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宋交熙宁之战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时任广西兵马都监的张守节出师不利,战死沙场,但传世文献众口一词,说其畏敌怯战,1984年张守节墓志在西安出土,其志文所披露的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对探讨熙宁之战前的北宋广西防御体系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宋神宗熙宁末年宋朝与交趾国双方爆发战争,对于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研究者说法不一。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战争与时政相联系,考察引发战争的原因;以安南行营为切入点,了解该行营的兵源结构与后勤保障,以及战争中庞大的耗费;从双方军事目的和政治战略目的是否达成来考察战争的结果,以期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此次战争。  相似文献   

3.
宋朝于熙宁八年十二月颁布的《讨交趾敕榜》,向来被认定为时任首相的王安石亲笔“自作”。但王安石自作《讨交趾敕榜》说最早与唯一的史源,只是王安石政敌司马光所作之《涑水记闻》,又显然与宋代内制皆由翰林学士等词臣草拟的制度不合。更为重要的是,榜文以彗星天变来咒诅交趾的核心内容,不仅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素来主张、“最不信《洪范》灾变之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势若冰炭;特别是与其在当年十月末答宋神宗手诏札子当中,王安石具体所论的该次彗星等天变“不足信”完全牴牾。其实是司马光等旧党以讹传讹甚至有意编造出来的“谤言谤语”,目的在于丑化王安石,并非真为事实。《讨交趾敕榜》应是宋神宗本人授意词臣所作,当从王安石文集当中予以删除。  相似文献   

4.
宋朝于熙宁八年十二月颁布的《讨交趾敕榜》,向来被认定为时任首相的王安石亲笔"自作"。但王安石自作《讨交趾敕榜》说最早与唯一的史源,只是王安石政敌司马光所作之《涑水记闻》,又显然与宋代内制皆由翰林学士等词臣草拟的制度不合。更为重要的是,榜文以彗星天变来咒诅交趾的核心内容,不仅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的素来主张、"最不信《洪范》灾变之说"一以贯之的思想势若冰炭;特别是与其在当年十月末答宋神宗手诏札子当中,王安石具体所论的该次彗星等天变"不足信"完全牴牾。其实是司马光等旧党以讹传讹甚至有意编造出来的"谤言谤语",目的在于丑化王安石,并非真为事实。《讨交趾敕榜》应是宋神宗本人授意词臣所作,当从王安石文集当中予以删除。  相似文献   

5.
宋人所言"汉唐旧疆"主要是随现实政治而变化的政治话语,而非实指汉唐所有直辖郡县。雍熙战争后,宋朝对外逐步放弃华夷一统话语,"汉唐旧疆"成为对外开拓和对待幽燕、西夏、交趾等问题的主要话语。到仁宗朝,其内涵基本固定为幽燕、西夏(含河西等地)、河湟和交趾。神宗继承了仁宗以来"汉唐旧疆"的话语和内涵,在此旗帜下确立了以恢复河湟、西夏、幽燕和交趾为目标的整体开边计划,实施了对河湟、西夏和交趾的恢复行动,各地开边活动相互联动。可见"汉唐旧疆"又不只是一种政治话语,同时也是具有执行意义的政治框架。  相似文献   

6.
兴定元年(1217年),金宣宗在三面受敌的形势下,又发动了攻宋战争,不但未能达到拓展疆土、掠取宋朝淮南之地财物以及迫使宋人重新交纳岁币的目的,反而将宋朝推向敌方联盟,造成四面受敌以及“兵财俱困”的窘境,严重地削弱了金朝的抗蒙能力,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积贫积弱的宋朝至南宋而达于极点,终被元朝迅速灭亡。元朝是以蒙古封建贵族为主宰的封建统一大帝国。边疆民族贵族统治全中国,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于时,不但广大的内地人民(以汉族为主体)处于双重压迫之下,就是稍具爱国心的汉族士大夫(尤其是“南人”)也都有切肤之痛。另一方面,宋  相似文献   

8.
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南25公里的天禧镇,发现一座宋墓。墓室不算大,然而墓壁上彩绘有人物画,画工精细,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该墓于1954年即已发现,并发表了消息报道,但一直无人对壁画进行研究。笔者当时曾在该地方工作,得到该壁画的摹本照片,珍藏至今,偶而翻阅,见到其中的《散乐图》,颇有新意,随撰此跋,以飨读者。该墓曾出土一块志石,得知墓主人名王用,葬于熙宁十年。“熙宁”是北宋后期神宗皇帝(赵顼)的年号,“十年”即公元1077年,上至宋朝开国117年,下至宋朝南  相似文献   

9.
正在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有一段时间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北方是由鲜卑人或者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与它对峙的则是南方的几个政权。自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之后,刘裕取代了东晋的皇帝,建立了宋朝。为了区别于后来  相似文献   

10.
水银河 《湖南文史》2012,(10):60-60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宋朝就是个缺钙的王朝,别的朝代领土是越来越大,宋朝的领土是越来越小。缺钙也就罢了,在蒙古大军灭掉宋朝四邻,对其形成战略包围的存亡之际,宋朝还迎来了一位先天智障的皇帝。正是通过这位皇帝的“辛勤努力”,南宋王朝由日薄西山直接加速到气数已尽,在其死后5年内就迅速灭亡。这个人就是宋朝改名字次数最多的皇帝宋度宗,而他的先天智障仅仅是因为一碗堕胎药。  相似文献   

11.
两宋时期,宋朝在广南西路的军事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宋神宗年间,广南西路先后经历了狄青南下平定侬智高起事、宋越熙宁战争爆发等事件。由于后勤保障不足、岭南瘴气多发等因素的作用,宋朝南下军队出现了士兵多发瘴病的现象,进而影响宋朝在广南西路军事活动的成败。宋朝政府通过遣派军医随军诊治、颁赐药方、调整军队戌守制度、招募广南西路少数民族士兵等策略加强对瘴病的治理防控,有效地消除了瘴病对广南西路军队的影响,为此后中原王朝在边疆的军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地区就成为汉帝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后300余年间,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随着大量内地移民落籍交趾三郡,同时伴随移民而带来的中原内地文化在南部边疆的全面传播,及其对当地土著文化的整合,为交趾地区统一于两汉王朝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内地整体发展的不断加强,从而使交趾三郡成为汉帝国不可分割的南部边疆。内地移民是汉代南部边疆开发的生力军,是交趾三郡统一于汉王朝多民族国家整体的主要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宋朝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经济腾飞,科技发展,文化繁荣,创下了东京梦华的辉煌。然而,由于当时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百姓苦难,怨声不断。同时,兼并发财的富豪刻意隐瞒土地,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因此,在朝政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国内社会危机。宋神宗赵顼即位后,决心改变这一状况。熙宁初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大力推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相似文献   

14.
1979年河南省荥阳县王村乡柳村出土了19斤铜钱(现存陕西博物馆)。这批铜钱绝大多数是宋代所铸,如宋太祖建隆年间铸造的宋通元宝,宋太宗太平兴国,淳化、至过年间铸造的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宋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和天禧年间铸造的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和天禧通宝,宋仁宗天圣、景祐、明道。至和及嘉祐年间铸造的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至和通宝和嘉祐元宝,宋英宗治平年间铸造的治平通宝和治平元宝,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铸造的熙宁元宝、熙宁重宝  相似文献   

15.
《宋史》卷一百六十二《职官志》:“都承旨,旧用院吏递迁,熙宁三年,始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之,又以皇城使李绶为之副,更用士人自评、绶始。”其中“熙宁三年”是错误的记载。《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四:“(熙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东上阁门使李评为枢密都承旨,都承旨旧用阁门使以上或大将军,其后专用枢密院吏,而更用士人复自评始。”《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亦把李评任枢密都承旨的时间记载为熙宁二年,因此,李评除授枢密都承旨当在熙宁二年八月。  相似文献   

16.
曾雄生 《中华遗产》2010,(3):122-135
熙宁七年是个大旱之年,与此同时,这一年也是宋朝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由于干旱被视为有意识的人间主宰者“天”所发出一种信号,被赋予了许多自然以外的意义,因此,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背景,或许会发现这一年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与干旱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韶《平戎策》的思想渊源,可追至向宝、王雱等人的影响,同时也得益于其个人实地考察的体悟。《平戎策》以攻取西夏为最终目标,并进一步细分成三个紧密相连的步骤。由于《平戎策》在流传中出现残缺、变异,只能通过现存策文的节文管窥其全文概要、整体战略构想及第一策的主要内容。今存策文的文本大致可分为官方系统和私人系统,两大系统节录有别,但核心内容并不冲突。从时代背景看,王韶上奏《平戎策》并受到了神宗君臣的重视,是在熙宁初年宋朝转向开边的政策趋于明朗之时,与宋廷对外政策的曲折转向相合。  相似文献   

18.
《宋史·刑法志》三卷,错讹甚多.昔日邓广铭先生曾撰文考正过,读者得益匪浅.嗣后,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以及其他同志先后又纠正了不少错误.但其中仍有一些舛讹未被注意.今不揣浅陋,试加以辨正.页4964 熙宁初,置局修敕,……元丰中始成书二十有六卷.按:《刑法志》所言与实不符.《宋会要辑稿·刑法》一之九载:“(熙宁)六年八月七日,提举编敕、宰臣王安石上《删定编敕赦书德育附令敕申明敕目录》,共二十六卷.”《玉海》卷六六《熙宁编敕》条同.又《宋史》卷二○四《艺文志》载:“王安石《熙宁详定编敕》等二十五卷.”《宋会要辑稿》言二十六卷,此云二十五卷者,当不包括目录一卷)以是知自熙宁初置局修敕,至熙宁中曾修定成新《编敕》二十六卷.《刑法志》云“元丰中始成书”,误也.元丰中所成书《元丰敕令式》,考《玉海》卷六六《元丰诸司敕式编敕》条,作七十一卷,与《刑法志》所言“二十有六卷”数不合.疑《刑法志》所云:“元丰中”为“熙宁中”之误.  相似文献   

19.
李子君 《文献》2005,(4):83-97
《礼部韵略》(以下简称《韵略》)是宋代一部专门为科举而设,作为考官、士子共同遵守的审音定韵标准的韵书.丁度等奉敕编纂,仁宗景祐四年(1037)六月丙申旨准颁行.从景祐四年至南宋灭亡(除去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绍圣时期、崇宁废科举的数十年),《韵略》一直是宋代场屋必备的权威工具书,熊忠《古今韵会举要·自序》称:"宋省监申明,儒绅论卞,《韵略》集注,殆且五十余家."增修、增订之频,刊布流传之广,远非宋初其他官修韵书如《广韵》、《集韵》所可匹敌.  相似文献   

20.
王瑜君 《史学月刊》2023,(12):130-133
<正>政治改革时期,关键岗位官员的任用往往会引发各方势力的争夺,甚至引起党派纷争。宋代御史作为天子耳目之官,地位特殊,常是各方激烈争夺的对象。熙宁变法开始后,御史的任用问题进入变法派与反变法派论争的范围,双方从御史选任制度的新旧之争延伸到具体御史人选的任用之争。在宋神宗提拔选人李定为御史时,双方矛盾激化,发生了震惊朝野、影响深远的“熙宁三舍人”案,三舍人(即时任知制诰的宋敏求、苏颂、李大临)因多次封还任命李定的词头被罢官。通过分析李定任命被拒的缘由,可以细致地了解当时朝堂激烈的政治斗争,能更深入地理解御史选任制度变化对御史任用的影响。目前,学界对熙宁时期御史选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熙宁三舍人”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