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哲族是世居于我国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赫哲族世代已捕鱼为生,拥有发达的鱼文化。赫哲族有语言、无文字,赫哲语经历过它的辉煌时代,自上世纪初开始,开始出现转用汉语的情况,逐步衰落直至今天走向濒危消亡的边缘。本文以赫哲族聚居地之一的八岔乡为田野调查点,探析八岔乡目前赫哲语的存在现状。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赫哲族时,人们很快便发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和国外学者的考察资料中,对赫哲族曾采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其中有自称也有他称。彼此的关系错综复杂,给赫哲族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学疏才浅,拟对曾广泛采用过的果尔特和黑斤这两个赫哲族族称做一番探讨,或许有益于赫哲族的研究。刘忠波先生在《赫哲族简史》中指出,赫真或  相似文献   

3.
《山茶》2010,(3):34-35
“乌苏里江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脍炙人口的乌苏里船歌出自东北赫哲族人的吟唱。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仅四千六百余人.分布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松花江与乌苏里江交汇的三江平原上.主要聚集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与抚远等县。赫哲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时称肃慎、汉魏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称棘羯、辽称生女真、元称兀的哥,明朝称野人女真、清朝称赫真。新中国成立后.统一为赫哲族。赫哲族属跨境民族,与俄国那乃族、日本阿伊努族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芷蝶 《世界》2005,(1):57-61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 历史上,赫哲人以穿鱼皮服著称,曾被外界称为“鱼皮部”,是我国北方古老民族的一支,主要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合围处。20世纪50年代以前,赫哲人大都喜欢穿用鱼皮为面料做成的服装,主要有套裤、靰鞡手套、绑腿和妇女穿的长衣。后来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原因而逐渐被其他材料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赫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其神话传说都是靠口传相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赫哲族神话以赫哲族民间流传的赫哲古代神话为核心,以原始萨满崇拜观念为基础,经过世代赫哲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之中不断加工创造,最终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口头流传的神话体系。在宇宙起源、自然现象起源、人类起源诸方面都留下了独具特色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6.
俄国强占拉哈苏苏与中俄交涉吕一燃拉哈苏苏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会合处的松花江右岸。在清代,其地居民主要是赫哲族人。“拉哈苏苏”是赫哲语,意为“老屋。”拉哈苏苏原属吉林将军三姓副都统富克锦协领衙门管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松花江下游...  相似文献   

7.
《山茶》2010,(3):36-36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特种鱼类的主要产区。历史上的赫哲族有”鱼皮部“的形象称呼,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皆是捕鱼好手.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发展出独特的鱼皮文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相似文献   

8.
在三江平原,世代居住着一支勤劳而智慧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就在他们世代居住的大地里,埋藏着装饰有旋涡纹的陶罐,这一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赫哲族的文化提供了可靠资料。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的江畔悬崖上,发现了赫哲等民族先人留下来的原始艺术遗迹——刻在石壁上的画,有的呈蛇形,有的是用旋涡纹组成的人面形。这种艺术题材所展示的古老主题,对现代艺术家来说还是生疏的。听赫哲老人说,赫哲人早年穿的渔皮衣服,镶有美丽的花边,那宽宽的花带,有的就是旋涡状的纹饰,尤其是赫哲妇女很喜欢这种打扮。不但如此,从前赫哲人用野果或者鱼粉做食饼的时候,是要印上旋涡纹的,在旋涡纹的一端,还有一个生动的蛇头。这就揭开了这个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的东部,在美丽的乌苏里江畔,在三江平原一带,世世代代居住着一个性好渔猎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赫哲族现有人口4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沿岸,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市八岔民族乡、街津口民族乡、饶河县四排民族乡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赫哲"意为"下游"或"东方"。赫哲族来源于肃慎,是野人女真的一支,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大多数人通用汉语,只有50岁以上的老人还使用民族语言,赫哲人普遍信仰萨满教。  相似文献   

10.
那乃族略考     
那乃族与赫哲族属同一民族。在清文献中,赫哲史称黑津、黑斤、黑哲、赫金、赫津,赫哲诸族包括赫哲、乌德盖、乌尔奇、奥罗克、奥罗奇5个民族,他们在语言上同属一支语支,可称为通古斯一满语族东语支。这一民族分布地域很广,南自长白山,北至鞑靼海峡,东极日本海。由于古时这一地域气候寒冷、交通阻塞,野兽出没频繁,人们与外界往来隔绝,形成了一个个小的部落。由于他们语言大体相同,只是方言土语略有差异,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家族。长期以来,他们就居住在三江平原一带,地地道道是我国东北的土著居民。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已生活了几千年至上万年的历史,只是到了近200年以来,由于沙俄帝国主义的入侵,  相似文献   

11.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项目中国赫哲族伊玛堪说唱Hezhen Yimakan Story-telling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据现有资料,它最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伊玛堪歌手深受赫哲族人民喜爱,赫哲族人尊之为"伊玛卡乞发"。伊玛堪对于中国东北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伊玛堪的内容以赫哲  相似文献   

12.
近来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没有出镜的“建丰同志”,总是在电话里用宁波口音的语调和部下交流做指示,部下也都称其为“建丰同志”. 大家都知道蒋经国字建丰,问题是谁可以称呼其“建丰”?民国以前,讲究人都有姓、名、字、号,这些是供不同的人称呼自己使用的,有各自的用处.  相似文献   

13.
韩明武  赵生 《黑龙江史志》2010,(20):23-26,28
<正>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有3910人,是黑龙江省独有民族,鄂  相似文献   

14.
佳木斯市中医院原副院长、86岁的赫哲族老人赵汝昌,手中保存着一部史料价值颇高的赫哲谱书,即《依尔根觉罗氏家谱》.这部谱书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开始创修.至民国十八年(1929)已5易其槁.谱书详述其家族之来源、迁徙和发展,是一部了解清初赫哲人南迁易地驻防后,生息繁衍,“文化日进、武功愈强”、“一耕一读”、“流芳万古”的难得的好资料.谱书由该家族九世祖承璋、钟勋、钟歧,十世祖赓寅、赓始等5人,主修于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翌年石版印刷200册.谱书在自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溯吾依尔根觉罗氏,汉译为赵姓.先祖先宗隶于赫今,世居三姓及乌苏里江迤东,向以渔猎为生”.确知其长支三世祖玛扬阿请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旌表,六世祖乌尔恭阿和八世  相似文献   

15.
吴璇 《世界遗产》2016,(4):102-105
正在中国东北地区,有一个古老的民族,素有"两块板儿可以穿沟跳涧,三块板儿能漂江过海"的美誉,史称赫哲,伊玛堪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活书。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和我国境内的赫哲族是同宗同源的一个民族,只因19世纪中期<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之分属于中俄两国,成为跨界民族.俄罗斯学者对那乃人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调查与研究有150余年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二个阶段,本文将按此进行分述,以期有助于赫哲等东北民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二月二”又叫做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等,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相似文献   

18.
在周恩来总理辞世前六天,即1976年1月2日,弥留之际的周总理于中午醒来,用含混而微弱的声音说:“找Wu……Wu……Wu……”究竟是“Wu”什么,人们顺着“Wu”的发音推测,以为周总理是要见一位姓“吴”的,而且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的人中,确实就有姓“吴”的,如担任周总理值班室主任的吴庆彤。  相似文献   

19.
月令     
《山茶》2009,(6):168-168
赫哲族乌日贡节 1985年6月28日召开的“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后正式定名为“乌日贡”大会.每两年一届.节期两至三天。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人的社交习俗高明雄称呼用语俄罗斯人名由三部分组成:名字、父称和姓。如,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安东是人名,巴甫洛维奇是父称,而契诃夫是姓。通常成年人之间,与年长者、同事之间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需称呼其名字时,需用名字加父称形式。如要称呼俄国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