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鼎 《收藏家》2005,(3):49-53
有成语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喻指有的人被某事物的某局部表象所迷惑。从而看不到该事物的整体与本质。实际上,俗语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说得正是这一码子事。当前,在社会上的书画艺术品鉴藏活动中,就严重存在着一种现象:由于一些参与者不能正确对待来自非物质本体的所谓“出处”,  相似文献   

2.
黄鼎 《收藏家》2003,(5):37-41
为了详尽说明本文论述的书画“摹古”作伪话题,现在笔者先谈谈与该造假手法的形成有主、客观的连锁系统性反应关系的三种书画鉴藏与创作(初始阶段)的普遍现象:(一)书画名家尤其是大师级名家在很多鉴藏爱好者心目中俨然就是书画界的“精神领袖”。不论在何处只要那些“顶礼膜拜”者看到有某名家署名出现在某书画成品上,那怕平时已有不低的鉴赏眼光  相似文献   

3.
何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即这一事物自身的特殊性,个性。因此,对于事物特征的确定,应当考察两个方面:事物自身的性质;同他事物的比较。如何确定“民间文学的特征”?“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①从民间文学自身来看,既要考察它流传久远的时间长度,又要考察它传播广阔的空间跨度;既要考察它创作、流传的表层征象,又要考察它思想、艺术的里层特质。从民间文学与他物相比较来看,主要是同与口头创作相对的书面创作的比较。根据这样的认识,我曾在《“民间文学”之我见》一文中,确认了六个民间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书画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核心在于加强书画文物保护,这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书画文物“出圈”旨在让书画文物“火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圈,让传统文化“入圈”旨在挖掘书画文物优秀传统文化、让其与公众建立共生共长的关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公众感受到书画文物的魅力,以促进书画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真正促进书画文物传统文化传承与薪火绵延。因此,文章将深入研究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的路径,认为要加强书画文物基础研究,强化书画文物价值认同,做好书画文物科技赋能,讲好书画文物故事,以更好地挖掘书画文物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书画文物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是清代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有一天,郑板桥到一座寺庙中游览。在方丈室里,他看到了挂有一幅自己的书画,他就站着细看。方丈看见郑板桥衣冠朴素,打扮平凡,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文人,就顺嘴招呼了一声:“坐!”并对小和尚说:“茶!”郑板桥没有坐,只是与老和尚攀谈起书画方面的知识来。方丈一听,知道郑板桥是个有学问的人,于是又很客气地说:“请坐”。并催促小和尚:“泡茶!”郑板桥还是没坐。在攀谈中,有个与郑板桥相熟的人踱进了方丈室,便向方丈介绍:“长老,  相似文献   

6.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但是,一些同学常常偏离这个“中心”,随意表达,这样写的内容再多,也是枉然。主要表现有:一、大话邻近话题。如要求以“珍惜”为话题,他却大书特书某某字画价值连城,非常贵重。这说明写作者把话题确定在“珍贵”的范围之内,而不是“珍惜”。写“珍惜”,就必须写出人对某事物的珍视。  相似文献   

7.
【概念解说】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相关、相似。通过联想由某一事物生发开去,以拓宽思路,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如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由“叶子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舞女的裙”;南“白花”联想到“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正是通过这种联想,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月色下荷塘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8.
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绢本书画专场国内空前首拍书画是中国艺术的灵魂,而绢本书画更是灵魂的眼睛,它不仅展示着艺术的精彩,还记录着历史的辉煌……2004年11月,将有一批精品绢本书画在北京太平洋一露“芳踪”,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绢本书画专场”拍卖会。届时,这批稀世罕见、万金难求的绢本书画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蓬芃 《收藏家》2006,(3):11-13
2月4日,大年初七,年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在展厅里忙开了。为期一个月的“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古代书画精品展”到这天结束了。可是,随着展品的拆除、装箱,上博书画两馆的大门依然紧闭。从这天起到3月12日之间,造访上博的客人恐怕就无缘观赏到这里精彩的书画藏品了,因为展厅内又在紧急施工,为迎接下一个大展的来临。如果说刚刚结束的“书画经典展”是国内两家顶级博物馆—故宫和上博的强强联手之作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这个大展则绝对堪称是一次跨越国界的强强合作。这次,上海博物馆将要牵手的是日本东京…  相似文献   

10.
邓文原与赵孟頫、鲜于枢并称为“元初三家”,在元初这一时期,书画鉴藏活动丰富活跃,展现了元初书风取向的明显特征。文章从邓文原的视角出发,从他与赵孟頫、鲜于枢、袁桷的书画交往,试图更为清晰地了解元初书法的发展状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书风及历程。  相似文献   

11.
徐渭,字文长,浙江绍兴人,有明一代诗文、书画、戏剧大家。他的诗被“公安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尊为“有明一人”,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他的书画则崇拜者更多,郑板桥自称“青藤门下走狗”,齐白石说,如果生在三百年前,愿意为他磨墨理纸,倘若他不肯接纳,我就站在门外,即使饿扁了肚子也决不离去。  相似文献   

12.
翰海秋拍     
海轩 《收藏家》2001,(11):63-64
翰海2001年秋季拍卖活动定于12月5-10日,在北京京广中心推出“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玉器”、“古董珍玩”、“敬天安道主人书画藏品”等五个专场,共计拍品1800余件。  相似文献   

13.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首先系统地提出后,一千多年来被不断地阐发,其影响至今不衰,并且还从画坛扩大到了书坛。对于“书画同源”的具体含义,因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不一,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亦难免有误解和曲解之处,以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我认为谈“书画同源”应该将书画的起源与书画的创作这两个问题严格地区分开来,即应分别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考察。兹详述之,以就正于同道。 一、文字和绘画从实用到艺术  相似文献   

14.
蓬芃 《收藏家》2006,(2):3-6
好象已经形成了惯例,上海博物馆的大展总在一年的年尾开幕,并延续到新年的年头,似乎是期待将好事抢在最头里完成。继2002年成功地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之后,2003年,上海博物馆又接着举办了“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2004年年末再接再厉,举办“周秦汉唐文明展”,连续三年无不是大展压阵。2005年,为祝贺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同时也是上海博物馆年末的压轴大展,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再度联袂推出“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精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古代书画精品103件,其中上海博物馆4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61件,在数量上…  相似文献   

15.
海轩 《收藏家》2002,(1):62-64
翰海2001年秋季拍卖,总成交额接近1.1亿元,是翰海公司本年度第二次突破亿元大关。“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玉器”、“古董珍玩”、“敬天安道主人书画藏品”等五个专场,1826件拍品,总体成交64%。持续6天的拍品预展及拍卖会,入场总人数超过5千人次。一近现代书画的拍卖中,成交密集点依旧是估价5万元以下的拍品。“敬天安道主人收藏”的126件书画拍品,成交347万元,其中5万元以下落槌的拍品占了80%。  相似文献   

16.
江苏嘉恒     
《收藏家》2005,(7):72-72
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于8月6-7日在南京希尔顿大酒店与艺术收藏家们见面。本次拍卖会共分为“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新金陵画派”,“当代江苏优秀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西画”六个专场。届时将有600余件书画作品,200余件中国瓷器玉器工艺品,100多幅油画,版画,水彩画上拍。  相似文献   

17.
江苏嘉恒     
《收藏家》2005,(5)
江苏嘉恒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首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将于8月6—7日在南京希尔顿大酒店与艺术收藏家们见面。本次拍卖会共分为“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新金陵画派”、“当代江苏优秀书画”、“瓷器玉器工艺品”、“西画”六个专场。届时将有600余件书画作品,200余件中国瓷器玉器工艺品,100多幅油画、版画、水彩画上拍。  相似文献   

18.
在紫禁城的绘画宝库里,近年增添了一件稀世之珍——明代著名画家吕文英、吕纪合绘的《竹园寿集图》卷。明弘治间,此图曾藏于吏部尚书屠滽、前翰林院侍读周经等私第,并不只一卷。入清后转入“同鉴楼”,卷末钤有“同鉴楼珍藏书画”一印。入馆前藏于上海某私家,现藏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19.
张晓霞 《神州》2012,(4):91-91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陈艳丽 《神州》2012,(18):166-16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策种事物感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同样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把思维、记忆、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而在这一状态下学习,就能达成亭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英语,尤其是新课程英语更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及场景的灵活运用。如果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根本不可能开展教学,更谈不上教学效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