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房列曙 《百年潮》2024,(1):5-13
<正>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新四军发展华中的战略设计师。新四军发展华中战略方针的部署及实现,为新四军选准了战略基点,使新四军发展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更好地发挥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毛泽东是新四军的主要缔造者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8月22日,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与华中敌后抗战徐承伦刘少奇于1939年1月到华中,组建中原局,并担任中原局书记,1942年12月回到延安。在此期间,他把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指示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纠正了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迅速打开了华中敌后抗战局面。尤其是在皖南事变后...  相似文献   

3.
常松 《安徽史学》2011,(2):123-128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精神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导向鲜明的党性原则;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革命传统;贴近生活、通俗生动的求实风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王思霄 《铁军》2022,(2):22-23
<正>抗战时期,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创作了大量讴歌抗战的音乐作品,其创作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音乐作品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怒吼声中,久久传唱,历久弥新。在新四军抗战音乐史中,有一首是国际友人罗生特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创作的《反法西斯进行曲》,是他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首歌曲。  相似文献   

5.
发展华中和中共两大军事力量在华中汇合是抗战期间中共中央较早的战略构想。华中地区敌后游击战争前期局面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八路军进华中、到苏北是中共对抗战全局的长久筹划,是突破限制、师出有名的策略需要。1940年春中共制定了新的战略,两军会师的军事行动是中共基于抗战全局及战后格局长远考虑的标志性事件。  相似文献   

6.
李雷波 《历史研究》2023,(1):99-123+221-222
“华中”是在近代中西学术互动中出现的新区域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沿用传统“长江”名义指代华中地区,并分立长江局与北方局、南方局。全面抗战爆发后,因长江局的名义及建制难以适应日益纷繁的战局,“华中”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对战场形势的分析中。随着“发展华中”战略出台,中共抗战军事行动及话语对“华中”语义作了深度重塑。“华中”区域概念在战争中不断得到运用和发展,逐步开启其建制化进程。在皖南事变前江南新四军整体北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正式以华中局名义统摄长江南北敌后作战区,标志着“华中”概念建制化的成型。自此,“华中”逐渐从概念融入建制,成为中国现代区域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陈明胜 《安徽史学》2022,(5):143-152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期间中共开辟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在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通过改造乡保政权巩固根据地是中共采取的重要举措。中共对乡保政权的改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创初期,为了站稳脚跟、打开局面,中共在沿用旧有乡保制度的同时,主要改造乡保长群体;随着根据地的日益巩固,中共推出新乡制,试图通过乡选完成对抗日根据地乡保政权的彻底改造。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实现抗战与民主的共赢是中共制订乡保政权改造政策的出发点;策略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是中共成功改造乡保政权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8.
“八一三”淞沪战役是抗战初期一次著名的反击日本侵略之役,历时三月余,中日双方投入了主要兵力,使中日战争的主战场从华北移向华中,其结果直接影响了抗战全局。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9.
《大江南北》2022,(5):F0002-F0002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驰聘大江南北,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1943年1月10日至1945年9月19日,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黄花塘地区驻留2年又8个月的时间,是军部在一地驻留时间最长的。华中局暨新四军军部在黄花塘期间,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领导华中抗战,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抗日武装,直至夺取华中抗战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回首八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前仆后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七十多年前,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屠城南京,华中特大城市—武汉成为抗战初期领导全民抗战的中心。从保卫大武汉的壮怀激情,到波澜壮阔的武汉会战的烽火硝烟,再到武汉沦陷后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在这方热土上发生过许多惊天动  相似文献   

11.
豫皖苏边区位于津浦路、陇海路、新黄河及淮河之间的黄淮冲积平原。该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华北八路军同华中新四军联系的纽带之一,是我党发展华中抗战,向东挺进敌后,向西接连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竹沟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是我新四军第三、第四、第五师的发源地。是刘少奇为首的中原局和朱理治为首的河南省委所在地。1938年2月,面对日寇大举进攻,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纷纷南逃,中原地区危急的严重形势,为了开展华中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命彭雪枫率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六十余名  相似文献   

12.
抗战中期,在我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之后,从1941年开始,侵华日军即从华中、华南前线抽调部队回师华北,集中力量对我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反战同盟在华中的组织与活动曹晋杰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华北、华中抗日前线。为了从政治上瓦解日军,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十分重视对日军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日军战俘工作,军队和各地政工部门都建立了对敌工作机构,配备专人...  相似文献   

14.
正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江淮河汉之间的华中,包括苏北、苏中、皖东、淮南、豫南、豫东等广大地域,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好场所,也是沟通联系八路军和新四军两大战略部队的中间地带。对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构想,中共中央在1938年的第一个"五四"指示即已提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国内抗战形势的发展,更明确地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挺进苏北,足跨长江两岸为发展华中,中共中央派八路军主力两  相似文献   

15.
冯超 《安徽史学》2021,(1):120-127
抗战时期,在"发展华中"的战略认识上,中原局和东南局存在意见分歧.这一分歧是抗战时期"发展华中"战略推进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刘少奇与项英在发展华中、新四军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刘少奇坚持新四军主力"东进北上",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而项英反对新四军主力"北上",主张坚守皖南,谋求向南发展.项英与刘少奇的分歧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不同.在处理项、刘分歧中,中共中央经过战略权衡后最终支持刘,是顺应抗战形势变化而作出的决策.中共中央正确应对中原局与东南局的分歧,并采取妥当方式化解分歧,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是领导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间,日本侵略者先后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中国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要地,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对国统区和解放区抗战期间的财产损失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后人了解当时情况和进行此项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周振华 《文史天地》2014,(10):20-23
正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组建于抗战烽火之中、国共合作背景之下,在艰难的抗战岁月里,驰骋华中,对敌作战2.46万次,抗击16万侵华日军、23万伪军。其本身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当初组建时的一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25万多人,先后建立了苏中、苏北、淮北、淮南、皖江、鄂豫皖、苏南、浙东8块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新四军作战的华  相似文献   

18.
徐君华 《铁军》2020,(5):15-17
新四军知识分子多,很重视文化教育工作。为培养抗日的军政干部,新四军办有抗大总分校,各师办有抗大分校;为培养和提高党员理论和政治水平,中共中央华中局办有华中党校,各战略区也办有党校(或党训班);为培养抗战的文艺人才.  相似文献   

19.
抗战爆发后,华中地区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重点,日伪在沦陷区内大肆搜刮,其中又以金融侵略与掠夺为重点。成立于上海的华兴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其发行的"华兴券"也对华中市场及经济秩序造成了很大破坏。华兴商业银行的产生正是日伪在华中的经济统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抗战初期徐州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抗币"。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是华中区最早建立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春正式发行"萧县地方流通劵",是华中区最早发行的"抗币",具有开拓意义。考证"铜山县地方流通劵"为邳睢铜根据地的铜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的"抗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