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天下统一于周天子,消除诸侯割据,是保证国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维护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的主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成为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的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从中国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多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互为表里,中国民族发展"多元一统"的格局是历史上无数政治家、历史学家在政治实践和历史文本书写中不断维护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的"大一统"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就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3.
《功夫熊猫》成功获得了巨大票房。"功夫"和"熊猫"的结合不仅有着明显的中国符号性特征,在解读中国文化方面也渐渐深入。文化的"出口转内销"让一些中国人心理不平衡了。作为"熊猫"和"功夫"原有和原创者的中国人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与其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束之高阁,还不如送出去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4.
洪梅  春玲 《文史春秋》2010,(1):62-62
<正>在中国历史上,包拯不仅是一位铁面无私、执法严谨、疾恶如仇、除奸爱民,有"包青天"之誉的清官,还是一位改革图新、注重吏治、任人唯贤的政治家。仁宗皇祐二年(公  相似文献   

5.
刘继兴 《江淮文史》2013,(3):164-166
中国古代自隋朝实行科举考试到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后产生了700多名文状元。那么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呢?很多书刊把张謇说成是"末代状元"或"最后一名状元",其实张謇考中状元是在1894年,其后科举考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旅游纵览》2013,(4):17-18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正>每到年末岁首,高谈阔论便多了起来,使人联想到"纸上谈兵"这一成语。要说纸上谈兵,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人被公认为"杰出代表":一个是赵括,一个是马谡。大名鼎鼎的吴晗  相似文献   

9.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19,(6):102-122
20世纪初年以来,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的成长,不但影响近代中国史学观念的变化,还改变了"存史"的方式。因此,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面对的既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也是史学观念与史学方法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其带来的影响是,历史书写所揭示的"有",往往是基于"普遍历史"所昭示的"目的论"立说;而过于关注这样的"有",舍弃的很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无",况且"无"所呈现的实际是另外的"有"。关注历史中"无"的一面,既可以突破"有"的樊笼,也有裨于呈现"无"所包含的"有",重建近代中国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0.
郭建 《文史天地》2015,(2):83-87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被史家评为治安良好、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时期,只有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贞观之治"。本长篇连载讲述的是"文景之治"。文,是指汉文帝刘恒;景,是指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这两个皇帝先后统治汉朝整整四十年。"文景之治"后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政治的典范。历史可以照亮现实,"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为此,本刊特连载复旦大学法学系郭建教授的《正说"文景之治"四十年》,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虽然当下中国经济尊居于世界第二,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却严重滞后于其经济影响力。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人的生活浸泡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讲故事是争取民意和文化认同极其有效的传播手段。符号叙述学的出场解放了故事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了故事的文化承载力和传播力,把如何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引入到了一个更为广泛而深入的思考视域:“一带一路”是既非文化“标准性”亦非文化“标出性”建设;推进多民族文化协同发展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复兴“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价值益于增进与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融合;以“融合视角”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一般而言,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作者只是缀连历史,客观而平静地让人物和故事流淌出来。冯玉雷《野马,尘埃》却对抗历史"重述",让历史化身为各种类型的叙述者、无数种非话语存在、各种各样的仪式,反复诉说,反复印证。如此文本,自然离不开日常性,比如古人熟知而今人稍感隔阂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间杂在字里行间的流行语言和符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不同,西方历史重在记事,中国历史重在记人。这大概是因为中国文化“更富有人文精神”。中国历史精神,重在人,不在事,尤其重视人心,认为人心是人事之主,人事是人心之显。所以,一部中国五千年二十五史.内容多为写人、写人心。作为中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同样如此。“史纪重人物故史通于曲直褒贬论列颇详”。“志者,史所取材,史以记事”。  相似文献   

14.
张举文  桑俊 《民俗研究》2017,(2):91-102
在广义的文化语境下,中国"月老"型故事中的月老形象在两千年的岁月中如何传承和变异?何以至今仍被人们口口相传?故事中的元素是如何随着它们与文化核心价值的关系变化而变化的?只有当外来故事中的关键元素与本土文化有相似的特征,方能满足本土观众的需求,并融入本土;反过来,这些关键因素又深化了故事中隐含的信仰和价值观,而且故事的改变预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整合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赵毅衡 《丝绸之路》2012,(12):17-19
本文对符号学以及有关概念,从符号、符号学、中国符号学、符号学运动、符号学学科等,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中国符号学从先秦以来的遗产,以及从赵元任以来的现代中国符号学发展脉络,做了细细梳理。尤其对符号学西部学派的简历经过,及其主要的学术倾向,做了细致分析;对“文化符号学”专栏,则做了一个定位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一个地方重要而富特色的文化元素,是"记住乡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和区域印记。在广州市海珠区,与中山大学东面紧邻,有一个地名称"鹭江"的地方。这个名称已有一段历史了,不管是广州本地人,还是外地的匆匆过客,应该比较熟悉。因为这一带有知名的中山大学、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中国造船厂、广东荣军医院,及广州市第六中学等,有公共汽车站、地铁站。但是,现在"鹭江"之名却引起争议,有一些人提出:其实应该称为"鹭岗"。  相似文献   

17.
巴黎,巴黎,谜一般的城市。在一个价值取向迷失的世界里,流行往往趋于找寻丢失的符号。近5年来,巴黎的设计师便在四处寻找"参照物":他们从本土家具传统出发,运用不同元素展现各自的独创性。其中,鬼才设计师菲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的理论,它经历了"史前探索"时期和两次历史飞跃,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所决定的;它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原则,将继续贯彻到中国未来的历史当中,继续塑造中国未来的历史,这种塑造的当前任务,主要是法律制度的建构与人的生活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炎黄春秋》不是一个专门的史学刊物,但又是一个具有鲜明史学特色的刊物。它能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家刊物,离不开历史。《炎黄春秋》创刊20年来,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现代史特别是中共历史的文章,对推进和深化中共历史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我认为,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炎黄春秋》秉承了"求实存真"的史学传统,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20.
正书写、研究中国思想史,有两个东西无法回避,即"历史"与"思想"。所谓中国思想史的"历史",无非有两个,一是中国思想史自身的思想历史,二是中国思想史构建的思想历史。这两个思想的"历史"涉及到思想产生的历史、思想呈现的方式、思想史书写者所处的历史三个具体因素,需要贯通研究,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