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澳大利亚淘金热史研究的变化,为学界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史学理论的整体嬗变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淘金热史先是作为一种集体历史记忆被整合进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的建构,随后它又进一步被推崇为澳大利亚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这一宏大叙事或现代化史学的典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又逐渐成为澳大利亚史学界反思批判历史发展阴暗面及其代价的重要对象,如今它日益成为澳大利亚历史研究中多元化叙事的代表性议题。澳大利亚淘金热史研究的变化充分反映了时代需求对澳大利亚史学研究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包茂宏 《史学月刊》2004,(10):91-95
亚克西姆·纳得考教授是德国著名环境史学家.2002年笔者在美进行环境史学研究期间,专门就德国环境史学问题访问了纳得考教授.访谈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德国的环境变迁,尤其是对环境变迁的感知,如自然的思想、景观的概念、绿党的历史、生态现代化的理论、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环境的关系、自然保护与文化的关系等;二是从与美国比较的角度分析德国环境史学史,重点探讨环境史在德国的起源和发展、它与全球史的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个访谈为中国学者了解德国的环境史学提供了基本线索,有助于中国学者深入认识德国环境史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全球环境史探讨生态环境因素在洲际、甚至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密切关系,是全球史和环境史两个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还受到近年来兴起的“大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推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史研究在克罗斯比和约翰·麦克尼尔等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明显进展.全球环境史有助于从整体上揭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扩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克服西欧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与此同时,全球环境史的发展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殖民农业史提供了考察澳大利亚史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可靠视点。澳大利亚历史书写的演变受制于社会发展和学术风向。殖民地时期以来,殖民农业史先后被纳入帝国边疆论、民族主义叙事、殖民批判和人地互动四种主要的研究框架中。在既定框架下,农业开拓议题最初被嵌套进"征服自然"说,又在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建构时期被纳入"利用自然"的民族主义进步书写。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和文化危机,殖民农业史成为澳大利亚历史学界反思殖民进程引发的生态破坏,恢复和重塑少数族裔生态地位的重要步骤。近来它又成为澳大利亚史学超越进步主义与殖民批判语境,反思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环境史以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中国北方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的特点决定了该地是开展区域环境史研究的典型地区。对于西辽河流域人类历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界做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的主题较广泛,包括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历史变迁,环境与文化及文明,经济形态、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聚落与环境,科尔沁沙地及其历史变迁,灾害史等,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区域史研究是近年来历史研究的热点,历代地方志编撰中大量记载了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文社会生活,为开展区域史研究提供可能。明清以来山西省交城县地方志书中记载的关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丰富资料,为研究文峪河流域的植被状况与环境变迁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对交城县地方志书的解读,以入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的变化为视角,对区域环境变迁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7.
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十余年来,武汉大学杨果教授致力于汉江平原历史地理和环境变迁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最近,她与陈曦博士合著的《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宋元明清时期的汉江平原》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此书是国内区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的又一力著。该书不仅把汉江平原历史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对环境变迁史研究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开拓。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丹佛大学约翰·埃文斯历史学杰出教授约翰逊·唐纳德·休斯在其所著《什么是环境史?》一书中将环境史研究的主题宽泛地划分为三大类:"(1)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的影响;(2)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反过来在人类社会变化进程中引起回响并对之产生影响的多种方式;(3)人类的环境思想史,以及人类的各种态度借以激起影响环境之行为的方式."①目前,在关于环境史研究的成果中,它们的主题一般强调这些主题中的一个或两个,甚至涉及所有的这三个方面.在世界近代史领域里,如果一个研究者想要囊括所有的这三个方面,并且向读者清晰地描述环境如何塑造人类历史,以及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思想态度如何影响环境,那么,最佳的研究对象可能是殖民语境下欧洲人的拓殖地.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澳大利亚一定会在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从一个"未知的南方大陆"变成"囚犯流放地"再发展为"市民社会",澳大利亚的环境史在世界近代史研究中是一个"理想类型"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杰弗里·博尔顿所著的《破坏和破坏者:澳大利亚环境史》③即是这样的一种环境史专著.  相似文献   

9.
19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发现金矿,轰动了世界,引发了继美国加州之后的世界第二次大淘金热潮(GoldRush)。当时大批华工飘洋过海,前去位于南太平洋的陌生大陆澳洲淘金,人数一度多达6万余人。华工置身其中并洒满血泪的淘金热极大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社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澳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就华工赴澳淘金背景、淘金热时期和排华运动打击下的华工等三方面加以论述。一澳洲金矿的发现与华工赴澳的背景金矿大发现是澳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华工大批赴澳是和金矿的发现与开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澳大利亚有…  相似文献   

10.
<正>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工业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渐严峻,学术界在研究当代环境问题的同时,也探寻历史时期我国的环境问题,希望从中汲取经验。在这一学术研究热潮中,陈跃先生关注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史,其学术专著《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成果,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5月出版。该书不仅把清代东北历史地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对环境变迁史研究也作了有益探索和开拓。  相似文献   

11.
年鉴学派与环境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荣 《史学理论研究》2005,100(3):127-136
战后率先在美国兴起的环境史.与法国年鉴学派既有亲缘关系,又存在不少差异。年鉴学派对环境史学的启示在于,它重视自然地理等结构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它提出了总体史观念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它强调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但环境史学与年鉴学派不仅在产生背景、研究重点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剐,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也有着不同的认识。环境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生态的变化,而年鉴学派则强调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决定性和自然因素的稳定性,此外,环境史学具有比年鉴学派强烈得多的文化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国荣 《史学月刊》2006,8(2):105-114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环境史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就研究范围而言,研究的主要问题都属于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的范畴,荒野研究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最鲜明的特色,而城市及人工环境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从价值取向上说,环境史研究具有显著的环境保护主义的道德和政治诉求。环境保护主义既使环境史受益,使环境史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意识,同时,它也限制了环境史的未来发展。最后,环境史研究具有比较明显的时空特点:就时间而言,它研究的主要是近现代;就空间而言,美国环境史优先研究的地域首先是西部,其次是东北部,最后是南部。  相似文献   

13.
近70年来中国河湖水系变迁按照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本文统计分析了《地理学报》《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三大刊物发表有关河湖水系变迁相关论文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分个体对象研究、综合研究、理论探讨及文献整理等四类,阐述了以往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意义.同时对近年出现的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运用环境史等新视...  相似文献   

14.
唐纳德·休斯是美国丹佛大学约翰.埃文斯历史学杰出教授,环境史的开创者之一,从环境史诞生伊始到现在,一直活跃于环境史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成果。休斯对环境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在于他所作的理论思考。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生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论述;2)对"什么是环境史"及其与其他学科之关联的分析;3)对环境史与其他历史门类之区别和联系的阐述;4)对环境史的丰富意义的揭示。通过对休斯环境史著述中的理论思考的梳理,我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他对环境史的一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领略他从事环境史研究的个性特征。而休斯对环境史的意义的揭示,还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学家在研究和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东亚历史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日本的东亚史研究较早地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框架、视角与方法,强调东亚社会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内部结构。日本的东亚史研究适应了世界形势发展的趋势,研究视野与关注领域不断扩大,形成比较严密成熟的研究体系。日本学者运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实现了多领域的融合与贯通。他们强调区域史研究的社会功能,把与现实有直接关联的历史问题纳入研究范围。我们对日本的东亚史研究成果,应该采取批判地借鉴的态度,而不是盲目模仿与崇拜,更不能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一是环境史专题实证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二是更加深入地探讨环境史研究的主旨关切及学科体系构建等问题;三是包括社会史、城市史、全球史和经济史等历史研究领域,生态转向的趋势愈发明显和突出;四是区域环境史继续受到重视,整体环境史建构也被提上议程。本期的“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研究”笔谈,包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生态文明研究院王利华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梅雪芹教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滕海键教授的四篇环境史专题文章。王利华教授的《“盲人摸象”的隐喻——浅议环境史的整体性》探讨了环境史研究实践中如何运用多学科手段和实现“整体史”的学术目标这一令人困扰的问题;梅雪芹教授的《生态生产力标准——环境史研究中历史评价尺度的创新及其意义》从环境史角度讨论了历史评价尺度的转换和创新问题;周琼教授的《区域与整体:环境史研究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刍议》探讨了环境史研究碎片化与整体性的辩证关系;滕海键教授的《论经济史研究的生态取向》论述了经济史研究生态取向的内涵和趋势、价值和意义。这四篇文章聚焦于环境史研究的前沿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见解,希冀对促进环境史研究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史,是关于城市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环境史研究兴起之初,城市环境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城市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城市化、郊区化所导致的环境变迁,城市中的污染、健康与公共卫生等问题,都意味着城市在美国环境史研究中不可能长期处于边缘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史成为美国环境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城市环境史研究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考察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其二是研究城市污染治理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三是探讨不同社会阶层不平等的环境权益。可以预见,城市环境史研究在未来将朝更加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邹逸麟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运河史、黄河史、历史环境变迁和区域经济史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邹先生一直参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和审定工作,对大型科研集体项目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关系,有着深刻的体会。本刊特约请邹逸麟先生对数十年的历史地理研究与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并展望历史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布赖恩·帕尔默是加拿大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劳工史和社会史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劳工史研究中,他考察了加拿大工人阶级的兴起和再塑造.在社会史研究中,他从阶级对抗的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转型时期处于社会边缘的"另类"文化及其对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所进行的斗争.此外,他还批判了社会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学科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殖民地的欧洲裔移民社会通过渲染华人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水土环境的破坏以及引发流行病等现象,将一种对环境恶化的焦虑感融入反华话语的构建之中。从华人移民劳工进入殖民地伊始,社会舆论就探讨了其与环境的关系。在牧羊业扩张时代,华人劳工一度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环境适应力,但在淘金热引发环境巨变后,移民劳工舆论开始强调华人对生产环境的直接破坏,而政治精英们渲染华人威胁殖民地生态的整体健康,借此强调排华政策的合理性。澳大利亚的案例说明,欧洲拓殖型殖民地种族矛盾不仅存在于经济与文化领域,而且包含一种生态竞争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