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畲族图腾崇拜的产生 图腾崇拜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图腾崇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1)图腾是氏族的族徽。“氏族社会中,每个氏族都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也是本氏族的族徽”。(2)图腾是氏族意识形态的表现,是氏族的标志和无宁“宪法”。(3)图腾有传宗接代的作用。(4)图腾起了加强和维持本民族团结的作用。畲族也曾在古代至近代普遍流行图腾崇拜.现代仍保留着不少活动遗迹,是研究图腾化的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商代玉雕龙纹的造型与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是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的产物。在古人的生活里,龙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原始社会晚期流行的动物图腾崇拜,基本涵义都是将某种动物当作人类的祖先和保护神,作为氏族的族名或族徽。由于我国上古时的龙氏族(夏人的祖先)和凤氏族(商  相似文献   

3.
白剑 《四川文物》2001,(1):12-14
图腾崇拜是古代民族皆有过的神崇习俗,大禹亦是禹族图腾“大鱼”族号。它产生于羌人的原始居地羌塘地区。蜀族来源于羌氐,蜀王均以神虫神鱼为图腾族号。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南地区在远古是越族的活动舞台。越族先民所创造的新石器文化,在苏南和浙江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嵩泽文化、良渚文化、北阴阳营文化等,在江西和粤北地区有仙人洞文化、青塘洞穴群、山背文化、石硖文化等,在福建台湾有昙石山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等,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西樵山文化、贝丘遗址等。 东南地区的古越族从历史记载看,商朝时的蛮或荆蛮大概也包括了越人在内。西周时,越族在东南地区有越、于越、闽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越族最先进的一部分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强大的越国,共传八代历一百六十多年。战国晚期,有扬越和百越:扬越指分布在扬州地区的越族,即今淮南、长江下游及岭南的东部地区,有时也扩大包括了整个岭南地区。百越和扬越一样,是对当时分布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一些与现代环保理念有关的生态伦理意识。这种伦理意识包容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图腾崇拜、创世神话中。这是一种原始的、原生态的文化,它深刻体现了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6.
陈卓  林学伟 《神州》2012,(35):186
由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经济水平不同,以至于不同文化差异下的民居建造风格也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说民居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我国古老建筑的重要文化缩影,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尤其是达斡尔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风格,俨然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即从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与建筑特色入手,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此进一步分析达斡尔族的传统民居特色。  相似文献   

7.
何平 《民族译丛》2004,(5):62-67
现代越族又叫“京族”和“安南族”。操岱依一泰语言的民族称他们为“交人”,苗族和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现代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全国人口的90%以上。关于现代越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过论述,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说透。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现代越族是由古代越人中的一支演变而来的。但是,对于古代中国的影响对现代越族形成的作用,却还论述得不充分。笔者拟对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有个■字,字形象钺.自罗振玉始各家均释作戉,训作钺.戉与越通,范文澜先生疑其为越国.彭适凡先生进一步认为卜辞所见的■就是江南创造了几何印纹陶的越族,因此他认为华夏族和越族在商代已有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了.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现在懂满文满语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在清朝兴盛时期,"国语"不仅是满洲旗人必须学的母语文字,在广大的蒙古族地区和达斡尔族地区,满文在各种公文、信函中广泛使用,掌握满文是升官晋职的重要奈件.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清代出现了大量的满蒙辞书,满文对蒙古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官修的实录、方略、则例等大都有满蒙互译本;在达斡尔族地区,满文成为通用文字,迭斡尔族学堂和私塾中教授的全部是满文;满文对蒙古族和迭斡尔族的文化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在令天.研究蒙古族和迭斡尔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不应忽视满文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姑蔑史证     
姑蔑原本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上古老的东夷族一支。商甲骨有“蔑”字,西周献未见姑蔑族,直到春秋隐公元年(722年)始见“盟于蔑”,对其蔑地,诸家考释皆已落实。春秋时期,姑蔑一直处于鲁之附庸地位,直到春秋末年,在吴越争霸战争中,姑蔑举族迁到越地(今浙江龙游县),与越族交融,最后一起融入华夏明中。清人误认为鲁地和越地出现的姑蔑族“不得混合为一”,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东是个多民族活动的地区。根据史书记载并结合一些碑铭资料,可以看出主要有匈奴族、羌族、鲜卑族以及卢水胡、西域胡等。他们分布范围广泛,人口众多,是当时这一区域的主要人口组成部分,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创造我国东南地区文化的主人,过去学者一般均认为是越族(百越)。可是在近年来,有些治越史者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1.认为“越”本国名,其族为“闽”,后亦把越用为族称;2.福建的土著族是“闽族”,汉代的“闽越”系福建土著“闽族”与南来的客族“越族”混合;3.“越”是被称,越人自称“濮”;4.“百越”与“百濮”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称呼,战国以前称“濮”,战国以后通称“越”。针对以上各家之说,本文也就“闽”、“越”、“濮”诸族的关系,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依史书记载,在我国东南地区的苏、皖、浙、赣、闽和台湾等省,古代居住着一些不同的民族。就各地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除福建、上海目前尚未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外,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族名各异。其由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源于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如西北的哈萨克族,其族名是白天鹅的意思,传说白天鹅是他们的始祖。二、反映所从事的生产事业。生活在东北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的族名是使用驯鹿的人;而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达斡尔族,其族名意为耕耘者,反映他们从事农业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湘江流域、广东西部、广西东部这一辽阔地域内发现的先秦越人墓所反映出的越族青铜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特征和浓厚的地方色彩,这早已受到考古学界的瞩目。然而,对于这些地区越文化的具体族属,过去一直缺乏综合性研究。近来,朱建中同志在《试说湖南先秦文化与西瓯的关系》一文中,把这一广大地区的发现联系起来探讨其族属,颇有见地。不过,他认为包括湖南境内在内的越文化的族属当为古代的西瓯,这一点似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认为,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无论是湖南还是广东西部、广西东部的越文化,都是百越之一支——杨越创造的。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考古材料的梳理,发现在勾吴族中除流行“断发文身”、“黑齿雕题”风俗以外,还盛行过猎首习俗。拙文试图利用文化人类学(Cultrual Anthropology)的理论和方法,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勾吴族的猎首习俗作一探讨。不妥之处,敬祈同仁指正。 一 猎首(hcadhunting)是一种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古老习俗,它曾广泛地存在于各大洲,尤其盛行于大洋洲和亚洲,是许多民族拥有的文化特质(Cultrural trait)之一。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更为流行,南方是我国古代越族的分布区域。《吕氏春秋·恃君篇》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说明在古越族的广阔区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氏族和部落的越人,勾吴族是古越的一支。太伯、仲雍奔吴后,除尊重当地土著族“断发文身”的习俗以外,还将当地的族名放在前面,后面加上国号,以“勾吴”为号召,从而归之者千余家。吴国的称谓很多如“勾吴”、“攻敔”、“攻吴”。郭沫若先生认为,勾、工、攻都是干的音变。吴亦作干,《汉书·货殖传》注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名也。”《太平御览·州郡  相似文献   

16.
越为音译说     
陈鸿钧 《广东史志》2001,(1):48-49,59
越,泛称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曰“越有百种”,说明其分布广泛,族属庞多,是由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大族群。关于越人的称谓问题,即越人何以名“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则认为越是“夏人苗裔”,句践是禹后夏王少康庶子无余后代,在夏时遍布于黄河流域,是夏的方国。“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①“越族为夏民族的演称”②。进而指明越族是夏朝灭亡后夏族向南迁徙之  相似文献   

17.
马知遥 《民俗研究》2009,(1):159-165
乡民艺术与民间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生活表现以及内里寓寄的集体无意识,都表现出鲜明的“镜像”特点。中国乡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生与图腾崇拜有关,而趋吉求福的民族心理则在长期传承中渗透其间,凝结成这种形象而生动的艺术意象,对于民间生活有着莫大影响,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崛起于太湖地区的越国,是南方百越民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于越族所建立的国家。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越国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独特内容,如越国上层贵族墓葬的葬制葬俗等。近年的考古调查发掘新资料及相关的研究探索揭示,墓上堆筑长方形覆斗状封土、使用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岩坑)木椁墓制、墓外较普遍地设置陪葬器物坑以及完全用仿青铜原始瓷或硬陶的礼器与乐器代替青铜礼乐器随葬等,都是越国贵族墓葬葬制葬俗中颇具特色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拥有28O万人口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山);添美的贵州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这些地区的地名种类繁多,有反映族称来源的地名,有冠以动物名称的地名,有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地名,有与当地风物传说有关的地名,也有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乡场和集市。一、地名与族称布依族自称“布依”。“越”、“依”是古越人自称。史载族名“越”、“俚”、“夷”、“依”都是同音\近音或转音。当地汉族亦称布依族为“夷族”或“夷家”,都因“夷”与“依”近青。关于“骆越”名称的由来,文献记载说:“交趾未立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  相似文献   

20.
生活于西北河、湟间的纳西先民,他们在秦汉时期因赋予某种军事使命,进入滇西北地区,这是笔者的一个新观点。而能够支持纳西族“军事迁徙”说的佐证,莫过于越析诏的军事历史及其著名的兵器“铎槊”。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人们关于“铎槊”的解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有感而发,亦想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