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5月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局)在汉口市成立。蒋介石按照国民党中央党部制定的中统局组织条例,任命中央党部秘书长朱家骅兼任中统局长,CC干将、原特工总部(中统局前身组织)主任徐恩曾任副局长,全面主持中统局工作。 朱家骅兼任中统局长一职整整7年,期间不断安插亲信,与徐恩曾争夺权力,企图完全控制整个中统局,演绎了一场权力之争。  相似文献   

2.
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比京师大学堂早3年,比清华学堂早16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1896年,中国近代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在上海诞生。这两所大学的创始人,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盛宣怀。盛宣怀作为中国第一代实业救国的教育家,率先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民国史上,顾孟余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顾祖籍浙江上虞,1888年生于河北宛平(今属北京),1903年进北京京师大学堂求学,专修德语和法国文学。1906年,顾以译学馆生遴选赴德留学,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电学和政治经济学。留德第一学期,顾孟余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顾专程归国,抵沪入宁。不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邀顾任司长,顾未就。袁世凯篡权后,蔡元培愤而辞职赴德,顾竟与之同行。1913年,“二次革命”起,顾回国参与其事。革命失败,顾遂密居上海。1914年,德国西门子公…  相似文献   

4.
“泥河湾层”不是地层学上规范的科学术语,它自1924年建名以来,概念不断深化。“泥河湾层”不仅包括下更新统,还下伏上新统和上覆中更新统与上更新统甚至全新统。1991年,孙建中等提出了以“阳原群”代替“泥河湾层”。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突然召见 徐恩曾惶惶不安1941年3月的一天,中统首脑徐恩曾接到侍从室电话,说翌日下午4时,蒋介石在重庆的黄山别墅召见他。对这突然召见,徐恩曾心神不安。前些日子,中央党部发现一条写有“总裁独裁,中正不正”的标语。蒋介石责令中统调查,结果没有查出究竟,因此他不敢去见蒋。回到家里,徐恩曾闷闷不乐。这为新娶的妻子费侠(中共叛徒)所看出。她问:“你有什么心事”?徐答:“明天老头子要召见我。”费侠笑了,说:“他召见你不是好事嘛,说不定又要提升你。”徐恩曾苦笑道:“老头子喜怒无常,动辄就训人。”“那你想想最近有否办错什么事?”…  相似文献   

6.
陆德 《百年潮》2008,(10):32-35
为了理想而革命 父亲1906年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家道殷实的官僚家庭。他参加革命很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很多人是因为家庭贫困、吃不上饭而奋起反抗,参加革命的。而父亲从小过的是诗礼相传、衣食无忧的生活。他1925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还在读书时就参加了五卅运动,受先进思想影响,矢志要改变社会的不平等。父亲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后来随着所受思想的影响而前进的。他先加入国民党,追随三民主义,希望实现工业救国、技术救国;后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洗礼,认识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靠工业和技术是不能救国的,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推翻旧社会,打倒官僚、军阀,中国才能有前途,从而确定了他最终的革命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的祖父张牧野,祖籍安徽潜山县,1906年生于江西南昌。15岁时,父病逝,赖长兄张恨水供读于芜湖、北平。1925年,毕业于京华美专国画系。此后,执教于北师大附中、春明女中、安徽大学。曾担任过京华美专主任,安徽省第六专署、第九专署视察和视察主任,当涂县县长。1930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农工民主党前身)。1949年,在芜湖参加“孙文主义革命同盟会”。同年12月,经农工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陈体诚,字子博,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1893年。早年毕业于福建高等学堂,后入上海交通部工业专业学校(交通大学前身),主修土木工程,1915年毕业,名列第二,被授予工学士学位。经交通部保送赴美留学,得卡内基基金会资助,专攻桥梁土木工程,并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三年,公司对他的语言及专业操作能力给予好评,而他也由此掌握了许多实践知识。留学期间,与学习工程的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被公举为首届会长。嗣后,留美同学相继学成归国,中国工程学会也迁回上海,成立总会,在各大城市设立分会,后与詹天佑创办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成…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字蔚芝,别署菇经堂主。早年主持上海南洋大学(后改名为交通大学),交大礼堂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文治堂”。晚年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桃李遍及国内外。  相似文献   

10.
1945年2月,蒋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中统局副局长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中统局上下一片恐慌,谁都没有想到,徐恩曾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相似文献   

11.
刘小宁 《文史精华》2011,(11):13-19,1
保留“临时”首次否决 1911年12月27日,各省代表会(南京临时参议院的前身)选举临时大总统之前,曾派马君武等人专程赴上海谒见孙中山,就临时政府的一些重要事项交换意见,地点在上海静安寺斜桥总会后小洋房。  相似文献   

12.
纸币中的上海中国银行大楼包黎华曾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上海六千年文物展”中,有三张不同时期的中国银行纸币,这三张纸币背面的建筑图案,记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外滩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大楼的前身是1908年建造的德国总会会所(也称协和总会),...  相似文献   

13.
万东 《钟山风雨》2011,(2):36-39
2009年11月2日,民革南京市委组织文史工作委员会委员前往"广东山庄"调研视察,在视察过程中笔者惊异地发现"民国一代名谍"鲍君甫的坟冢.鲍君甫何许人也?他在1930年至1931年期间,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局前身)驻沪特派员,是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一员得力干将.然而,他却在背地里帮助共产党,还帮过共产党的大忙.但令人惊奇的是鲍君甫并不是共产党人,更不属于共产党的情报人员,有刊物称其为"中共特工".  相似文献   

14.
《沧桑》1996,(1)
1925年,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中共党员)顾正红为导火线,引发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盛极一时,席卷全国。这场规模空前的反帝怒潮,亦曾波及山西,掀起波澜。  相似文献   

15.
<正>郑凯卿“回”华师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征集到中共第一位工人党员郑凯卿的两件珍贵实物档案:一件是他早年读书时使用并陪伴一生的木柜,一件是抗战时期在川东云阳为抗日游击队送药的专用木箱。1888年3月24日,郑凯卿出生于湖北武昌青山铁铺岭松树湾。1906年,郑凯卿进入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当校工,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前身是黑龙江教育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省城齐齐哈尔教员每星期聚于师范学校研究教育,王廷元、林传甲为讲师主席。同年,学部公布《教育会章程》,规定各省、府、州、县均可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襄助机关,“以辅助教育行政,图教育之普及”。按《教育会章程》,选举王廷元、林传甲为黑龙江教育会会长,会址设提学司接待室。光绪三十三年,在栖流所址建黑龙江教育总会,议  相似文献   

17.
金凤 《炎黄春秋》2001,(2):46-51
核潜艇和“两弹一星”一样,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具有战略意义和威慑力的尖端武器,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国防的有力保障,在研制中功勋卓著的黄旭华是我解放前在交通大学就读的老同学。想起当年那个热情活泼、积极参加进步学生活动、并于上海解放前夕加入地下党的小伙子,如今已成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和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怎不令人高兴不已,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8.
<正>钱子宁(1906—1980),浙江绍兴人,1906年出生于济南。1925年,初中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机师学校,于1928年毕业。同年,在同乡王继光的建议下,钱子宁考取德国汉堡寇顿工业大学,钻研造纸技术。留学德国,创建团体1928年,钱子宁负笈德国汉堡,开启四年留学生涯。该校学制四年,三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至少一年半实习。与钱子宁一同来德国学习的郭开始、朱尊民、陈晓岚等人在目睹了德国造纸先进技术后,反观中国造纸技术的落后,心中充满了极大的落差,不禁唏嘘感叹。于是,他们邀集同在西欧留学的同学,决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造纸研究会”。有人说:“同人研究造纸,对于国纸事业之衰落,自应急起拯救,此本会成立之原因也。”1931年5月10日,“中国造纸研究会”在德国柏林正式成立,主张摒弃传统旧法制纸,提倡制纸化学化,从而达到振兴中国造纸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杨展 《安徽钱币》2006,(2):10-10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南洋大臣刘坤一经呈请获准,建成江南铸造银元制钱局;三十年(1904年)改称江南户部造币分厂;三十二年(1906年)又改为江宁户部造币分厂(时江南省管辖范围为今江苏全省和安徽南部地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铸造“江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元。到三十一年(1905年)止,前后铸有1套无纪年(俗称老江南)和8套以干支为纪年的“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及“乙已”光绪元宝银元。  相似文献   

20.
旷代草圣于右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仕 《贵阳文史》2007,(6):88-90
于右任(1878-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陕西三原县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从小在私塾读经史,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25岁时中举。1906年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等报。于右任还是我国历经百年沧桑的著名高等学府复旦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复旦”的校名,是他1905年5月从《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撷“复旦”两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