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2月,蒋介石以胡汉民反对制订约法为由,将胡汉民软禁于汤山。以此为导火线,5月,国民党中的胡汉民派、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和两广军人陈济棠、李宗仁等,联合在广州召开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并成立国民政府,公开与南京的蒋介石政权相对峙,形成宁粤分裂的局面。毛泽东曾经  相似文献   

2.
谢晓鹏 《百年潮》2004,(5):54-56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身为国民党的元老和孙中山的亲信,凭借其起草孙中山遗嘱、亲受遗命的政治资本,并获得国民党左派、中共及苏联顾问的大力支持,先后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党军及黄埔军校党代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主席等职,掌握了国民党和广州政府的党政军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党领袖.……  相似文献   

3.
汪精卫与三·二○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晓鹏 《百年潮》2004,(5):54-56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身为国民党的元老和孙中山的亲信,凭借其起草孙中山遗嘱、亲受遗命的政治资本,并获得国民党左派、中共及苏联顾问的大力支持,先后担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党军及黄埔军校党代表、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主席等职,掌握了国民党和广州政府的党政军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党领袖.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实权派的哲学思想(1925—1949)杨慧清国民党实权派,是相对于国民党内胡汉民派、汪精卫派、阎锡山派等其他派别而言,指以蒋介石为首的掌握国民党实际统治权力的一派。国民党内派别林立,争斗激烈。蒋介石派能在其中取得实际控制权,并能统治中国社会达2...  相似文献   

5.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对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反革命行径深恶痛绝的宋庆龄愤然出走苏联。她虽不是作为逃亡者流落异国他乡,但其出走的内幕也的确带有神秘色彩。"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宋庆龄对此深恶痛绝,愤然离开武汉到上海。"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权力的扩大使他的野心日益膨胀,从在南昌另立中央到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从在赣州杀害陈赞  相似文献   

6.
1925年9月23日,与“廖案”有牵连的胡汉民,带着一封由汪精卫签署的给俄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的信,肩负同苏联和共产国际领导人商榷国民党的组织、宣传及在国民革命时期应取之策略等重要问题的使命,并作为国民党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六次扩大全会的代表,离开广州前往莫斯科。10月4日,当胡汉民抵达海参崴时,受到了热情欢迎。他在给汪精卫的信中说,苏联人接待他的感情之热烈、礼仪之隆重、肴食之丰美,是平生所未遇见过的。在中国南方被“礼貌地”驱逐出来的胡汉民,竟在苏联受到如此欢迎,他的惊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7.
1935年12月底,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又发生了一起由复兴社头目们导演的谋刺国民党高层权要张群的未遂案件。它与此前发生的爱国志士孙凤鸣谋刺蒋介石未遂、误击伤副总裁汪精卫的案件  相似文献   

8.
1927年4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使国共合作的大好革命局面遭受极大的破坏,中国革命步入险境。一直关注中国革命的苏联《真理报》对蒋介石的背叛进行了谴责,对中国革命形势作了客观报道。面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国共分裂,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共中央果断地决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方针,并决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8月1日凌晨,起义军打响了武装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一起义的枪声,震动了全世界。帝国主义报刊和通讯社群起攻击,进行大量的歪曲报道。此时…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由于中共领导人的右倾,使原先地位并不高的蒋介石一下子跻身于国民党的领导核心中,成了与汪精卫地位相当的显赫人物,为蒋介石尔后从事反共阴谋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共对蒋介石的第一次大让步,即政治上的让步。本人认为此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对汪精卫投敌迟未公开定性与表态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生  柴林 《抗日战争研究》2003,3(2):190-207
1938年,汪精卫等人出走河内,发表《艳电》,公开投靠日本。全国各界对此极表愤慨,纷纷发表谴责电。而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却在全国讨汪声浪和汪精卫等人的一再挑衅面前,选择沉默和克制,直到1939年10月1日,才公开表明严厉谴责的态度。本认为,蒋所以如此,主要有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日本加强引诱、而国民党内形势不明的形势下,保持国民党内的团结,避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二是在地方实力派地位举足轻重的背景下,争取龙云等地方实力派继续留在抗战阵营中,避免其他实力派效仿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三是出于当时对中国极其不利的国际形势的考虑,避免落入日本期望的国际社会孤立国民政府的圈套。蒋的克制和忍耐,收到了使汪精卫自暴其汉奸嘴脸等一系列效果,对坚持技战起到了正面效果,也因此显示了蒋介石和汪精卫之间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日本人为此暗喜,汪精卫等日伪汉奸为此高兴,而国民党何应钦等人则力主出兵潼关“平叛”,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宋美龄、宋子文等却极力要求保蒋介石性命……对此山崩海立,形势急转的巨变,毛泽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汪精卫叛国出逃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三十年代末(1938年底)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一伙出逃重庆,走上了叛国投敌的道路.这在当时乃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桩要案的来龙去脉始终扑朔迷离,令人疑窦丛生,当时即有人指为是蒋介石与汪精卫合演的一出“双簧”,更耸人听闻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蒋介石刻意为汪精卫布置好的一个陷阱。上述传言并非言者寥寥,而是有着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渠道,且言之凿凿,合乎情理,从而加  相似文献   

13.
周佛海是中国现代史上少有的风云变幻人物。他曾作为信奉共产主义的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后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摇身一变而成为蒋介石的亲信。抗战期间,他和汪精卫、陈公博等人叛国投敌,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最终同汪精卫一起成为千夫所指的卖国贼。其一生可谓投机善变,朝秦暮楚。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周佛海遭软禁,在全国民众及舆论的强烈呼吁下,国民党当局对周佛海在南京进行了审判。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1997,(2)
汪精卫何以隐匿、出走中山舰事件之后,作为当时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最高领袖的汪精卫先是因病“请假”,悄然隐匿,继而秘密出走,经香港转赴法国,其原因,颇有值得考究之处。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的当天,曾经给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写过一封信,说了一些对汪精卫不满的话,朱培德将这封信交给汪精卫看了。过了几天,汪精卫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早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来到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在陈其美部下从事革命斗争,对孙中山表示忠诚。1922年6月,陈烱明在广州叛变,蒋介石从上海赶到广州,上永丰舰保卫孙中山。9月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颂扬孙中山,痛斥陈烱明。孙中山为此书作序,这就抬高了蒋的身价。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学习。蒋回国后高喊“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革命口号。随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相似文献   

16.
卢艳香 《史学月刊》2014,(3):53-59,115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1934年监察院弹劾时任铁道部部长顾孟余,国民党中政会在汪精卫的力主下出台旨在限制弹劾权的《关于监察院弹劾案等三项办法》,从而引发对中政会权限的争论。在监察院和舆情均对中政会权限提出质疑时,汪、蒋均表示中政会权威应予维持。透视"三项办法"的出台,既是中政会在实际运作中突破"指导"权限的展现,亦是国民党高层政争的结果。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于右任、孙科等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矛盾与相互利用,是导致"顾案"持续发酵的制度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汪精卫在1930年召开的扩大会议,是阎锡山与蒋介石两个军阀混战的产物。从国民党内的反蒋历史上看,它有一定的地位,我曾参与其事,把能记忆起的梗概,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19.
1925年8月前,在国民党中地位并不突出的蒋介石,数月后,却一跃成为国民党举足轻重的头号人物,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许多文章或著作认为,这是蒋介石玩弄政治手腕,大搞阴谋所致。这是有道理的。不过,蒋介石的发迹还与苏联顾问的作用有着直接关系。 20年代初期,苏俄、共产国际把视线投向了中国。经过探索,苏俄和共产国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是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力量,确定了联合孙中山的策略,决定选派代表到广州帮助孙中山进行国民革命。 众所周知,孙中山因革命屡遭挫折,决定以俄为师,实行联俄联共政策,并希…  相似文献   

20.
《民国档案》2021,(1):60-69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中共、武汉国民党人对工农运动"过火"同感棘手并试图纠正,立场趋同。随着苏联被坐实南京惨案祸首,武汉国民党对中共、苏联观感剧降,甚至有势不两立之意。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共均明确认同国共合作与土地革命难以兼顾。但斯大林等人在反对派理论倒逼下,政策更加激进,强行要求中共在维持国共合作的同时自下而上开展土地革命。武汉国民党愈反感,莫斯科愈激进的矛盾演化路径最终导致汪精卫等人借故发难,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