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集团结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礼改革是民国时期一项重要的移风易俗活动,它包括婚制和婚仪这两方面的改革,其中又以婚仪改革的成果为大。而滥觞于30年代中叶的集团结婚,则是这种婚仪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酒店     
《风景名胜》2013,(5):177-178
杭州凯悦酒店"梦·婚礼"婚典秀五月的杭州,气候舒适,正是举办婚礼的最好时节。杭州凯悦酒店为新人们特别推出了一年一度的凯悦婚典,今年主题为「梦·婚礼」。在杭州凯悦酒店举办婚礼,酒店携手千百合婚礼顾问为您打造浪漫婚礼秀、独一无二的甜品秀,让您感受到梦幻爱情的甜蜜。  相似文献   

3.
奇人趣事     
正澳大利亚悉尼10分钟的婚礼澳大利亚一对新人最近举办了一场"随心所欲"的婚礼。他们没有预定结婚场所,而是带着宾客随性地在悉尼市中心天使广场的某一街道上举办了婚礼。从婚礼开始到宣读誓言,他们只用了10分钟,然后集体消失。这种快闪婚礼,省去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一切从简,却得到了大量路人的围观和祝福。主持这场婚礼的牧师说:"只要年轻人带着爱结合,婚礼的形式则无关紧要。"现在,快闪婚礼正成为澳大利亚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  相似文献   

4.
《世纪》2014,(2)
<正>这是一个普通人鸿雁传书、终盟白首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钱林保,曾追随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等大画家学美术,擅长漫画,后作为翻译官,被编入中国远征军,远赴印缅。在桂林结识了从上海著名教会大学辍学、奔赴大后方陪读重庆投亲、途径桂林的宦门小姐高芳仪。初次别离,再次的相逢,让两个缘分未尽的年轻人渐生好感。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他们以书信传情,在15个月的鸿雁传书之后,终于在抗战胜利后,于香港道风山举办婚礼,成就了"匹配良缘"。  相似文献   

5.
杨璐瑜 《旅游》2012,(10):66-69
你知道欧洲当下什么样的婚礼最流行?汤姆·克鲁斯的第二次婚礼是在意大利15世纪的欧得斯卡里其古堡举办的,2008年丹麦王子约阿希姆的婚礼在丹麦一座有800年历史的教堂举行,曼联球星鲁尼的婚礼则选择在意大利里维埃拉一所修道院里。古堡婚礼、教堂婚礼、庄园婚礼是目前欧洲最受青睐的结婚仪式。现在,作为普通人的你,也可以选择这种神圣而独特的结婚仪式。  相似文献   

6.
《环球人物》2012,(28):8
驻越南特派记者杨晔:官员禁办奢华婚礼近日,越共河内委员会下发文件,要求辖区内党员干部率先向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奢华婚礼说"不"。文件对领导干部子女家庭婚礼的具体细节做出严格规定,如婚宴邀请宾客不得超过300人,两家共同举办则不得超过600人;不得多次举办婚宴;不得在工作时间举办婚宴;不得在高消费或与收入水平不相适应的高档场所,如5星级酒店等举办婚宴。该规定的执  相似文献   

7.
正历代婚姻礼俗家庭不睦,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恶劣因素。所以《昏义》说,只有男女之别、夫妇之义建设好,才会有"父子亲,君臣正"。而后者是历代统治者最为关注的事情,婚礼之受重视也在所必然了。历代正史的《礼志》《礼书》,记载的多是皇朝和官僚贵族等上层社会的礼法制度。他们基本遵从和沿续了上古婚礼仪式,"五雁六礼"之制变化不大。西汉晚年,王莽控制朝政。他极力鼓吹和推崇古礼,平王即位,才9岁,王莽就催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辽宋夏金时期服饰以及礼仪文化的研究成果卓著,但是将两者相结合进行辽、宋、夏、金婚礼服饰及其礼俗内涵的论著并不多,鉴于辽、宋、夏、金婚服及其礼俗内涵对于我们了解这一时期服饰文化及礼仪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是谁首先挑起了内战?为什么八年来一直分散在各地从事游击战争的中共军队,能够在全面内战爆发前的很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起来,组成强大的野战部队,以运动战的方式战胜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正规兵团?而蒋介石在处理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的态度又有哪些不同?这两次战役对整个解放战争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抗战     
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胡适一直反对对日作战。为此,他曾长时间担着“卖国”的罪名,受到舆论的谴责。但“七七”事变后,他却受蒋介石的委托,为抗日的事出国奔走,不久并出任驻美大使,成为国民党政府战时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角色。那末,胡适是怎样从反对抗战转变到拥护抗战的呢?他在抗战时期,尤其在担任驻美大使时期,做过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对中国抗战有何意义?他对中国抗战发展前途是如何估计的?如此等等,这些问题,过去一向不很为人注意,都有加以研究的必要。一“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胡适在北平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他同他的朋友丁文江、  相似文献   

11.
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代所谓书仪,是写信的范本。有一种常称为吉凶书仪的,则是在书札的范文之外,还包括婚丧礼俗的叙述与规定,是书仪的三种类型之一。敦煌发现的斯1725号写本书仪残卷,即属此类型。其中以问答形式,相当仔细地讲述了婚礼和丧礼的某些细节。本文以这个残卷为主,结合其他写本书仪,来探讨唐代婚丧礼俗。凡只称书仪的,都指斯1725号写本。 (上)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修成的《大唐开元礼》,应当是唐代社会礼俗的准绳。但它成书以后并未广泛宣传推行,而且它主要是讲有关皇室和各级官吏的礼制,往往不适用于一般庶民。因此,起到礼仪轨范作用的书仪,就在民间很受重视,广为流传了。  相似文献   

12.
韩明 《民俗研究》2020,(4):96-104
作为礼仪图像的一种类型,鲁西南地区木版套色年画《单钱灶》是一个由信俗、礼俗和审美三重维度建构起来的"精神结构体",该类灶王图在民俗语境中承载了"九世共爨"和"天缘配"等民众的朴素价值观念。在礼俗实践中,供奉者借助图像媒介与神灵之间通过膜拜、观视行为完成精神的"对话",图像的信仰功能、礼俗意义与审美价值在致祭过程中得以横向展开,有效带动并持续激活文化记忆代代绵延赓续。从图像释读与礼俗实践视角出发,对《单钱灶》图像相关口头记忆、礼俗实践、历史文本与图像本体关系进行梳理,能够有效阐释根植于民俗社会的礼仪图像所依赖的民俗语境与礼俗传统。  相似文献   

13.
正去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明年是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抗日战争相关问题已成为近几年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抗日战争史研究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入?过往的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在这一方面还应该开辟哪些新的研究领域?采取哪些新的研究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思考与总结。回顾以往的研究,笔者觉得,研究视角的宏大和多元更加重要。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使得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14.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正端木蕻良是上世纪早期才子之一,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因追求进步,很早就成为"左联"重要成员。这样的才子,生逢乱世,很难有一个稳妥立足之地。抗战爆发后,应邀去临汾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日军进攻临汾,无奈只得跟战地服务团迂回西安。"两萧"感情不和分手后,端木蕻良携手萧红去了武汉,在友人帮助下,两人于1938年5月在武汉举行简单婚礼。武汉告急,半年后,他们溯江而上到达重庆,谋职在西迁来的复旦大学执教。至此,端木蕻良才算有了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16.
雪地 《神州民俗》2009,(7):46-49
一个中国小伙,偶然的机会来到法国后,发现很多浪漫的法国人都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的民俗婚礼。他灵机一动:我能不能把中国的民俗婚礼“卖”给他们赚钱昵?于是他在法国做起了专门帮助年轻人举办中国传统婚礼的生意,几年下来,他就成了法国的“有钱人”……  相似文献   

17.
林家虎 《安徽史学》2006,1(4):102-106
陈独秀的抗战政见以其"汉奸"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汉奸"事件后,他与中共的政治对立使其前期抗战政见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演化,其抗战理论与中共的抗战实践由脱离走向严重对立,由此从发动民众的全面抗战倒退到依赖国民党政府的片面抗战,并最终走向悲观主义的泥沼.但抗战救国仍是他思想的主旋律,他仍为中国抗战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李彩萍 《民俗研究》2007,(4):198-207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丧葬礼俗是人生礼俗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孝文化的具体表现和重要元素。无论是达官贵人和还是贫民百姓对于死后的安排都十分看重,各种礼俗繁文缛节,甚至把死看的比生还重。《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为大事,惟送死足以为大事。"丧葬礼俗反映着不同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家族、家庭事项。  相似文献   

19.
在翻阅民国报刊时,发现胡适一则佚文《中国抗战的前途》,该文是1937年9月26日胡适在美国旧金山作的一篇演讲.9月29日,胡适又作了《中国能赢吗?》的英文演讲.胡适的这两篇演讲对"持久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的.胡适的"持久战"论是全面抗战以来对"持久战"比较早且比较客观的论述,分析有理有据,见解独到深刻,是对当时国内、国际"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有力批判,对争取爱国华侨、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具有重要作用,对胡适研究和中国抗战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季鹏 《民国档案》2002,(4):78-82
1942年2月4日至21日,战时中国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陪同下,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此时,中国正处在抗战的关键时刻,身为全国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为什么要访问印度?其间他进行了哪些外交活动?其效果如何?本试图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