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宝林 《纵横》2012,(7):58-60
洛汀,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现在的小年轻大概没有几个听说过。 的确,洛汀虽是资深作家,当过昆明市首届文联主席,但算不上特别“著名”。他1938年即投身抗日洪流,是个不折不扣的老革命,几十年却总被阴影笼罩。“组织上”内部掌握的是:此人“历史问题复杂”、“肃反没有结论”,“不可重用”,这些他本人却一无所知。上世纪50年代,他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参与创办《边陲文艺》,是实际的业务负责人,却没有名分,给了他一个莫名其妙的头衔一“总抓”。  相似文献   

2.
解放初期,叶剑英同志在华南担任主要领导工作,他非常重视掌握政策,特别是当时《共同纲领》中的经济政策,也叫十六字方针,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十六字诀。叶帅又十分注意华南比较突出的地方特点,经常处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中,而又比较民主。几年间我没有看见他贸然决定过问题。所以,我那时对这位“参座”是十分钦佩的。再加他常常出口成章,历史典故与古典诗词,信手拈来,都能为他所妙用。叶在小会上常讲“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以此教育他的下级同志。难的是他在行动上也是如此,我没有看见他在会…  相似文献   

3.
没有他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没有他就没有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迅速崛起;他是20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他就是“民国奇人”张静江。  相似文献   

4.
画家裴庄欣曾在1994年重回西藏,尽管由于物质文明和商品化的进程,熟悉的环境变化了,但是他觉得“并没有失落感”。这一次他没有去拉萨以外的地方,虽然有点怅惘,但是他说“并不悲伤”。他觉得“连我自己都变了,连自己也不是中国国籍了,为什么要求这里的一切不会改变?”他说“我们没有必要感叹中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琦 《百年潮》2013,(12):37-44
关于瞿秋白《多余的话》的写作动因,人们比较注重研究其“远因”,也就是瞿秋白过去的经历,如国内外种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性格特点、党内遭遇等。对该文写作目的的研究则大多指向未来,如“暴露内心”或者“总结党内斗争经验教训”等。那么《多余的话》的写作有没有“近因”,即“当下”的因素在起作用呢?他的“最后的最坦白的话”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呢?他到底想要说清楚一些什么事情?他为什么必须在临死前说清楚这些事情呢?  相似文献   

6.
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悄无声息地,他轻轻地走了。他没有痛苦,他可能是在追寻梦,一个浩瀚无边的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孩提时即耳熟能详的苏词,竟成为他毕生追求的梦——踏遍祖国河山,直到死,而后不死。否则,他怎么能以“筱苏”为字呢?据说,“筱苏”即“小苏”的意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吾师史念海筱苏先生一生的写照。 记得那是19年前一个春寒刚褪的日子,在我和费省、辛德勇兄受业先生的一堂课中,先生要我们讲《水经注》有什么不足之处,我们都觉得哪道元所记河道有些与现今河道位置出人很大,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先生说…  相似文献   

7.
1957年“反右”之时,许多知识分子横遭厄运,驰名中外的历史学家雷海宗即被打成史学界的右派典型。他从学术研究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停滞论”、“奴隶制度在世界史上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什么在学术界站得住脚的著作”等观点,以及对解放后社会科学的发展的看法等等,使他被诬为“向党发动猖狂进攻”、“反党阴谋”,“反苏反共20多年”的“反动资产阶级权威”,遭到全国性的批判,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请看《史学界的“大右派”——雷海宗》一文的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8.
来信摘登     
卢蒙坚 《炎黄春秋》2003,(10):73-73
贵刊2003年第1期刊出拙作《中国包产到户首创者王定的遭遇》十分感谢。我将此文寄给王定同志的老伴叶葵仙同志,她阅后十分激动!她的儿子从挪威打电话给我说,他准备将全文刻成碑,立在他父亲的坟侧,作为永久之纪念!叶同志再三叮嘱我,对你刊表示谢意!她并提请贵刊更正文中的误植3处;1、26页左栏第3行第5个字应为“两”,即“两江师范”。2、26页左栏第9行最末一个字,应为“县”,即“副县长”,而非“副师长”。3、26页右栏第3行第2个字“榔”应为“柳”,即“柳江县”,广西没有“榔江县”。这是我原稿将“柳”写成另一种笔法“”所致。另外,27页左…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我们生活改变最大的科技就是移动互联网。要使得信息在长距离传输中不发生损耗,需要一种特殊的传输方式--光信号在玻璃纤维中快速传播,也就是现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光纤。纵横如蛛网密布的光纤网络,让我们可以方便地在手机上看直播、订外卖,而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来说,光纤传输更是重中之重。鲜为人知的是,最早提出把光纤运用于通讯领域的,是一位华人科学家,他就是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光纤之父”高锟。  相似文献   

10.
一 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依据神话或民间传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关于努尔哈赤祖先的发祥地有这样的一个满族传说,即“布库里雍顺”传说。有几种异文,内容基本相同,即传说天上的三个仙女来到长白山布勒瑚哩池洗浴。浴毕上岸,正要穿上衣服,最小的仙女佛库伦从衣服上得到一枚神鹊放置的红果,她吃了这个红果即感身孕,无法飞上天了。此后佛库伦生了一个男孩,因为是上天恩赐的孩子,他生下来就能说话。他长大后母亲便对他说:“上天降生你,命你去治理乱国,你应前去平乱安邦”。于是就将上天赐福给他的缘由一一讲明,并交给他一只独木舟说;“顺着这条河流去吧!”母亲说完就飞到天上去了。  相似文献   

11.
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受宫刑,史有记载。倪昭敏在《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撰文指出“司马迁没有为李陵的投降辩护”,其主要根据是“李陵的投降是在全家被杀之后。”即“天汉四年或天汉四年以后”。他根据司马迁答武帝“召问”在天汉二年十月或十一月,得出“怎能说一年多以前的司马迁为一年多以后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的结论,他还指出,李陵从兵败被俘到投降,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李陵只是被俘而没有投降,或者也只能是处在情况不明的阶段。笔者对此不能苟同。倪昭敏同志的结论之所以不能成立,是由于他使用的论据是虚假的。  相似文献   

12.
用“心脏停止跳动”抗税 上个世纪80年代,瑞典有个名叫斯登堡的企业主被税务部门指控长期不纳税。谁知到了法庭上,他却振振有词地援引了一条国家法律:“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后,这人即被认为已经死亡。”天经地义,死人是不纳税的。斯登堡的心脏停止跳动快一年了,一直靠人工心脏生活,按照法律规定,他确实属于不该纳税的“死人”之列。律师和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多次辩论,最终没有作出最后判决。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智者的设教主要表现在“五时八教”的判教上。所谓“五时”,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架时。“八教”则指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的“化法四教”和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的“化仪四教”。其实《摩诃止观》中的设教,并不专门体现在“五时八教”的判教思想,甚至也没有明确的“五时八教”的判教。《摩诃止观》的设教,主要是通过藏、通、别、圆四教的判析和贯穿于其中的止观施教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智者的设教——即他的教育思想,正是他的判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却较少有人了解他的军事才能和他在这方面的贡献。1922年周就说:“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几十年后毛泽东说,第一个做政治工作的是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周恩来是少数几位最早认识到军队对于革命的重要性的一位。1922年周恩来在旅欧期间,看到卢森堡当年说的话“我们要无军队便不能革命……”,他即认为这是“见到之语”。他针对当时胡适倡导的用“南北和会”或“各省会议”的办法来改变军阀割据局面的主张,明确地说:“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  相似文献   

15.
看起来混不吝的“自闭症之父”不是一个乐观的人。“我是很消极、很宿命论的。事情它该哪样了就会哪样。”但他又有很强的戏剧性,喜欢给宿命的外表装点各色光芒,如他特别喜欢的电影台词“没有装饰过的生活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生性好色。抗战期间在重庆藏娇“神仙洞”(公馆),与电影名星胡蝶同居,已为世人所共知;至于在军统局本部,只要他高兴,手下那些年轻漂亮的女特务,听凭他使用,以至乘车出巡时,还要唤一个体态丰腴的女秘书,贴身坐着,供他靠垫……但奇怪的是,他耍尽风流,却没有留下孽债。他的子息仅只独苗一支,即1915年元配毛秀丛为他生下的戴藏宜。  相似文献   

17.
真心朋友     
“喂,到了没有啊?”我在电话这头问道。 “还没有啊,再等一会儿吧!”对方回答。电话那端的“他”就是被我视为真心朋友的小徐。  相似文献   

18.
这就是汤因比所“发现”的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他认为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逃不出这一套“规律”,亦即都要经过上述的四个阶段。 汤因比用他的“四阶段论”作为公式,牵强附会地到处乱套。例如,他硬用这个公式来解释中国历史,说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是经过混乱时期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魏、晋是“间歇时期”;大乘佛教的传播是建立起大一统的教会;而旧时所说的“五胡乱华”便是“蛮族”大迁徙。这乍听起来似乎也有点道理,但隋、唐和隋、唐以下的历史又如何用“四阶段论”来解释呢?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直连续向前发展的,从来没有中  相似文献   

19.
内心的真实     
采访作业本时,我问他,有没有真正了解他的朋友。他说没有,一个都没有。看上去他和朋友们在一起有说有笑,但他觉得“他们的想法跟我隔着十万八千里”。在他眼里,两个独立的个体部是惟一的,真正完全了解不大可能。  相似文献   

20.
“皮凯蒂先生,请谈谈中国。”“对于中国,我没有像其他国家那么多的历史经济数据。”2014年11月11日,和11个小时飞行结束后.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终于来到了中国。他或许没有想到,迎接他的将是一次“摇滚明星”般的布道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