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微讯     
正《哈布斯堡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奥匈帝国的解体》内容简介哈布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其在十七世纪抵御了土耳其人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在十九世纪的后几十年里,帝国的军力、国力在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一  相似文献   

2.
从S.529《诸山圣迹志》看五代佛寺的分布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灭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同时在大江南北还有十几个割据政权存在,历史上称这一分裂割据时期为五代十国,虽然仅存半个多世纪,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政权统治者大多信奉佛教,因而五代时期的佛教并没有随唐王朝的灭亡而迅速衰落,...  相似文献   

3.
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君主制久享“专制”之名,但又绝非东方式的或欧洲大陆式的绝对主义君主制。由于它处在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历史过渡时期,在“王在议会”和“议会至上”的原则已经萌芽的情况下,其权势势必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而带有浓重的“有限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16世纪,欧洲霸国西班牙在美洲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这个帝国存活了三百余年,当今拉美有18个国家是在它的统治下生长起来的。不言而喻,前者对后者在历史上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此,研究现代乃至当代拉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及社会发展的特点,有必要追本溯源,对16世纪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统治体制进行细致人微的考察。本文拟从行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入手对此问题作一探讨,望同行指教。 16世纪时,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机构已臻于完备。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官僚行政系统。立于这座金字塔顶峰的自然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君主西班牙国王。按照16世纪欧洲通行的“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国王受命于上帝去统治一种特定的人民或民族,其行为只向上帝负责。因此,国王是一切制度的核心,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和终点,而不应受到任何挑战。16世纪殖民制度的基调就是这种皇道政治。西班牙国王之所以能凌驾于全部殖民统治机器之上,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即他是作为卡斯提的伊萨贝拉的后  相似文献   

5.
陈翔 《黑龙江史志》2014,(20):91-93
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前期,哈布斯堡帝国的雄伟国力和霸权政策威胁着欧洲多数国家的安全、独立与生存,激起这些国家不同形式和不同烈度的反对与抵制。作为西欧传统大国的法国,为了追求本国的安全环境以及实现自身的霸权目标,奉行"东方栅栏政策",积极与土耳其、波兰、瑞典等国结盟,东西两面夹击哈布斯堡帝国。"东方栅栏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使奥地利哈布斯堡面临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影响了其战略目标的达成,基本上维持了欧洲的大致均衡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国的利益。当然,"东方栅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有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目标的顺利达成。  相似文献   

6.
哈布斯堡君主国是16世纪20年代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奥地利与匈牙利王国、波希米亚王国联合形成的政治组合体。当斐迪南一世(1521-1564年在位)继任奥地利大公并开始创建中欧哈布斯堡君主国的时候,面临国家内部分裂割据、外部奥斯曼帝国入侵和国内外宗教纷争的严峻挑战。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斐迪南一世加强维也纳宫廷的中央政治和军事机构建设,增强对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控制,进行统一国内的财政和税收的改革,并采取灵活而务实的宗教政策维持国家的政治统一。尽管斐迪南一世的改革因同贵族妥协而存在局限性,但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哈布斯堡君主国从封建性王国联合体向近代领土国家转变奠定了基础。因此,斐迪南一世是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奠基者和该君主国中央集权化进程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7.
西晋永嘉、建兴年间都督诸州军事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永嘉、建兴年间,继续在全国重要地区设置镇戍区,由都督负责镇戍区的防卫。但是,由于西晋末的政治、军事形势十分复杂.因此这一时期都督区和都督的设置,出现了不同于建国初年的较大变化。为了挽救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西晋政府除进一步扩大都督的军事权力外,还相应增加了都督的行政权力。但是。随着各地方都督势力的衰落及其离心力的加强,西晋末年的都督诸州军事制度不仅没有巩固王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它的衰落与灭亡。  相似文献   

8.
(一)革命的社会根源及直接起因一八三○年七月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代表大地主贵族利益的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在路易、菲立普时代,握住统治权的,并不是法国资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底一部份,银行家、交易所大王、铁路大王、煤矿铁矿森林底所有主、与他们相勾结的一部份的地主——即所谓金融贵族。」(注一)它「……是榨取法国国富的股份公司,它底股息,是分配于阁员、议院议员,二十四万选举人及其同党。「(注二)这个王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整个过程,就准备了一八四八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七月王朝时期,法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高涨:  相似文献   

9.
正一、哈布斯堡家族开启联姻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匈帝国国土面积欧洲第二,仅次于俄国,人口是欧洲第三,仅次于俄国和德国,是当时的世界八大强国之一。这个庞大的帝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联姻而确立起来的。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成为罗马皇帝。十四年后,查理曼大帝去世,帝国分裂,东部归于萨克森王朝统治。萨克森王朝君主从罗马教皇处获得了"罗马人皇帝"的称号,并发展成"德意志民族  相似文献   

10.
“平民政治”一语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即已出现,尽管在许多情况下,它是“民主政治”、“民主主义”的同意语,但与后者比较,它朦胧表达了以下层人民群众为基础建立平等政治的愿望。五四时期,由于社会上民主思潮的空前发展,“平民政治”一语在获得更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本身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人们所理解的德谟克拉西的含义从政治方面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而使“平民政治”成为  相似文献   

11.
刘梦佳 《世界历史》2023,(1):40-57+160-161
在法国殖民史上,阿尔及利亚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国人认为阿尔及利亚并不是一块殖民地,而是法国的一部分,是法国本土的延伸,称阿尔及利亚为“法国的阿尔及利亚”。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法国的共和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一开始,共和派就是法国征服阿尔及利亚的积极支持者。在殖民过程中,共和派更是以“自由”“平等”“人权”等“普世价值”理念为由,提倡阿尔及利亚与法国本土的“同化”。正是在共和派的推动下,法国确定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同化”政策。然而,在殖民实践中,这种“同化”政策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并不涉及当地土著人口,而是仅限于阿尔及利亚这块土地和居于其上的欧洲人口与法国本土的“同化”。这种排他性的“同化”政策有着观念和现实两方面的根源,而它的实行则让“法国的阿尔及利亚”始终是一个只属于法国人的政治神话。  相似文献   

12.
十八世纪初,德意志和奥地利还没有从三十年战争的严重破坏中恢复过来,政治分裂,经济凋敝,文化落后。自十八世纪中叶起,玛丽亚·特莱西娅在奥地利推行改革政策。之后,其子约瑟夫二世继续推行新政——“开明专制”政策。两代人的经营,使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国内的政治矛盾得到某种程度的缓和,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也呈现新的气象。奥地利在当时依然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各邦中居于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3.
何志龙  田丹 《史学月刊》2022,(7):116-128
马穆鲁克王朝延续267年,而黑死病肆虐长达60年。基于伊斯兰教,当时的阿拉伯人认为,瘟疫是真主对人类的考验,应以宗教虔诚坦然面对。因此,在黑死病广泛流行的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并未发生同一时期欧洲爆发黑死病期间的鞭笞者运动和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黑死病造成马穆鲁克王朝人口锐减、经济衰退,尤其使马穆鲁克军队遭受重创,进而导致马穆鲁克王朝的土地政策、货币和贸易政策、社会公共政策、政教关系、乌勒玛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变化,边远地区则出现村民从农耕回归游牧的倾向。在黑死病持续肆虐下,马穆鲁克王朝在相对稳定中逐渐走向全面衰落,最终为奥斯曼帝国所灭亡。  相似文献   

14.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可见血缘性不断减弱而地缘性不断加强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血缘性来自于古老的氏族时期。三代历史上承氏族世代,下启秦以后大一统专制王朝,在我国制度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三代政治制度中血缘性非常强,与其相适应的选官制度所参考的原则亦以血缘原则为基本标准。春秋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等方面出现新的历史因素,血缘政治逐渐衰落,以血缘原则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也逐渐瓦解。本文尝试在梳理这一衰落过程的同时,探讨选官制度与血缘性政治衰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第三个时期是特纳学派遇到严重挑战而日益衰落的时期。这个时期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 特纳的学说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反动性,二是它的反科学性,这两个特点决定它必然走向衰落。边疆学说的反动性不在于它指出了西进运动的重要意义,而在于它宣扬扩张主义、“社会安全阀论”和掩盖屠杀印第安人的血腥罪行,在于它把向西推进的边疆作为美国历史的动因陷入了地域论的泥潭,它的反科学性在于用想像代替严密的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16.
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产物,开始形成于东汉末年与曹魏时期,两晋达到全盛,南朝时由于庶族地主与皇权相结合,政治地位显著上升,门阀地主逐渐衰落。本文拟就南朝门阀地主地位的这一变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30年革命爆发后,大资产创建了七月王朝.它是法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它对复辟王朝的政治制度既肯定又否定,既继承又发展,既有趋同又有超越。法国大资产与土地贵族之间的天然敌对关系,则孕育了七月王朝取代复辟王朝统治的历史必然性。由于近代法国长期存在的宪政困境和大资产本身的局限性,致使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具有难以避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孙兴杰 《史学集刊》2023,(1):52-57+31
<正>“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2))以上是启蒙时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这一表述未必是伏尔泰的本意,他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曾承认,“德意志帝国是法国最强大的邻邦”。((3))但上一表述流传甚广而成为“共识”,从而遮蔽了神圣罗马帝国在中欧以及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和角色。((4))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伏尔泰论断”,  相似文献   

19.
土司遗址     
《世界遗产》2014,(1):34-36
羁縻.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分封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世袭官职、由他们代理中央王朝统治当地人民,达到国家和平统一的特殊政治制度。在实行这一制度的时期,被授予土司之职的中国西南族群的首领,以中央王朝法度和礼仪为基础,推行“因俗而治”的法外制度,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政治文化传统。现存完整且具代表性的土司遗址有:贵州海龙屯遗址、湖南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  相似文献   

20.
辛益 《史学月刊》2005,1(11):59-69
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进程,开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于1830年的七月革命。塔列朗的政治活动贯穿于这一进程的始终。他在大革命期间,推动教会资产国有化,参与起草《人权宣言》;在督政府时期,以较新的外交理念促成法国外交部的改革;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参与了重要条约的谈判,并力图遏制拿破仑的称霸政策;在波旁王朝复辟时,起草了“1814年宪章”,尽力维护大革命的成果;在七月革命中,抛弃了复辟王朝,支持承认大革命现实的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并出任驻英大使出席伦敦会议,为解决欧洲重大外交问题付出了努力。事实证明,他并非如一般史家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以自身利益为行为准则,没有信仰的政治变色龙,而是一个以法兰西民族国家利益为行为准则的政治家。他为法兰西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