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1955年第十期登載广州市文管会"广州小北宋墓簡报",报导宋墓里發現五个青花小瓷罎和五个黑釉小罐。本刊1956年第六期發表傅揚先生"关于广州古墓葬青花瓷罎时代問題的商榷"一文,認为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5,(10)
廣州小北登峰路市保育院第一号、第二号宋墓(墓号54穗北保M001,M002号)是一九五四年四月十六日該院建築院舍開土方發現的。工人們先發現了一号墓,破坏了墓东北角的券頂,取出了青花瓷罎一个,我会接到通知,立即到現場調查,初步認为是宋——明間的墓葬,於十七日着手清理。在工作中並於一号墓西側40公分处發現二号墓,同時清  相似文献   

3.
楚墓出土的遣策屡见"綉"、"(纟秋)"二字。通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文献的考释,"綉"似当读为"韬",指敛囊或包裹之类的物品。"(纟秋)"似当读为"繡",指刺繡品。  相似文献   

4.
正不知不觉中,春姑娘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了,到处都是她的足迹,梅花山也被春姑娘装点得生机勃勃。一进入梅花山,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花的海洋,各色鲜艳的梅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有"状似游龙"的"龙游梅","绿似翡翠"的"绿萼梅","红妆淡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主义方志的续修已迫在眉睫,如何继承老传统,研究新问题,在总结上届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此各地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但有些问题至今尚未完全取得共识,似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正白居易的《花非花》是描写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一首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达舅舅唯一一次归来,外婆与达舅舅唱完了又唱,似哭声,又似呜咽声,一遍一遍地,直到两人都唱睡着……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相似文献   

7.
《孙》文论述中山先生的道与术内容较广;而本文似止于"驳"广州兵变一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解读,却又因人而异。因此,我们欢迎据事说理的文章。当然,有理不在言高。文风平和一些,似更好。  相似文献   

8.
雅匝贡布,"雅匝"是藏语"夏天的草"的意思;"贡布"是"冬天的虫",雅匝贡布就是"冬虫夏草"。这种似虫非虫、似草非草的奇异物种具有两种莫可名状的神奇力量,养生延年力量和一夜暴富的力量。就是这么一种亦虫亦草的蝙蝠蛾幼虫与虫草真菌的不可思议的结合体,竟满载着我们的长寿与富贵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家长如琴师     
正家长会上,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发言让我茅塞顿开。她说:"每个孩子恰似不同的乐器。有的孩子似钢琴,有的孩子似小提琴,有的孩子似古筝,而家长恰似琴师,要根据不同的乐器进行不同的调节,只有恰当调节,不同乐器才能演奏出美妙音乐。"细想之下,同样作为家长的我,发现我这个"琴师"当得很不称职。周末,去学校接她,忘记带钱,身无分文。孩子当然不知,仍如往常一样,沿着步行街往前走。待闻到前面不远处飘来美食香,她猛地挣脱我手,直往那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来,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如何深入,是一些同行十分关心的问题。有鉴于此,我趁着2011年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写了一篇题为《试论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路向》的文章,发表于《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我在此文中所说的"新路向":一是认为中国史学自古以来都有重视理论的传统,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是第一个"新路向"。二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史学史多以史家或史书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八十多年前梁启超提出来的。时至今日,这种研究模式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它仍然是起步阶段的"必修课"。但是,如果要从学术前沿的开拓与创新来看,似应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以问  相似文献   

11.
李致忠 《文献》2005,(1):4-24
16.公元1214年(南宋宁宗嘉定七年),高似孙纂修之《剡录》成书.翌年(1215)刊板行世. "《剡录》十卷,宋高似孙撰.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在这里向藏友展示一面三兽三山镜。该镜直径为21.5厘米,边缘厚0.6厘米,三弦钮,圆形钮座。主题纹为三个"山"字和三兽相间环列,一兽似虎(也有称犬),呈前视竖耳垂尾状,另两兽似鹿,作曲肢回首状,三个"山"极为醒目,呈逆时针方向(左倾)排列。  相似文献   

13.
登山记     
正八月的黄山,依旧那么炎热,太阳丝毫不减其光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迎客松旁,眺望远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里呐喊:"终于来了。"欣喜地望着身后的爸爸,阳光照耀着他的脸庞,几滴汗珠缓缓流淌,落在地上,我骄傲地说:"我决不放弃。"知了声似交响乐,演奏出完美的和音。远远望去,黄山似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天地分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01,(5)
一1978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两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三首毛泽东诗词,第一首为《贺新郎·挥手从兹去》这,并附有手迹(见手迹1)。全文如下: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1992年12月《中国风》杂志创刊号发表毛泽东手迹三幅,其中一幅也是这首《贺新郎》(见手迹2,写作“贺新凉”,是同一词牌的异名)。内容有较大差异,全文如下(与正式发表的文本不同之处用着重点标出):  相似文献   

15.
吕莜 《旅游纵览》2017,(7):44-49
正"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是对瀑布最质朴也最真实的赞誉。从"银河"中散落的水花,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直捣潭心,水声轰轰,激荡起阵阵狂风,喷迸出如雹的急雨,似千军呐喊,似万马奔腾,远眺瀑布如白练倒挂,悬空坠落。  相似文献   

16.
杜文  张宁 《文博》2007,(6):11-15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有:"遂宁出罗,谓之越罗,亦似会稽尼罗而过之。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馀姚县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这条文献既肯定了耀州窑青瓷釉色与被古人誉为"千峰翠色"的浙江越窑秘色青瓷有类似之处,耀州青瓷甚至被宋人直呼为"越器",但陆游又说耀瓷质量"极粗朴不佳"。记述中存在的自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80年第1期所刊《北魏曹天度造千佛石塔》一文,对于北魏天安元年曹天度造千佛石塔题铭的释文中,有"皇太后、皇太子[延][祚]无穷"旬,认为此"皇太后即高宗文成帝拓拔浚后——冯太后,……皇太子当指献文帝子拓拔宏,即孝文帝元宏"。我认为此处释文值得商榷。根据题铭拓片上残存字迹,"皇太子"似为"皇太妃","妃"字似误释为"子"。《魏书·肃宗纪》:"(肃宗)母曰胡充  相似文献   

18.
正[成都二十一日下午三时发专电]懋功(地处四川省西北部,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带领下,翻越了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此会师——编注)之"匪"已越过六千公尺之巴郎山,向北进行,理番(位于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区——编注)之"匪"亦节节北退。"匪"似不敢经松潘,绕行草地,似进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甘薯和《金薯传习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文物》今年第3期发表的王家琦先生的《略谈甘薯和甘薯录》一文以后,感到有些地方值得补充和商榷,特就管见所及,提出几点如下: 诚如王先生所说,我国古籍中关于"薯"的记载,最早的要称《山海经·北山经》:"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草多薯藇"。郭璞解释说:"根似草蹄,可食。曙豫二音,今江南单呼为‘薯’,音储,语有轻重耳"。毕沅校正时,对这点没有提出什么意见,郝懿行则疏曰:"《广雅》云:‘薯蓣,署预也’《本草》云:薯蓣一名山芋,皆即今之山药也,此言草薯蓣,别于木薯藇也"。①至于"薯蓣"为什么改名为"山药"?未寇宗奭的解释是:"按《本草》  相似文献   

20.
"出身论"在文革前曾甚嚣尘上。今天,出身论公开地似不讲了,但又冒出了"官二代"、"富二代"等说法。出身,还是或多或少地在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