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迎新 《丝绸之路》2021,(1):104-107
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有本质上的区别.朱熹理学违背了儒学"天人合一"一元论思想,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走向二元论.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是基于对朱熹知先行后思想导致的不良后果进行的补偏救弊措施.朱熹将天理与人欲割裂开来,要人欲听命于天理,实际上是走向了性本恶.王阳明"心即理"的提出,即是对性本善的肯...  相似文献   

2.
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从“天理”的角度对历史重新进行了深邃的思考,他们将一种本位价值——道德价值置于一切人类价值之上,把一切历史活动都放到道义的审判台上加以考察,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再解释以说明伦理价值的普遍性、绝对性和至上性。不论是对历史学基本性质的反思、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对历史规律的探寻和历史动因的认知,其理论基点与归宿都是融摄伦理规范的宇宙本体——“天理”,展现出一种成熟的历史哲学理论所具有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正阳明学的哲学史研究侧重辨名析理,在知的层次上,发掘独知、未发之中、天理等道体概念的深意及内在关联;在行的层次上,还原慎独、求未发之中、存天理等致良知工夫论。这两个层次由"知行合一"融为一体。正如汪学群《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思想原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以下简称《原论》)所言"哲学是灵魂,史学是基础,既有当代的思考,又有历史的积淀,两者有机结合"(第694页),  相似文献   

4.
马鹤 《沧桑》2008,(6):254-255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历史变迁、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作为,本文就这一问题分两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从研究历史人物的自身历史背景出发,主要包括家庭出身以及生活环境情况、自身的素质条件、历史人物在成长的历程中的一些特殊经历;第二部分,主要是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去研究,包括从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出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这,已不是习总书记首次赞颂王阳明了。一时间,"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成了热门词语。那么,被后人尊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阳明,到底和平和有啥关系?又为何说王阳明在平和一战成名?有人说:王阳明是平和之父,正因为有王阳明,才诞生了平和这个近500年历史的县城。有人  相似文献   

6.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思想史历史,王阳明思想对近代人们,特别是近代政府掌权者影响很大。近代政府中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南京国民政府是较为典型例子。其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保甲制度"为主要思想对南京国民政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李斯作为重要的历史政治人物,一直是史学家关注的对象。"历史意识"乃是人们在社会转型、裂变的过程中为其所思所行建立方向感和归宿感的理性活动①,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看法、态度、情感、反思、感受等的综合。历史意识源于对家国命运的深刻了解与领悟,对有些历史人物而言,他虽然创造了历史业绩,但并不代表他具有领悟历史意识的能动性和驾驭历史意识的使命感。我们想从"历史意识"的视角出发,对李斯的历史功过再做全面、客观地评价,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简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特点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曾宣称:其致良知之说,实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滴骨血。”将致良知比作普照万物的太阳产明武宗正德十六(1521)年“致良知”说的揭示,标志着王阳明小学体系的成熟与最后完成。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是“天理”.是“造化的精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主宰。那么,“致良知”说有何特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M意义,自然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王氏“致良知”说的特点.简言之.有以下清端;第一,“致良知”说是阳明心学体系的主体或核心。关于王学心学体系之核心,有的同志认为“知行合…  相似文献   

9.
王艮是王阳明立门弟子之一,他对"良知致"、"淮南格物"和"乐学"等方面均在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发展了阳明的心学思想,对王阳明乃至宋明理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姜玉琦 《文史月刊》2012,(Z3):26-26
<正>王守仁(1472—1528),明代重要哲学家,集宋明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建立心学。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士大夫之一,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读书人。他的思想不仅在我国明清时代有深刻影响,更是在日本广为流传。先生仙逝数百年,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早年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毛泽东,他们对阳明先生均推崇备至。梁启超先生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他的  相似文献   

11.
周西成作为桐梓系军阀的开山鼻祖,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人物,在西南史、贵州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人物,本文仅从经济这一层面对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考察,论及其在贵州经济发展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六一 《文史天地》2022,(11):91-94
<正>王阳明与老子、孔子一样,是影响世界历史、文化的人物。他们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其影响堪称无远弗届。但通过人物主题漫画征集这一形式来全面表现中国古代圣贤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漫画家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件前所未有、意义非凡的事情。众所周知,漫画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地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中国历史上的礼治经验,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提供有益借鉴。比如,王阳明居官江西时,接手了一桩父子互讼的官司,父亲告儿子不孝,儿子告父亲不慈。清官难断家务事,未曾想王阳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天命观是儒家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天命就是"创造",这里的"创造"是指创造万物自身,而不是物之现象。中国的哲学从天命出发,从天命开端而后涉及人、物。我们的文化以天道,天命,天理开端,然后引向人间。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就因其具有创造性,也只有人才具有创造性,与天一样的"创造性"。孔子以践仁来彰显天道,孟子继而提出"人性善",强调道德性。践仁,实现道德之善,都是由内向外,所谓"内圣外王"。这种天理之流行转为人性善,正是儒家文化的精神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5.
正王阳明的"亲民说",是从原本《大学》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解读出来的,即是从不同意程颢"亲当作新"切入的。王阳明回答弟子徐爱关于《大学》首句"在亲民"还是"在新民"的问答词,放在了《传习录》篇首,也是《王文成公全书》与《王阳明全集》的卷首,可见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亲民"服务的鲜明立志。读懂王阳明的"亲民说",是理解"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出来的一位文化巨人。正如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必须对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重新进行评价一样,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旧道德、旧文化,宣传民主主义的新道德、新文化,也不能不对中国古老的历史进行一番清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些著名人物,不论是作为思想家的李大钊、陈独秀,或是作为文学家的胡适、鲁迅等人,当年都曾用理性的尺度重新考察历史,并且作出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判断。郭沫若是以文学创作开始自己的文化活动的,但差不多同时,他也把目光投向历史领域。他不但在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对历史题材的巨大兴趣,而且写下了一系列研究历史的论文。从1921年至1927年,他撰写的有关史学的论文有:《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创立"心学"体系的过程,也是推动兵学与儒学融通的过程,考察王阳明三大军功,可以看出他以军政结合手法,将儒家"治国安邦"与兵家"安国全军"有机统一,以期达到长治久安的愿景目标。在明中期政治昏暗、民风不振的大背景下,这种"军功""治功"并行并立显得别具一格,乃至为后世戚继光、曾国藩等"儒将"或"文臣领兵"者树立了很好的效仿模板。  相似文献   

18.
安徽文化人物群体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区域人文地理学视角考察,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数量、密度和自然地理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人物分布中心呈现由皖南山区向沿江平原转移的重大变化。深入研究其地理分布与特征将有助于揭示安徽近代文化人物分布与地域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文化发展和人才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就必须从当时的社会条件、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看他作了那一些前人或同时代的人所未作的事情。这些事情对历史的发展是起着推动还是阻碍作用;这样,才能正确地估计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所以,对于东汉、特别是东汉末年社会内部主要矛盾的分析,将是评价曹操必然要接触到的问题。我和其他两位同志合写的《曹操的主要功罪》(见5月14日光明日报)一文,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的。这里,只打算专门就东汉末年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陈献章所开创的江门心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他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学方法是他思想体系的重要思想构成,是与他的心学世界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研究湛若水心学思想的关键。其内容包括内外合一、动静合一、知行并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