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陈独秀的一封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面刊出的是陈独秀的一封信。原信无上款,受信人姓名不详,似为北京大学某一新派教员;信末未署年月日,根据内容推断,约写于一九一九年春间。一九一七年一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思想  相似文献   

2.
公元一七八四年,高宗乾隆皇帝为了巩固清王朝的政权,加强封建等级制度,颁发了一道上谕: 我朝国书(满文)音韻合乎元声,体制本乎圣作,分合繁简,悉协自然,唯篆体虽旧有之,而未详备,宝玺印章尚用本字,朕稽古之暇,指授臣工,肇为各体篆文…… 乾隆皇帝欲把满文也制成类似汉文的篆体,但是汉字是由大、小篆而发展为隶书,楷书,而满文则是先有本字,后来模仿汉篆的方法而制成篆书。当时责成傅恒、汪由敦充任总裁、阿克敦、蒋溥充任副总裁,承办此事。 又据说:满文篆体与本字体是先后并出的,只是当时体式未备,并未作大规模的传习,顺治、康熙年间国家不断的打仗,没有充分的时间顾及此事,乾隆登基后,战争稍见缓和,逐渐有了偃武修文的倾向,深忧满文、满语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在学习新版《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到"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这一节时,我不禁想起曾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的王鹤寿同志在1993年写给我的信中曾经谈到这一问题。王老自1956年起担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组织编制了钢铁工业建设规划,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我觉得此信很有史料价值,特抄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应民同志:  相似文献   

4.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原主编俞伟超先生于2003年12月5日因病逝世。为了纪念俞先生,本刊特发表《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一封信》和《一座用生命和智慧熔铸的学术丰碑》、《读<盘龙城>思恩师》一组文章,追思俞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关于李汉俊答董必武的一封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年一月,《建设》杂志第一卷第六号上发表了李人杰答朋友的一封数万言的信。信的内容十分丰富,中心议题是如何分析中国社会和怎样改造中国。编辑部将信冠以《改造要全部改造》的标题,并发表编者按语:“这篇本来是李君答朋友的  相似文献   

6.
舒芜 《炎黄春秋》2000,(8):79-80
顷见贵刊2000年第6期上所载吴江先生《从胡适说到周作人》一文,对我殷殷见教,非常感谢,至请代达。但所教也有几点未能透彻领会,还想再请教一二。  相似文献   

7.
一封信     
文蔚同学: 你好! 我是1940年4月晋西区党委调我去抗战学院任党总支书记的,负责学院党的工作。那时党在学校处于秘密状态,从各地来的党员有集体介绍来的,也有个别介绍来的。因学校是短期培训,学生有来有往,不宜编组,他们就利用晚上、星期天在我的办公室活动,因我另住一个院,比较安全,也比较秘密。我的工作,一般人也少了解。有时开会学习党的文件,座谈党员的思想和学习情况,要他们团结非党群众完成教学任务,加强自身建设。当时党员很不固定,有二三十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志稿数据问题的一封信X主编、X主任:您们好!这两周我将市志评议稿看了一遍,以前都是逐章分别地看,现在是通读,比以前对志稿的感受又深了一点。整体看,志稿资料丰富、结构基本合理、文字通畅,缺点是局部的记述有余,总体反映不足。洗馆长建议加强经济综述,这...  相似文献   

9.
汉斯·冯·赛克特(V.Seeckt)陆军上将在1920年至1926年负责组建和领导德国国防军工作。1933年和1934年他作为退役军人两次应蒋介石邀请来中国。1933年5月中旬赛克特到达上海,7月6日离开上海经南方回国,在中国的时间大约两个月。6月30日他在北京写给蒋介石一封长信,并且在7月4日请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将此信转交蒋介石。在这封原稿长达21页的信中,赛克特首先谈到了中国军队的重新组建工作。他认为,中国军队的规模不是太小,而是太庞大。按照他的意见,应该在大量削减冗兵的基础上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这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亲手组建一支10万人国防军和此后在外国担任军事顾问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0.
前承赠与《文物精华》一册,翻阅数过,叹为精美。其中有曹娥碑真迹,下题一行,是:晋王羲之小楷曹娥碑。我对于这个标题,却有一点意见,贡献左右,以为处理这个问题,还是采用前人对于"史有闕文"的态度,不要下肯定断语,缺疑些的好,如必须用右军名字最好照惯例上面加个"传"字,这样对于后来读者是有好处的,我所主张的理由,写在下面以供参考,能与指正尤所欣企。  相似文献   

11.
靳树鹏先生是《陋室漫笔》一书的作者,《陈独秀诗集》的编者之一。去年秋天,靳先生托友人将他的新著《陈独秀往事》的清样送给龚育之先生,请龚先生作序。龚先生回信,以对陈独秀没有深入研究为由表示辞谢,但对清样排印上的误漏提出了十数处校正,对文稿的编选提出了若干条建议,还同靳先生探讨了几个问题。靳先生表示感谢,并要求将这封信即作为《陈独秀往事》的一篇代序。盛情难却,龚先生遂对这封回信又作了补充和修改。下面发表的是改定的此信。信中几处附注,是靳先生加的。  相似文献   

12.
清朝的满文,档案浩如烟海,但都跟文学无缘。留传于世的满文文学作品很少,现在除仅见的一本《尼山萨满》外,尚未发现能与之匹敌的作品。传世的诗歌除了较原始的萨满祭祀神歌外,很大一部分是历代皇帝的御制诗和宫庭文人互相酬和的作品。特别是清朝后期,满语满文逐渐走向衰落,用满文创作的作品如凤毛鳞角,难得一见。 “光绪癸卯四月十六日,家慈仙逝,愚伤念不已。整日凄恻忧郁,身若枯木朽竹。为消遣时日,检理往日残稿,得以集成一册。若蒙诸兄长惠阅,疏漏之处谅加  相似文献   

13.
关于牛庄城老满文门额松村润著李贤淑译一1994年8月29日至1994年9月7日访问沈阳之际,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石刻馆见到了一块老满文门额。石刻馆的说明牌上写着:"海洲牛庄城老满文德胜门门额",指出是牛庄城的门额。实际尺寸为:长64.5厘米,宽127.5...  相似文献   

14.
《满文老档》是请入关前用满文书写的唯一官撰编年体史书。它记载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政治活动、经济状况、军事制度、民族关系、阶级矛盾、外交关系乃至宫廷生活、社会习俗、天文、地理、气象。《满文老档》是研究清初社会性质、早期满族历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老妈: 和老爸在外玩得开心吗? 说不想你们那是假的,毕竟你们随团出去旅游已经三天零十五个小时了,今天是星期天,我们老班大发善心大家放了半天假。很多男同学出去理发了,  相似文献   

16.
正1967年2月17日,谭震林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表明了他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表示了对江青和中央文革小组的愤慨。林彪看后转送给了毛泽东,后又把毛泽东的批复件撕掉了。我亲历了这封信的处理过程。(一)1967年2月11日和16日,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分别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碰头会。在这两次会上,围绕开展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要不要保留老干部、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  相似文献   

17.
18.
吴元丰 《满族研究》2008,(1):99-114
满族作为曾经建立过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这些满文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就满文及其古籍文献作一综述,以期人们进一步了解满文及其古籍文献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是搞世界现代史,特别是搞美国对外政策史和国际关系史的。《世界历史》和《世界史研究动态》是我教学与科研的最好伴侣。我为两刊写过一些稿子。在撰稿和修改过程中,编辑同志总是极其负责地、坦诚地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每次听取意见之后,都使我在认识上,在文章内容、结构与表达上提高了一大步。因此我要说,10几年来我之所以能在贵刊上发表几篇大体上还能得到不坏评价的文章,是与各位编辑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此外,由于我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工作,还具体感受到《动态》对研究会活动的关心和支持。会员们的活动在《动态》上及时给予报导。这对研究会是一种实际的支持和帮助。它使  相似文献   

20.
亲爱的妈妈:您好!八月的南京闷热无比,抬头看,窗外艳阳高照,可在我看来天空并不是澄澈的蓝色,似乎还掺进一些灰,正如我此刻的心情,心中的难过一点点沉淀。想说的太多了,该从何说起呢?于是话涩了,笔涩了,就连轻咬了一口青苹果,也发出涩涩的声音。“我们的工作很忙”,这句话每天都可以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