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使者为交聘媒介是周代交聘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时已经形成了一套从使者任命、使者职责、行为规范、使团组成,直至返国复命等比较完备的遣使制度.使者及使团其他成员的任命是根据其层级的高低由上而下分别由国君、"宰"及"有司"等三个层级进行任命和挑选.交聘使团由交聘使者、事务人员、武装警卫人员构成,三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密切配合,协同完成交聘使命.其不仅在周代的交聘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日后汉唐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交聘使节制度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2.
史爽爽 《神州》2013,(14):30-31
聘使作为南北朝唯一合法的交流手段,在南北朝文化的交融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使节选拔的标准到使节出使期间相关的文学活动,对聘使的"文学桥梁"作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期为南北对峙的局面,双方除了军事冲突,也有和平的外交往来。交聘使节通常是由本国国都出发,前往他国国都进行访问与交涉,由于事属公务,交通路线大致上是比较固定的。不过,由于北朝政权更迭,曾经数次迁都,因此,交聘的路线也随之改变。本文根据正史与诗歌中有关使节行迹的资料,逐一考证“平城—建康”、“洛阳—建康”、“邺—建康”与“长安—建康”这四条路线,希望能将当时使节穿梭往来的具体路径勾勒出来。  相似文献   

4.
宋金对峙时期,双方聘使往来十分频繁,并且在不断交往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交聘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交聘礼仪。诸如:使节出使携带什么样式的“国书”;使节进入对方境内,接伴使按何种礼仪接伴;到达对方京城或出使目的地,馆伴使按何种礼仪陪伴;如何设宴、巡游、用乐、朝见、进国书;对方皇帝以何种礼仪接受国书;使节回国,送伴使按何种礼仪送伴等,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甚至使节的立、坐位置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这些交聘礼仪的规定,代表一定的等级,因此,宋金双方都十分重视交聘礼仪,并围绕着交聘礼仪问题,展开一系列斗争。本文不想对宋金关于交聘礼仪的斗争做全面探讨,只想就宋金交聘“国书”过程中的斗争,略加论述。不当之处,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聘金图》卷无标题及画家款识,虽然学界一般认为是描绘宋金交聘的历史政治画,但作者和画意并无定论。本文根据画中山水风格和人物服饰、宋金交聘礼仪和使节往返路线,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论证此画可能为仕金汉人杨邦基(约1110-1181)为金主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所创作,时间为1150年代晚期。其创作目的是借南宋国使在金境备受轻慢的现象写宋廷之不堪,默许海陵统一中国的野心和女真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性。该画在以宣扬国威、中兴为主旨的历史政治画传统中地位独特。  相似文献   

6.
南宋程卓于嘉定四年(1211)九月使金贺正旦,嘉定五年(1212)二月返回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出使期间撰成《使金录》一书。有人认为其书"简略太甚,不能有资考证","所记惟道途琐事","不能当作史料应用",等等。其实,《使金录》一书,不是宋人出使辽金"语录"中最为简略的,而是众多"语录"中比较祥赡的一种。书中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宋金交聘制度和礼仪,使者出使行程之地理、文物古迹、遗闻趣事、金代城市建筑、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等,皆为作者亲见亲闻,是研究金末政治、军事、地理、经济、文化以及宋金交聘制度十分难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汉代朝礼的交聘功能是随着当时交聘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加强的,一方面体现于朝礼中交聘功能的逐步加强,而汉王朝与四方国、族“朝”关系的发展决定了朝礼之从内部关系为主向交聘关系成分日益增加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体现于朝礼之向上陵礼、祀“三雍”礼等其他礼仪形态之延伸、扩展,以及将朝礼中的交聘关系成分移植于这些新型的礼仪性集会之中,一并纳入交聘体制之中,成为交聘礼仪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藏于洛阳龙门博物馆的北宋李昌世及夫人尹氏墓志,详细记载了北宋中下级武官李昌世的世系、仕宦经历、姻亲交游及子嗣情况。李昌世出生于北宋武将世家,家族恩荫及先祖的功绩不仅为李昌世提供了入仕及迁转之便,也对其官职的调遣产生了重要影响;李昌世以武臣之阶出任边郡知州并担任地方将官,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崇文抑武政策下宋廷对武臣的策略性安置。李昌世以国信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并且不辱使命,补充了宋辽交聘的重要史料。李昌世的姻亲和交游网络反映了北宋后期一般武臣家族的社会地位和交往群体。李昌世家族的发展延续贯穿于北宋始终,其家族成员的仕宦、交游、姻亲网络等情况是北宋社会各阶层流动加剧以及崇文抑武政策下一般武将群体生活状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对等性是周代交聘礼中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古代发展政治实体、政权、民族、乃至国家之间和平交往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宝贵的政治思想财富。其对等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交聘主体的对等性。《仪礼.聘礼》和周之《秩官》所载典型的交聘关系,其交聘主体是两个对等诸侯国及其国君。二是接待人员的对等性。如果聘国以卿、大夫、士组成使团,则主国亦设置与此级别一一相对应的接待官员组合以负责接待事宜。三是接待仪节的对等性。交聘礼仪中宾主双方在服饰、进退揖让和面向等具体仪节均一一对等均衡,贯穿于聘礼的全过程。对等性原则在周代产生并非偶然,一方面,周代分封制度所贯穿的等级秩序,为交往关系中等级性的敌体、对等关系提供了"法理"上、制度上和事实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对于"礼"的辩证思维和"中"、"和"、"德"等理念与对称、平衡的文化意蕴则是聘礼中对等性原则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依据。周代交聘礼中的对等性原则不仅在日后汉唐时期的交聘制度中有所继承、借鉴,而且与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对等性原则亦有相似、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日本元禄十二年(1699年)刻本《事林广记》乙集卷一、卷二这二卷图文是被忽视了的宋金交聘文献。它的撰者为南宋出使金朝的使节,且卷一和卷二并不出自同一人之手。卷一和卷二的撰成时间分别限定为1182-1211年、1166-1198年。元人对这二卷内容进行了实用性的改造,使之出现了"不应有"的内容。这二卷内容除了提供给我们交聘行走线路、馆驿、驿程等信息外,还提供了金朝部分宫殿布局、城市风貌、社会生活、军事、地名等内容,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常钰熙 《文物》2020,(3):92-96
<正>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也是宋辽交聘的重要地点。对辽中京形制的研究,除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外,学界历来重视历史文献尤其是使辽宋人的记载,但对这些文献彼此矛盾或与考古发现相左处仍需详加考辨。本文试结合考古材料对文献予以辨析,从而对辽中京营建初期的形制做进一步考察,恳请方家批评、指正。一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情况宋使对辽中京较为具体的记载主要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六八宋抟使契丹归来的上言、卷七九王曾出使契丹  相似文献   

12.
夏日傍晚     
正时间如飞箭,转眼又到了夏天,万树郁郁葱葱,知了唱歌,蛙叫蝉鸣,典型的夏日风情卷地而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似乎吹来的风都是热乎乎的。可到了傍晚,当太阳在山凹间徘徊时,一切都变了,特别是当漫步在珍珠泉边时。吃过饭,爸爸载着我们一家人,开到了珍珠泉门边,这里不是珍珠泉的正门,看不到珍珠泉,但是有泉水从源头流下来,所以是散步的好地方。夏天的傍晚,使人感  相似文献   

13.
辽宋关系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极具典型性和特殊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辽宋交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辽宋关系的重要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一主线进行的.它不仅使辽宋睦邻友好关系维系百年之久,而且对辽宋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经验.因此,史家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和研究,对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辽宋关系的实质及其所实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有很大的补益.但对辽宋实现首次交聘的背景、目的、对外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试图从上述诸方面较为详细地分析辽宋是如何实现首次交聘的?它的实现对以后的辽宋关系有何影响,即辽宋首次交聘中存在着哪些决定以后辽宋战和关系的重要因素?等等.希求这些分析能对辽宋关系史的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明治时代,即中国的晚清时期,旅日华侨主要从事外贸活动和在日本国内的一般商业活动。其一般商业活动,基本上集中在餐馆、裁缝、理发三种行业,即俗称的菜刀、刮浆刀、剃刀“三把刀”。但是,“三把刀”这三种职业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尤其是在明治初期,或说是直至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前后的19世纪70年代,它并不是大多数华侨从事的主要职业。  相似文献   

15.
古代青铜镜从发展到成熟辉煌以及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也只有二千五百年左右;除了战汉唐时期,宋辽金元及其明清铜镜占据了一千多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存在。所谓铜镜一般是由含锡量较高的青铜所制造,它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而且铜镜一般都拥有较为美观的外形和华丽的图纹装饰,因此研究铜镜对于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真正价值高的铜镜并不是历史的远久,还要看铜镜上面的纹饰和铭文等是否工艺精湛,品相极佳。受到各种限制,唐以后的铜镜并未引起很多的人的关注,对此研究也比较少,但是对于每一时期铜镜的研究都是对这个时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本文将从宋金辽时期铜镜的新发展出发,对于各个时期的铜镜形制分类进行研究,希望对读者了解宋辽金时期铜镜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移民地位的提升:既不是华侨,也不是华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本文系王赓武教授在1994年12月香港大学举办的“五十年(1945—1994)海外华人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本文之后我们同时刊发杨山同志的“‘华侨’与‘华人’的称呼是科学的概念”一文作为学术争鸣,以飨读者。我讲演的主题是:“移民地位的提升:既不是华侨,也不是华人。”这里所有的关键同项都需要界定。那么,我就先从移民的概念谈起。移民的概念是渐渐演变而来的。移民(包括移入民和移出民)一词含义的变化,在20世纪一直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广义来讲,这个词指的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或是背井离乡,或是流落异…  相似文献   

17.
人们一般认为,自命中华之国的清国,对视为蛮夷的外国,特别是对欧洲诸国派遣外交使节事时在19世纪后半叶以后。去年出版的今西春秋的《校注异域录》一书与加恩关于“1730年(雍正八年)对俄国新皇帝派遣的中国使节”的论述相反,认为虽然是年新皇帝安娜女皇即位是事实,但从雍正时代的对俄关系看,中国对俄国女皇派遣使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的。今西氏说,因为中国对此没有留下任何纪录,所以加恩所言实际并不存在。正如今西所说,清实录中的确没有雍正遣俄使节的记载,清史里也未述及此事。因此,对这一史实持有疑问不无道  相似文献   

18.
汉文和藏文帝师法旨中无“本钦”这一称谓,“本钦”是乌思藏地方对乌思藏宣慰使(首席)的俗称;本钦须由帝师举荐,皇帝任命,是元朝乌思藏地方的高级官员,而非独成系统;在乌思藏地方不存在有别于乌思藏宣慰司的其他行政职官体系;《萨迦本钦非乌思藏宣慰使考辨》所提出的“八个理由”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9.
刘本栋 《中华遗产》2014,(10):12-12
公元1022年,开封城里又一次迎来了友邦辽国的使者,宋延为使臣举办了盛大的国宴,朝廷勋贵皆出席宴会以示对友邦的重视。在宴会中,辽国使者遍视群人问道:“孰是无地起楼台公?”此言一出,宴会现场顿时冷了下来,辽使问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促成澶渊之盟、前些年又被先帝贬谪到海南的名相寇准。  相似文献   

20.
兄和使者是高句丽官制中常出现的两个官位.在高句丽政权建立之初,兄和使者就存在于高句丽官制之中,并逐渐成为高句丽官制的核心官位.兄是高句丽王之宗族、五部中之贵族子弟所能担当的官位,使者是高句丽统治域内出身卑微、非王族及五部贵族子弟中的有才能者或立有军功者所能担当的官位.随着兄与使者这两种官位的发展,在2世纪前后,又逐渐分化出兄系官位群和使者系官位群,并形成兄系官位体系和使者系官位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