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张颂甲 《百年潮》2004,(8):38-43
拙作<我所了解的<大公报>>一文,在2002年第4期<百年潮>杂志和2002年第5、6、7期<传媒>杂志(连载)刊出后,陆续接到京、津、穗和香港的许多朋友的电话和书信,均肯定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大公报>的过去和"文革"期间北京<大公报>停刊的始末.但与此同时,也有同志提出北京<大公报>停刊后曾改名为<前进报>的情节.他们说,文中虽然提到北京<大公报>于"1966年9月被迫改名为<前进报>",但语焉不详,此中情况尚不被人了解.  相似文献   

2.
张颂甲 《百年潮》2002,(4):54-60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北京<大公报>而今安在?  相似文献   

3.
2010年3月25日,由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北京市环保局承办的"关于新职责、新工作、新概念的入志问题"研讨会在北京市环保局召开.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铁鹏、副巡视员谭烈飞,<中国地方志>主编于伟平,北京市环保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吴问平和北京市环保局原副局长、北京奥组委环境工程部副部长、<环保志>编委会顾问余小萱出席会议,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人员、第二轮<北京志>社会部类15家承编单位和5家参编单位的代表近40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4.
匡池 《百年潮》2001,(12):68
<百年潮>2000年第4期刊登蔡志新先生的文章<汉字"钨"的发明人李国钦>,叙述我国近代实业家、美籍华人李国钦早年求学、探矿、创业的奋斗经历,给人启迪至深.唯文章题目和文内多处强调,汉字"钨"的发明人是李国钦,在李之前,汉字中没有"钨"字,是李于1915年创造了这个"崭新"的汉字"钨"等.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5.
水口干记  陈小法 《文献》2007,(1):165-172
一、<天地瑞祥志>的序和构成 <天地瑞祥志>一书在中国已不存,即属佚存书.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未见著录,宋代以后在中国似乎已不见踪影.但是,本书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日本东京都)珍藏有江户时期的写本.  相似文献   

6.
魏龙泉 《百年潮》2004,(10):47-50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0日发表一则消息称:"江西发现<西行漫记>雏形本",书名为<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是安徽来安县干部张武十多年前出差江西时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他不知道这本书版本的重要性和价值,因而未加披露.解放以后,在民间发现<印象记>好像还是第一次,即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据说收藏抗战前地下出版发行的这本书也很少.的确,<印象记>在解放后也没有重新出版,所以一般人大都只知道有胡愈之等人翻译出版的<西行漫记>(英文版原名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而不知道还有比它更早出版的<印象记>,也就是<西行漫记>的雏形版.  相似文献   

7.
肖健卿 《百年潮》2005,(6):36-44
经历过四川"文化大革命"的人,都会知道1967年5月中央颁布的<红十条>,这是当时中央解决四川问题的一份重要文件.那时,我正在"中央文革"记者站工作,分工负责编辑西南地区的内参稿件,因而有机会在北京参加中央解决四川问题的有关会议,对当时的一些实情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8.
孙长江 《百年潮》2005,(5):53-57
<纵横>2004年第10期刊登王强华<解开"真理标准"文章作者之谜>(以下称<谜>文).接着,<光明日报>主办的<文摘报>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9.
北宋王浩、王资深曾著有《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时仪 《文献》2005,(2):279
学者一般认为"从隋唐至元明这一时期都没有方言研究的专著,"①然据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王浩撰<方言>十四卷,阙."②鲁国尧先生<"方言"的涵义>一文指出"王浩<方言>乃南宋以前著作."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北京年鉴>已于近日出版.为纪念<北京年鉴>创刊15周年,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和北京年鉴社于2005年11月29日召开座谈会,邀请当年参与创刊和担任<北京年鉴>主编、副主编的老同志,关心和支持<北京年鉴>工作的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与<北京年鉴>撰稿和编辑工作的同志,共同回顾<北京年鉴>15年走过的历程,构画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1.
张哲 《华夏地理》2003,(3):69-71
2002年,孙国娟在韩国举办了首次个展,名为<女性美丽的挽歌>,展出地点是汉城ATSIDE画廊.为此韩国统一部发来了邀请函,各媒体也争相报道此事.但直到展览开幕,孙国娟依然滞留在北京,虽经多方努力,孙国娟的"朝鲜国籍"使她始终没有得到韩国使馆的签证.  相似文献   

12.
刘祁在金元时期"文名满天下"①,与元好问同为金末元初文学和史学巨擘,在理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刘祁的<神川遁士集>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元音>、<国朝文类>、<元诗体要>、<元诗选>、<金文最>等书中仍有诗文留存.今人所编<全金诗>和<全辽金诗>中共收刘祁诗12首,皆为精品,另有梦中所作诗句一则.除此之外,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尚存有刘祁逸诗4首.  相似文献   

13.
曾子作为一代儒学大师,身后留下著作并传诸于世.西汉戴德将<曾子>书整理成至少十篇后编入<大戴礼记>;刘向将<曾子>书整理为"十八篇",并记入<别录>,亦即<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曾子>十八篇"."<曾子>十八篇"至迟在南朝、隋之际就亡佚了.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曾子十篇"具有非常宝贵的学术价值,是曾子研究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以后的书法史著作中,有一位女书家"桓夫人",经考定其原本是<墨薮>评书中的"桓玄",后由<书苑菁华>误录为"桓夫人"及<书史会要>臆断为唐代人而来,从而使这位由笔误诞生出来的"桓夫人",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5.
学界坊下戏言凡举"名士"善长脾气,吴传钧先生在我们心目中犹如智者弥勒.2008年4月2日在学界峰拥北京纪念吴传钧先生90华诞之际,<人文地理>编辑部特制<学科泰斗>四字的古朴蓝田玉贺品,先生点头称好.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文化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专业人才培训——第六期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摄影创作研修班日前在北京结业。培训期间,协会组织会员先后前往天安门广场、前门、大栅栏、后海、南锣鼓巷等地创作采风,感受紫禁城周边的冬日魅力。  相似文献   

17.
自明末以来,学界一直把<四时宜忌>视为瞿佑著作.北京图书馆藏明佚名辑<居家必备>本之<四时宜忌>即署名瞿佑,<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四时宜忌>称:"明瞿佑撰,佑字宗吉……此书记十二月所宜、所忌……虽博,究不免伤于芜杂也."清顺治间<说郛续>、清<逊敏堂丛书>、清<得榭楼杂录>均将<四时宜忌>列入瞿佑名下.今人李剑国、陈国军在<瞿佑续考>中也称:"瞿佑著作生前罕有刊刻,获谴后大都散失……今见存者只<剪灯新话>、<归田诗话>、<咏物诗>、<香台集>(残)、<四时宜忌>、<居家宜忌>、<宣和牌谱>、<俗事方>等,不足十种."  相似文献   

18.
余焕椿 《百年潮》2004,(12):4-14
"小政变":陈伯达夺吴冷西的权 自从1965年11月1日<文汇报>刊登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来,人民日报就一直在揣摸上海"气候"和观察吴冷西的情绪、行为和举止中过日子.  相似文献   

19.
《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学术界逐渐摒弃<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同时,仍有学者认为<家语>是由<说苑>等文献经孔安国等人之手"层累"而造成的.通过对比分析<说苑>与<家语>两者互见的材料,将有助于我们对该问题的再认识.同时,此类研究方法混淆了后人主观作伪与客观整理之间的区别,应该启发我们对古籍研究方法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钟书林 《文博》2008,(6):36-40
上博简楚竹书<诗论>的出土,刷新了以往的<诗经>研究,其中要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邦风"避讳说影响最大.马先生认为,<邦风>才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初名,汉代因为避刘邦讳才改成现名.针对这一说法,文章从研究汉代避讳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出土的汉代文献,对照今本<诗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马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