纹内印有“拾圆”,右印“凭票即付”,左印“执此为照”,下端印有横书“中华民国元年吉月吉日”,票的右边印“完粮纳税、一律通行”,左边印“来往兑换,概不折扣”,上端左右两角有“拾”字,下端左右两角有“10”字,  相似文献   

7.
经幡是藏族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宗教意识的表现形式。在西藏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以见到印有经文及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经幡,它们系在树枝或木杆上,插立于民房屋顶,村口、山口、河口、湖畔的玛尼堆上,或在山岩之间、树木之间牵挂,以简练的形式张扬着人们厚重的思想内涵,构成了西藏社会传统文化的一方面突出的内容。 西藏经幡按蓝、白、红、绿、黄次序排列,五种颜色为一组,成组张挂。当地民谣曰: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  相似文献   

8.
新派朝圣者     
王族 《中国西藏》2001,(3):58-58
我终于看到了玛尼堆。远远的看上去,感觉像是一个藏族汉子在那里打坐诵经。一块块刻有佛像和经文的石头堆在一起,上面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经幡。经幡随风飘拂,变成了虔诚的朝圣者向着太阳和神飞翔的信念。经幡已堪历岁月,四角和边沿被撕破,风一吹,飘动起一缕缕细缨。破烂的经幡没有给人那种沧桑和困苦的感觉,反而散发出一种劳苦功高,抵达了佛意的味道。谁都相信,在西藏,苦难的行程直接替代真和美。风吹得更大时,经幡直直飞舞,就是一种穿掠。我想起了狮泉河边那些一步一叩头的朝圣者,另一个世界的风吹动着他们的心灵。我屏住呼吸凝…  相似文献   

9.
安徽在抗战时期发行过多套流通纸币,现将淮南、江淮、淮北三个银行发行的纸币介绍如下:(一)淮南银行:(1)、淮南银行壹角券,票面浅蓝色,票面上部印有横式“淮南银行”四字。票面左侧印票额“壹角”,票面右侧印有水车篷图案,在车篷图案上部印有编号、票正中印有红色“样票”两字。面额下边方印有“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年号。  相似文献   

10.
风中的祈祷     
《西藏人文地理》2006,(3):F0005-F0005
在神山之巅,在圣湖之畔,在村头、在隘口,《风马》所呈现的,这样一种激动心灵的场景,那满山遍野的漫天飞舞的经幡,都是一桩桩朴素的心愿,人们借着风的咏唱,把每一声祝福传向天际,声声相念,念念相续……  相似文献   

11.
我刚做孩子父亲时,对如何教育孩子是一点儿也不懂的。好在当时我在师范学校任教,就当了“儿童教育学”这门课的旁听生。记得学校请了一位师大教育学教授来做讲座,她剖析了小孩失误的心理特点之后告诫说:“我有句三字箴言要奉送各位老师和家长,它对你们教育孩子会大有帮助。当你面对孩子的失误而大发雷霆时,这三字箴言能让你恢复理智,心境平和。这就是对孩  相似文献   

12.
身着西装的他,出现在成都西藏饭店文化长廊中的藏茶吧里。灯火从镂空的转经筒中燃起,六字箴言“嗡嘛呢叭咩叶”在光亮中浮现;不远处,巨幅唐卡鼎赢,座椅靠垫上的雪莲花刺绣隆起,那么生动。  相似文献   

13.
六字真言、六字真经或六字大明咒,是藏传佛教诵咒“嗡、嘛、呢、叭、咪、吽”六个字。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对“六字真言”的诠释颇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几种:(1)据藏传佛教经典记载,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  相似文献   

14.
一、巴松转湖节 巴松湖又叫“错高湖”,藏语称“札松错”或“巴松错”,意为“三座岩石山下的碧湖”。由于巴松湖被当地人视为“神湖”,所以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里每年有规模较大的两次转湖节,一次是藏历元月十五日,另一次为藏历四月十五日。 藏历元月十五日那天,来自此湖附近各村庄的僧俗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汇集在湖上游的错高村大坝子上,诵经、祈祷、燃烧“桑”(烧香柏枝、酥油、糌粑等),并竖起新的大经幡取下旧的经幡,以示对佛的虔诚。相传位于湖泊东北处一座雪山是巴松湖的主人,是一位名叫“杰钦南木拉嘎布”神仙的化身。由于这座雪山终年积雪,象穿着洁白的礼服。因此,这天挂经幡的人必须穿上白色的氆氇藏装。挂完经幡后,为了表达人们  相似文献   

15.
飘曳的经幡     
大凡到过藏族地区的人,留给他们最深印象的是房前屋后、山顶道旁在大风中猎猎飘扬的五彩缤纷的经幡。这些或竖立在高杆,或横挂在牛毛绳上的印有藏经、宗教图案的经幡,和那些堆磊在道旁山口的大石堆,山头的山神箭丛以及寺院周围的嘛呢经轮构成了藏族山寨特有的神秘感和藏族化特有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敦煌变文集》卷五有《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一文,系由向达先生校录。校记云:“原卷编号为伯3803。”按:原卷首题“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末题“仁王般若经抄”,文中有“适来都讲所唱经题,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序品弟一者”之语,并演绎了经文的部分内容,可见这是一篇演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的讲经文,原卷的首题,大概是根据讲经的时间和地点命名的。原卷用章草书,一些字颇难辨识。向达先生在四十年代初就校录过此文,后来发表于《国学季刊》第六卷第四号;收录于《敦煌变文集》卷五的这个校录本,是向氏第二次校录此文。这两个校录本相比,后者的准确性相对  相似文献   

17.
《中华遗产》2011,(2):158-159
每当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墙壁上、家具上贴“福”字。那笔划粗犷、字体敦实的“福”字,写在一张张大红色的斗方纸上,有的旁边还印有云锦纹、双龙、寿桃、万年青、牡丹花等吉祥图案,看着是那么蓉庆、那么有“年味”。为什么过春节要贴“福”字呢?  相似文献   

18.
一纸珍藏干海宁市图书馆的清代六舟上人《宋“嬲”字砖墨拓》(以下简称“嬲”字砖拓”),让人眼前顿觉一亮。砖古,是一块六舟所藏的晋代古砖,又被主人琢磨为一方砚台;字奇,上边有一个两“男”夹一“女”的“嬲”字;墨拓上题识、钤印部出自一代名家学者之手,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载有陈邦怀先生所作《敦煌写本丛残跋语》一文。该文第三部分为《唐写本论语某氏注残卷跋》(以下简称《陈跋》)。据介绍得知:此“敦煌唐写本《论语某氏注》残卷”为一照片,作者得之于天津云山阁古玩店,押角有“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和“本斋真赏”印章二方。残卷仅存六行,“行十三字,字大如拇顶,草书极精,经、注连写,经文大字,注文字稍小”。两章之间以○为区别。  相似文献   

20.
信阳县出土南宋银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河南信阳县文管会在1986年5月收集到一件银铤,铤首两端呈圆弧形,束腰,通长12.8、厚1.6、铤首宽7.0、束腰宽4.9厘米,重970克。银铤正表光洁,近四角处均砸印有“聂秦家肥花银”六字,字迹清晰工整,银铤背面为蜂窝状(如图)。经我们调查核实,这件银铤出土时间是1980年,为信阳县查山乡龚岗村下卢寨队农民犁地时发现。这件银铤的形状和砸印戳记与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出土的南宋淳祐六年银铤、河南方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