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家琪 《区域治理》2021,(1):127-128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地方在立法过程中应在不违背上位法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随着2015年《立法法》的修改,地方立法权进一步扩大,享有立法权的地方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地方立法成为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未成年人保护的地方立法为例,通过对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地方立...  相似文献   

2.
彭程甸 《攀登》2007,26(5):135-137
实现地方经济立法科学化、民主化与规范化,是保障地方经济立法质量、确保地方经济立法合法性、维护法制统一与立足地方实际的客观要求。传统的文化和立法观念阻碍地方经济立法质量的提高。对此,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即树立科学的立法观念,加强地方经济立法的预测与调研;彰显公民本位理念,扩大地方经济立法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摈弃传统保守立法观,规范地方经济立法的文本语言。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和发展的不同层面审视,新时期的民族立法既取得了长足进步的成就,又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到本世纪末,要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我们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所谓民族立法,即民族法的创制或者形成过程,是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的基础环节。当前,我国民族立法的总体态势,表现为长足进步与相对滞后的并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立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先后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批有关民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全国大多数民族自治地方也制定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说,我国民族法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张洪勋 《沧桑》2008,(3):83-84
本文从法治层面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进行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法治为基础。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的基本价值是公平正义;和谐法治的基本内容应以权利为本位;和谐法治的实现机制——立法、执法和司法。  相似文献   

5.
立法学视野下的民族变通规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规定是我国在立法层面对民族自治做出的制度性安排。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变通规定的权力不仅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表现。但是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亦呈现出些许问题,如制定主体混乱,权限不明、名称随意化和效力范围模糊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国50年反贪立法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中国建国50年以来的反贪立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立法实践作了分析,从时空上较全面地反映出这一时段反贪立法的概况及其特点。文章指出,反贪立法,一直是党和国家预防和惩治贪污贿路罪的法律武器,并且在反腐败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发展。50年来反贪立法经历了初步发展、新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历史经验表明,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加强反贪立法工作,加大反贪力度,贯彻反贪的立法精神,有利于推动和加强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是我国立法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的重要内容。当前,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8.
王艳玲 《沧桑》2009,(4):73-7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伴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不完善,立法的内容还不全面,调整面狭窄,立法监督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存在欠缺。因此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既要针对本民族的具体实际,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提高立法效率,抓紧制定5个自治区自治条例,完善自治法规内容,加强经济立法,健全民族自治地方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可依 ,必然影响投资参与青海开发的积极性 ;有法可依 ,才能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带来青海经济的繁荣。本文对青海地方立法滞后以及如何完善地方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周小臣  孙敏  王莉霞 《人文地理》2013,28(4):144-147
研究法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发挥、释放法的实践理性功能。我国《旅游法》按照市场经济和法治政府的要求,整合了旅游产业各要素和旅游活动全链条,构建了涵盖促进法、行政法和民事法三方面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旅游法价值取向研究的基础上,对日本旅游立法情况进行分析,并从比较视角对中日旅游法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究,以期结合国外旅游立法成功的经验,探索我国《旅游法》实施中国际旅游规则、国外旅游立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最后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语境提出中国旅游法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秩序建立,权利维护,促进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选题及变通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选题与变通问题,始终是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要内容,本针对这一问题,从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立法变通权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搞好立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制度是依法治国的长久动力,立法质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立法进程伴生并依托于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持续深入和日渐成熟。但是,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方立法过程中,无论是用语规范、法律责任设定,还是上位法的关系或与国际公约衔接方面,都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鉴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方专项立法的自身特点和必备要素,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中,应该遵从其基本框架和立法原则,注重规范性,实用性,坚持精细立法、特色立法,突出关键性条款,以切实解决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定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地方实际,既不照抄照搬,也不贪大求全。  相似文献   

13.
桑杰 《攀登》2007,26(1):2-4
宗教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立法的基本历程,阐明了在社会主义中国宗教立法应坚持的根本宗旨及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文探讨了晚清双重国籍问题的形成、影响,地方政府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的努力,以及晚清国籍立法对当代侨务法治建设的启示意义。在晚清国籍法研究方面,学界多认为《大清国籍条例》是清政府为抵制爪哇当局强逼华侨加入荷兰国籍而仓促制订。事实上,爪哇华侨国籍问题只是晚清国籍立法的导火索,通过立法解决拥有双重国籍的华人管辖权争议才是立法的根本动因。国内国籍法意识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中央国籍立法的推动,构成晚清国籍立法的内在动力。为了有效解决国籍冲突,尤其是国内涉侨纠纷,以闽粤等华侨华人主要来源地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在法律实践中进行探索,通过制定地方法规规范涉侨案件审理,并积极推动中央国籍法立法进程。国籍法研究应该坚持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并重,在注重外部世界冲击作用的同时,探究国内地方力量推动立法的具体路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安秋亭  陈庆文 《攀登》2014,33(5):21-24
探索真理、实现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真理性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价值性是指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为价值性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性为其真理性提供方向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浅谈地方文献的收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霞 《黑龙江史志》2006,(1):10-11,13
<正>地方文献包含一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特产等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也是全面了解和研究一地的历史与现状的主要情报来源。毫无疑问,它将是图书馆的主要收集对象,同时也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此, 笔者就地方文献的收集谈一些肤浅的认识,以期推动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2005年9月29日,山东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立法始于2002年,在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关怀下,2003年经省委批准,省人大立法计划将《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列入调研项目;2004年韩寓群省长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扎实推进续修新志和依法修志”,并将《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列入2004年省政府立法计划争取审议的项目;2005年《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分别被省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列入提供审议的项目。《山东省地方…  相似文献   

18.
地方名人是每个地域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也是自带流量的地方文化宣传代表。文章通过对滕州市博物馆地方名人专题展厅的梳理,就闵荫南艺术陈列馆和孙开桐艺术馆展开分析。滕州市博物馆将地方名人捐赠的藏品与博物馆自身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并采用公开展示的形式,尽可能地发挥地方名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更好地传承地方文化,进而提升滕州市博物馆的综合运营能力。  相似文献   

19.
石文斌 《攀登》2011,30(6):52-56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目标、政治价值目标、文化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及生态价值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的,离开任何一个或强调任何一个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就无"全面"可谈。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增进、生态文明的提出,都只是人自身发展的手段,都是为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的、最高价值目标服务的。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陈晓春 《黑龙江史志》2014,(18):101-102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协作、扩大宣传、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才能更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地方文献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