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家君  常黎 《人文地理》2007,22(1):73-76,91
利用2004年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及夏代以来的城镇演化空间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发展进行了时空梳理,河南省城镇数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重心北上、政府行政干预等。河南省城镇分布的最初格局受当时人们取水方式等技术条件的限制呈现沿水系分布的空间格局,铁路的兴建使河南省城镇布局的限制条件得到改善,公路建设使城镇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但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城镇分布又相对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城镇分布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同时在局部地域又有较为集中的块区。河南省城镇的空间格局基本符合中心地理论,但各地域的主导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 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江南丘陵区的长沙市为例,以1989年和2013年的Landsat TM影像及DEM为数据,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沙市1989-2013年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村居民点密度不断加大,居民点空间扩展特征显著,但居民点布局较为分散;②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低地指向性特征明显,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显著;③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道路和河流指向性特征明显,距离道路与河流越近,农村居民点面积越大,反之则越少;④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总体空间布局,同时,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交通条件、政策制度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特征的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与潜力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 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 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 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 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在分析遥感信息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绿洲城镇群的空间发展过程与未来的空间发展模式。首先,对1989年的TM和2002年的ETM+影像进行解译,提取研究区的主要用地信息。然后,基于解译信息分析农业用地、城镇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变化情况,揭示绿洲城镇群的动态演化过程。再次,探讨了研究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行政界限束缚城镇发展、城镇间无序化的分散发展以及绿洲基底景观的破脆性增强等空间问题。最后,在分析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空间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空间发展构想,以期对本区今后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公安县为研究区域,采取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以及构建综合影响分析模型,借助Arc GIS10.0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的地形、河流、交通、人口密度、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作为地理影响因子,分析每类因子影响下的公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异质性,以及各类因子对用地分布的综合影响程度。结果表明:①地形、河流、交通、人口密度、基本农田、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地理因子深刻影响公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②从地理因子的综合影响来看,公安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极度影响、重度影响、中度影响、低度影响、较弱影响5种类型区;③未来农村居民点的用地整理与居民点布局的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各类地理因子的影响及其综合作用,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君  李小建 《人文地理》2008,23(4):23-27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点的外在特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化与变迁,居住地点的选址和布局最能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在城市居住区位研究方面已经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点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滞后。文章从居民点区位影响因素、区位演变、居民点分布和等级结构四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梳理了国内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采用可变步长的两步移动搜索法,以福建省福州市为典型案例,以居民点(普查小区)为分析单元,对各居民点入园空间可达性进行了测算,并与传统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判别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点。研究表明:福州城区入园可达性总体情况并不理想,仅有少数地区、少量人群可以获得较好的幼儿园空间的可达性。入园可达性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多中心结构,高可达性地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并在城市周围零星分布,边缘乡镇特别是除西部以外的乡镇地区缺教明显,入园可达性在城区内部差异较大,幼儿园资源过剩地区和稀缺地区呈两极分化的格局。可变步长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能更为客观有效地对幼儿园的布局状况进行评价。而传统方法有一定的夸大作用,且降低了内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幼儿园资源分布的不公平现象。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效应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格局演变受到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及历史发展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反映人地关系的"真实写照";通过梳理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空间分布、结构体系、景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进一步归纳总结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反馈效应及其研究内容框架。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归纳总结法,从农户生计转型、乡村社会关系重构、资源环境问题以及景观生态等方面梳理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效应研究的5个核心问题。从资源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5个方面构建其互馈效应体系和研究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际交通网络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奕  贾元华  税常峰 《人文地理》2011,26(6):127-132
交通网络的发展是城镇体系空间完善的重要条件。根据城镇体系空间特点和经济社会布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城际交通网络布局规划,是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城际交通网络布局与经济及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布局的关系基础上,结合交通网络的特征,提出了基于引力模型和拓扑结构的城际交通网络布局规划方法,并结合湖北省城际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开展了实证研究,对该省2015年城际高速公路网的布局模式进行了预测,并就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特征与城际经济社会空间联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结合黄土高塬沟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陕西淳化县为例,分析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两沟夹一塬"单元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基本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提出应以城镇发展为核心,逐步形成适合于地域特征的"枝状"村镇体系空间结构体系;应对分散的村镇适当迁并,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逐步形成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分散-小聚合"的村镇体系格局;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的,加强轴线地带非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制。  相似文献   

12.
乡村地域系统及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决定了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黄土高原县域乡村数据,以人口、土地、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1990-2015年乡村地域人—地—业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发现:①乡村地域人口和耕地不断减少、产业发展缓慢,人—地—业系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自然资源本底较好...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考察黄土高原的回忆录。由于一些机缘 ,得遍历黄土高原各处。在考察过程中 ,得以确定若干故城关隘的遗址 ,辩明几条交通大道的通塞 ,从而论证前哲时彦的讹误不实之处。黄土高原早在远古时期即已辉煌昌盛 ,其后历久不坠。可是现在却已残破不堪 ,许多地区沟壑纵横 ,难有平坦之地。这是长期侵蚀有以致之。积疚既明 ,或有助于黄土高原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并针对生态环境重建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最后就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08-1909年,美国克拉克探险队在黄土高原腹地的晋、陕、甘等省区进行了480余天的综合科学考察,行程3200余公里,沿途进行动物标本收集、地图测绘、气象观测等活动,对途经地区的气象、地貌、水文、植被、动物、城镇、商贸、人口、交通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调查和记述,是清代后期西方人对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最为系统的一次考察。本文以《穿越陕甘》的记述为中心,结合相关英文文献,重点阐述克拉克探险队的组建过程、行经路线、调查方法、考察内容等,并与同一时期其他欧美探险队进行比较,以客观评价克拉克探险队的考察收获。  相似文献   

17.
梯田是治山保水的重要措施,山西省柳林县的梯田建设在集体化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贺昌农业社和韩家峪大队带动了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建设的更新换代,普通百姓对梯田从排斥到接受、推广,其关键原因在于梯田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实质性帮助,这也是梯田在集体化时期治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最大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经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流域实施生态恢复试验示范建设以来经济特征的变化,评价其经济效应。结果表明:生态恢复使流域产业香农多样性指数大于1,显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1998-2005年间综合生产力水平实现了由低到高的跨越,并且与产业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2005年恩格尔系数为0.45,基尼系数为0.22,Sen和FGT(α=2)贫困指数分别为0.2和0.17,表明生态恢复明显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9.
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多承袭明制 ,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仍然发挥着军事功能 ;与以前不同的是 ,本域军事城镇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总体的衰落、数量减少和功能转化。具体表现在军事城镇行政化、城镇自然消亡及由兵员锐减而导致的军事功能减弱等 ;沿“边”地区增置的军事防卫城堡也不少 ,但其地理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故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锐  谢朝武 《人文地理》2019,34(6):120-128
以原国家旅游局“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中的11115条出境旅游出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方法,对中国出境旅游安全事故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出境旅游安全事故总体区域分布呈现出异质性和高度凝聚的分布态势。②各类型旅游安全事故具有集中性、差异性的频次分布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③各大洲旅游安全事故呈现出逐年扩张的发展态势,事故高发核心区聚集性不断增强,不同区域的旅游安全事故呈现出差异化的年际变化特征,各州事故季节波动也存在异质性,但均出现下降趋势。④旅游安全事故时空分布格局形成受客源地主体因素和目的地客体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探测因子的影响力度呈现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