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昜王”(昜即今“阳”字)铜鼎,1985年8月出土於湖南省桃源县三元村一座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内。发掘报告《桃源三元村一号楚墓》,已刊登在《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1987年10月出版),但对鼎铭文未加考释。近年来,学者对王鼎铭文看法不一,现将我的最初认识和对墓葬性质的看法,写成此文求教。昜王鼎铭文系刀刻在铜鼎口沿的小直唇外表,唇高仅1.3厘米,字迹清晰。铭文一行十一字,为:“十年土命昜王鼎容廿五升”。个别容易引起有疑问的字,作如下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2.
(旡可)尊铭文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旡可)(音呵)尊是一件圆唇的方尊,腹外作兽面纹。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出土。最近发现器底内有铭文十二行,一百二十二字(图一)。铭文释文如下: 隹(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禀)一行珷(武)王豐(礼),(?)(福)自天。  相似文献   

3.
山东滕县出土杞薛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滕县不断有地下文物出土。在中共滕县县委的重视和关怀下,广大工农兵群众积极将出土文物送交给国家。现选择两批青铜器报导于下: 一、1966年秋,木石公社南台大队社员在取土中发现铜鼎一件(图一)。鼎通高26.5、径27厘米。侈口,直耳,圆腹,圜底,蹄足。腹饰二道阳弦纹。器内壁铸铭文四行二十一字,其中重文一(图二): 杞白(伯)每匕乍(作)(?)(邾) (?)(曹)宝鼎,其万年眉寿,子子孙永宝用享相同铭文的铜器见于《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同志认为"每匕"即杞国的  相似文献   

4.
西鼎考     
《文物》2015,(5)
<正>咸阳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兴平汉墓出土的铜鼎,鼎耳外侧竖刻铭文两行,左侧为"九斤十五两",右侧铭文暂不识。王亚庆认为此鼎系西汉中期之物[1]。细审此鼎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鼎耳右侧的铭文,实际上应是"西"字,故此鼎可命名为西鼎。西鼎敛口,鼔腹,圜底,近似于椭圆形,其造型在西汉时期的鼎中并没有类似者,相反倒是与咸阳塔儿坡墓葬出土的三十六年私官鼎[2]及河南洛阳小屯村出土的战国嵌金银卷云四瓣纹  相似文献   

5.
《文物》2021,(7)
正洛阳理工学院教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铭文铜鼎。根据铜鼎铭文内容,可称之为"莆子鼎"。此鼎传为山西临汾出土,铭文未见著录。现对铜鼎铭文略作考述,以求教于大家。铜鼎保存完好,子口,口部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平底,三蹄形短足。盖为平顶,  相似文献   

6.
西汉安邑宫铜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洪洞县城关公社李堡大队1975年平整土地时出土一件铸有"安邑宫"铭文的铜鼎,同时出土的还有兽首衔环素面铜甑与铜勺共三件(图一),这些铜器现存洪洞县文化馆。铜鼎附耳,蹄足,鼓腹,腹上部有平而薄的凸棱一周。鼎盖作半球状,三环钮,钮顶突起圆形。通高23、口径16、腹深15厘米(图二)。鼎素面,从其形制来看,和山西右玉大川出土的"鼎2"以及西安高窑村出土的  相似文献   

7.
三年垣上官鼎铭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大学文物馆收藏有1件战国时期有铭铜鼎,传为解放前在洛阳市西工区一带出土。这件铜鼎的铭文,为研究战国晚期的量器制度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一铜鼎为敛口,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微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收成平底,三蹄形短足。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有乳状凸起。腹部饰粗弦纹一周。铸造工整精美,通  相似文献   

8.
辽阳博物馆收藏了一件1993年在辽阳市东电四公司出土的战国铜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9期刊发了铜鼎的照片和铭文。李智裕先生对铜鼎铭文作了很好的讨论。我们在李智裕先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铜鼎铭文作进一步的释读,我们认为铭文中的"成"读为"宛城",与燕玺中的"宛阳"有关。  相似文献   

9.
尹逊 《中原文物》2005,(3):95-96
<中原文物>2004年第4期刊载<洛阳新发现的两件有铭铜鼎>一文,其中释为"康共"的"康"字当是"集"字,"上林"铜鼎铭文中"啬夫钦省"的"钦"应是人名.  相似文献   

10.
叔矢方鼎铭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侯墓地发掘清理的西周早期114号晋侯墓中出土了一件方鼎(M114∶217),上面有铭文8行48字。铭文讲述的是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礼毕,王会见与会臣下贵族,王对叔矢进行赏赐,叔矢为纪念铸造了这件铜鼎。铜鼎铭文中的王应是成王,叔矢则可能是晋国的始封君唐叔虞。这件方鼎是迄今所知惟一一件晋国第一代封君自作的铜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85年7月底至9月上旬,我馆在湖北省宜都县陆城镇南郊配合基建工程时,发掘了一批两汉至晋代的古墓群(简报待刊)。其中一砖室汉墓出土一件带铭文的铜鼎。该鼎上有:“竟陵”铭文二字(见照片)。拙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三年在襄阳县余岗大队发掘了一批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批器物.最近在清理这批器物时,在残损器物中发现一件断为六截的徐王义楚元子剑(图1).器物编号为蔡坡M204∶25.全长53.5、宽4.5、柄长9.5厘米.剑首呈喇叭状,茎园柱形,茎上有两周饰蟠虺纹的凸棱,腊宽,剑叶中间隆起成脊,两锷微撇.格上有"(余阝)王义楚之元子□?(择)其吉金自乍(作)用佥(剑)"十六字铭文.第八字下半截模糊不清,我们原以为是"?"字,后经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等同志鉴定为"?"字,当是义楚之子名.清未以来,江西等地先后出土过有徐王义楚铭文的觯、鼎、盥盘等."徐王义楚"铭文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第4期《中国历史文物》刊载蔡运章先生《战国成君鼎铭及相关问题》一文(原刊第44—48页,第65页)。该文著录洛阳新近征集的1件战国晚期铜鼎,铭文有4字,蔡先生释为"成君七六六六"。首2字,拓本不清,但从摹本看蔡先生释为"成君",是正确的。后2字拓本清晰,作(?)。  相似文献   

14.
论新发现的魏信安君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九年六月,在陕西武功县浮沱村一座秦人墓葬里,出土了一件有铭战国铜鼎,有较大的历史意义。按武功地区历来多有青铜器发现,浮沱村过去曾出有商代器物,此次又掘获铜鼎等器,可知当地在古代是相当重要的地点。《考古与文物》昕载罗吴同志论文,已对这件鼎作了详细讨论,现试提几点补充。正如罗文所指出,浮沱村这件鼎的形制和铭文体例,均与战国晚期的卫国平安君鼎相似。其铭文字体为所谓六国古文,所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0月,洛阳火车站西南金谷园村发现战国有铭铜鼎一件。本文谨就这件铜鼎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作考述。这件铜鼎是金谷园村居民在村西南挖排水沟时,距地表约4.5米处发现的。同时出土  相似文献   

16.
<正> 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葬发掘出土后,我曾经习作一文,对三件铜器铭文和中山国的历史,作了一点粗浅的考查。近来,又反复研读诸家的大作,受益不小,同时也感到有些问题不敢轻易附合众议,故将原稿修改,删去已经解决的问题,将几点不同意见,祈正于诸家。 (一)三器铭文的问题 中山国一号墓葬出土的王(?)鼎、王(?)壶和(妾子)(次虫)壶三件铜器,共有铭文一千余字,史料价值较大,经各家的考释,已经基本弄通。今只就几处文字,谈谈个人意见。 (1)王(?)壶十行至十二行:余智(知)其忠谤(信)旃,而(讠傅)(专)赁(任)之邦,氏(是)(?)(以)游夕(钦)(饣人)(食),宁又(心皿)(有)(?)(堕)焬(易)。  相似文献   

17.
古息国考辨——河南古国史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息国专铜器不少,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研究。《文物》1972年第三期刊载《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青铜器》一文,所记枝江百里洲王家岗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其中有两件铜簋,形制完全相同,器和盖都有相同的铭文,其中同时出土还有一件铜(?),器底铭文是:“佳(唯)正月初古庚午,(?)公孙(?)(将)父自乍(作)盥(?)其眉  相似文献   

18.
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32年3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绍兴市坡塘公社狮子山发掘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经初步整修去锈,发现三件器上铸有铭文。其中一件鼎盖内有铭文五行,共四十四字;肩部与盖同铭,环绕二周。根据铭文可知铜器系徐国制造。徐器在浙江境内出土,实属罕见,这为研究春秋时期浙江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铜鼎,器身与盖均刻有铭文,据鼎铭可称其为大利铜鼎。此鼎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石桥乡,口径14.5、通高17.8厘米,重1722克。盖、器子母口扣合,双附耳,腹部有一周凸棱,三蹄足,盖上有三环纽。器盖铭文为"大利",器腹铭文为"大利七斤三□"(图一)。"大利"为当时的流行吉语,器铭末尾缺释之字当是汉代"铢""两"之类  相似文献   

20.
公朱鼎及相关诸器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公朱铜鼎所见有三器。一是公朱左官鼎,1960年陕西临潼出土,铭文为:“公朱左官(盖面横刻)“十一年十一月乙已朔左官冶大夫杕命冶喜铸贞(鼎)容一斛“(腹外横刻)(图一)二是公朱右官鼎甲,出土地点不明,后流八美国,铭文为:“公朱右官”(盖面横刻),(图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