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农民脱贫致富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农民脱贫致富思想 ,是以消灭贫穷论为基础和理论出发点展开的。它包括互相联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即农民脱贫论、农民致富论、农民扶贫论。邓小平的农民脱贫论揭示了农民脱贫的保障条件、农民脱贫的意义、农民脱贫的途径与方式 ;农民致富论阐明了农民致富性质、致富方法、致富道路、致富保证等思想 ;农民扶贫论包括扶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扶贫的基本思路及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和主体,农民观念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极大,农民的观念理应作为志书重点记述的内容之一。志书在记述农民观念变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应记述积极向上的方面;展现一地农民群体的观念,突出一个"新"字;避免与民俗、习俗等编的重复;要以虚论实、以实证虚;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鲜活材料。  相似文献   

3.
崔涛 《沧桑》2013,(5):109-111
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基石,由于历史性因素、现实性因素、制度缺失、操作失范等影响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保障农民的民主生活,国家作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党中央、国务院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必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4.
张广翔 《世界历史》2003,93(6):85-93
俄国封建晚期城市化缓慢的间接原因在于 ,价格革命使务农比务工和经商更有利可图 ,农民不愿意进城 ;俄国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分化程度和规模不够 ;工业革命滞后未能给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强 ;农民纷纷涌向被俄国征服的新土地之上务农。种种原因使农民很少向城市迁移 ,补充城市人口的渠道常常断流 ,导致其城市化缓慢。农民迁移的方向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1 8— 1 9世纪俄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性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俄国农民生活在村社制度下。自然—气候因素从根本上影响到村社的兴起与延续 ;土地重分制度保证了农民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帮助和互助传统化解了单个农民面临的难题 ;村社社会结构和职能的二重性使其善于灵活地应对社会、经济的变化 ;村社的民主原则和集体主义精神对农民的感召力很强 ;社会舆论的力量使农民时时遵守传统道德与传统行为规范。村社制度构成了俄国社会制度的基础 ,对俄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职业分化与流动是必然的、长期性的。而影响农民职业分化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是关键。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分化与流动,而且在分化的过程中,又能培养农民的现代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民分化;减少农民在分化与流动过程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抗战第一年的华北农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农民的觉悟问题,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资料,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探讨这一问题,我认为应当把农民的总体意识和个别现象区别开来,把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的农民区别开来,把八路军解放的地区和尚未解放的地区区别开来,把农民中的不同层次区别开来。不能笼统地讲,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我想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论述华北农民在抗战第一年的表现;一是华北农民的抗日热情;二是农民在游击队兴起中的作用与功绩;三是农民在战争中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8.
<正>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长足发展,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改善,农民从普遍贫困状态中摆脱出来正逐步迈向全面小康生活。尽管如此,农民还远未达到共同富裕的程度,从总体上而言农民没有改变社会的弱势群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主要是指国家征用土地而完全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主要是指还留有部分土地的农民。而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业情况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仍然是从事农业工作;一种是从事非农业工作;一种是有时从事农业工作有时从事非农业工作。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从事非农业工作是失土农民就业的主要趋势。因此,本文主要是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从事非农业工作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失土农民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张明亮 《神州》2014,(6):280-280
<正>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的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应以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为导向,以为农民提供最真切的文化实惠为宗旨,不断探索出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乡镇文化的建设。文化站要根据所辖区域的经济水平、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地位,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土改运动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从农民购买力的变化上得到集中反映。农民生产恢复和发展后,出售的粮食日渐增多。粮食丰收直接导致农民手中资金的增多,从而引发农民购买力的急剧上升。农民的购买力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购买,是为了增加土地投入;二是生活资料的购买,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翻身农民购买力的提高,首先体现在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上。如果说土改后农民生产资料购买力的增加反映了农民投资土地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的话,那么土改后农民对生活资料购买力的增加,则反映了农民在生产恢复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刺激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城乡物资交流,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刘爱军 《攀登》2005,24(6):94-9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日俱增,并逐渐形成了制度化、非制度化及冷漠型等三种政治参与心理。形成这些心理的原因有经济困境与利益追求博弈、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阻碍、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等。优化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心理,必须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奈件;建立健全和完善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3.
肖楠 《黑龙江史志》2008,(20):65-66
毛泽东农业思想主要包括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增产粮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政策和科学是农业发展的依靠;给农民物质利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的关键;通过合作化,发展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1951年7月18日,<新湖南报>发起了关于土改后农村出现的农民埋头生产不问政治及乡村干部松气退坡的"李四喜思想"的大讨论,持续达5个多月,在湖南乃至全国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场讨论是建国后中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农民自私、狭隘思想的批评运动,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对农民及乡村干部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在这场讨论中,中共逐步积累了用民主教育、典型示范、改进领导方法、切实解决乡村干部实际困难等方式解决农民思想问题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构成了建国以后中共教育和改造农民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缪光华 《黑龙江史志》2013,(21):308-310
增加农民收入是近年来宁德市委市政府尤为重视的重要课题。分析了宁德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影响宁德市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指出增加我市农民收入必须做到提升农民专业技能、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用开放的理念和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大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力度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农业;完善社会化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大金融部门服务农业的力度;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营造我市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抗美援朝时,我国农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捐献"中国农民号"、"爱国丰产号"飞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发起者,便是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李顺达互助组。  相似文献   

17.
导读     
<正>作为从农家走出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一向重视、依靠农民,也最关心农民的疾苦。在农民性命攸关的粮食问题上,他更是力图避免重蹈苏联覆辙。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一再批示"减"、"免"农民负担,甚至多次直接干预中央粮食征购计划。但最终,他却支持粮食统购统销,使减轻农民税赋化为泡影。是什么原因促成毛泽东的态度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大仁政"使得他将照顾农民看作"小仁政"而最终舍弃?请看著名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8.
农民的经济行为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国际学术难题。从中外学者的成果来看,关于中国近代农民经济行为的解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中国农民是理性小农,追求利益最大化。与此相应,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是上升的;第二种,中国农民主要是为了谋生和效用最大化,但也属合理的经济行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三种,中国农民行为具有谋生、谋利的双重或多重逻辑,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呈现为发展与不发展的复杂状态。今后应该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经济类型的农民进行个案研究,并突破已有的经济理性和生存伦理概念,提炼出适用性更强的新理论和新概念。  相似文献   

19.
刘景华 《神州》2014,(18):219-220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村文化相对落后,从表面上看,农民生活单调,质量不高;从本质上看,农村文化落后,畸形了农民的观念,禁锢了农民的思想。如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倾力建设新农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正>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创作了一幅油画,题为《父亲》。据说是按照画领袖的规格来画的,确有瞻仰的视觉效果。为什么要用画领袖的尺寸来画一个农民?这里面,有着高深莫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底蕴。中国有哪一位领袖人物,不以农民的儿子自居?自称为大地之子、农民之子的,其实都是王者的姿态,意淫着民本主义加王权主义的领袖欲,动不动就以大地的名义以农民的名义发言,代表民意。因此,作为"父亲"的农民,与其说是农民,而毋宁说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