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于内蒙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部分人骨以及部分动物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先民以C_4类植物为主食,其δ~(15)N分析值与一般旱作农业区人群比较接近。所分析的动物则显示了不同程度的人工饲喂痕迹。  相似文献   

2.
2007年在豫西晓坞遗址发现了2座仰韶早期的二次合葬墓,本文对墓中出土的人骨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两墓成员都以粟(黍)为主食,兼营采集,肉食量较少,肉食以野生C3类型为主。规模较大的一号墓成员内部饮食差异小,规模较小的二号墓降低了采集量,粟(黍)和肉食比例有所提高,同时男女性别之间的饮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两墓食性上的差别应当与族群规模、性别构成上的变化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3.
<正>位于河南荥阳市贾峪镇的明代周懿王墓地,出土有周懿王及其王妃和祔葬者共计7个个体的骨骼遗存。这些研究对象都属于明代贵族阶层,其中部分个体的卒年、性别、年龄和身份信息都有文字记载。本文尝试对这些遗存开展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观察明代贵族阶层的食谱特征,并通过与当地同时期普通人群的数据对比探讨明代阶层分化对食  相似文献   

4.
正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23公里刘寨镇新砦村西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1979年3至4月、1999年、2000年分别对新砦遗址进行发掘,取得了新砦期文化确认的学术成果~((1))。2002年至2005年10月,对遗址继续发掘,已初步确定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城址的重要遗址~((2))。目前已知,新砦早段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870-1790年,新砦晚段年代约为公元前  相似文献   

5.
拜城多岗墓地是新疆西部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多的墓葬群之一,墓葬情况复杂,葬俗葬式多样,是早期铁器时代的研究资料。本文对于采集到的该墓地41具人骨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多岗居民的饮食状况;并结合墓葬类型、随葬品种类,男女性别以及考古学分期等对不同条件人们的食物差别进行考察,为该区域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饮食结构研究提供依据。分析结果显示,多岗居民δ15N平均值为12.56‰,表明食物中有较多的肉类;而δ13C分析平均值为-14.77‰,相应植物类食物中C4类植物为40%左右。参考周边遗址的出土遗存,其C4类植物应为粟或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喇家遗址房址出土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及相关遗存分析探讨其食物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喇家人以粟黍为其主食,并辅以一定比例的肉类,体现出旱作农业区的食物特征。  相似文献   

7.
8.
前言人骨稳定同位素δ13C(δ碳十三)、δ15N(δ氮十五)研究是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的主要方法[1],δ13C分析可以推测古人类的主食结构,而δ15N分析可以告诉我们其食肉状况,结合其他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人类食物状况得到揭示[2],特别是许多缺乏文字资料的史前遗址,这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湖北青龙泉遗址东周时期墓葬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青龙泉遗址东周时期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低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3类植物为主,很可能来源于稻谷,还有部分C4类植物的摄入,来源于粟米。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复原青龙泉遗址东周时期居民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探讨塔山先民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有助于全面揭示塔山遗址及其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期先民的稻作农业发展、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和史前文化面貌等考古学信息。塔山遗址动物和先民骨骼胶原蛋白C、N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野生动物属于陆生系统C3草食性食物结构。家猪的食物来源中C3植物类食物占主体,兼有一些δ15N值较高的食物,可能与人的饲喂活动有关。人主要依赖于C3类食物,这可能来自水稻等C3类食物的贡献。结合考古学资料,对比动物和先民稳定同位素结果,发现塔山先民主要依赖稻作农业经济,可能辅以少量采集经济。毗邻大海的塔山先民摄取的动物蛋白资源并不是来自海生系统,而主要来自基于陆生系统的渔猎经济,少量来自家畜饲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周原遗址西周时期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居民食物以粟、黍等C4类为主,肉食以C4类型家畜为主,反映了发达的粟作农业和家畜养殖业。等级结构和地域差异是影响遗址内居民饮食状况的主要因素。以齐镇东地点为例,中层贵族日常饮食以C4类为主导并伴有大量肉类;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饮食虽也以C4类为主导,但肉食量有所下降且个体间差异较大;低等平民或奴隶则基本无肉食,个别还摄入较多C3类食物作为补充。另外,遗址内齐家村东人群的δ15N值较齐镇东人群普遍偏高,这可能与该地临近河流湖泊,居民生前摄入较多淡水鱼类和蚌类有关,显示出大型都邑性遗址内部人群构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北刘遗址(8000~5500BP)出土的人骨C和N稳定同位素的测试分析,揭示了当地先民的以粟类食物为主的食物结构;对该遗址早晚两期先民稳定同位素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粟作农业在北刘晚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通过对比北刘遗址不同时期以及姜寨(6900~6000BP)、史家(6300~6000BP)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探索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活方式和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从老关台文化期到仰韶文化期,粟类食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比例上升,粟作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仰韶文化期内,粟作农业存在先繁荣后衰退的现象。这种变化可能与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古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陕西关中监狱秦墓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来阐释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饮食结构,探索其生活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等历史信息。所取的人骨样品均可用于食谱分析;所有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7.58‰~10.11‰的范围内,δ~(15)N值均分布在9.43‰~11.36‰之间。结合其他考古资料及文献,显示关中监狱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中主食为黍、粟等C4类植物,并包含一定量的肉食。男性和女性之间食性没有明显差异。与同一地区时代略有差异的宝鸡建河墓地、凤翔孙家南头秦墓相比较,C4植物比例与δ~(15)N发生变化可能与当时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正前言人类自诞生以来即与动物保持着密切联系。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肉食来源,还为人类提供了诸如奶、毛、畜力等可反复利用的资源。通常,这些可被反复利用的资源,被统称为动物的次级产品或副产品(secondary products)~([1])。英国学者谢拉特(Andrew Sherratt)很早就对动物次级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次级产品革命(secondarv products revolution)的概念。他指出:中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约BC4000~BC3000)人们对动物资源的利用由单纯的肉类资源扩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粟黍农业发展初期,家畜饲喂与粟黍利用的关系,本文对距今8000年前后河北省武安磁山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重建当地野生生态系统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发现家犬和部分猪的食物结构中包含了一定量的粟黍,说明它们明显受到粟黍农业活动的影响。其次,结合大地湾、兴隆沟等遗址猪的稳定同位素数据,可以发现距今8000年前后磁山遗址粟黍农业对部分猪的饲喂影响强烈,它们的食物结构已经被直接或间接添加了一定量的粟黍类食物。  相似文献   

16.
<正>为配合陇海铁路宝兰复线陕西宝鸡段工程,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两次发掘了宝鸡建河墓地,取得了重要收获。其中秦墓的发掘,是目前为止在陕西境内最西端、甘肃境内最东端的渭河北岸有关秦人踪迹的重要发现,为今后寻找秦人自西向东逐渐迁徙的足迹,乃至对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翔实的第一手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500BP)高山古城遗址出土人骨和牙齿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层面上先民的生活史,以及断奶行为、生活方式等重要信息。人骨同位素数据(δ13C:-19.6‰~-18.0‰)表明,该人群主要以C3类食物为食,这应当与当时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相关。然而,该群体的个体牙本质序列的同位素数据(δ13C:-19.6‰~-15.0‰)较骨骼更高,显然这是因为C4类食物(粟黍作物)在其先民断奶过程和童年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个体牙本质序列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变化趋势,显示总体上先民的断奶行为在2.5~4岁之间完成。这一研究成果,为探讨稻粟混作区的粟作农业在先民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向南方传播和扩散的进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霞浦屏风山贝丘遗址出土了1件未知属性猪骨样本,拟通过骨样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此猪个体生前的食物结构特征,通过与已发表有关数据进行对比来推断该猪的属性。为此,对该骨样进行了骨胶原提取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测定。测得该猪骨样本骨胶原的δ~(13)C值为-12.2‰,δ~(15)N值为4.9‰。碳同位素比值显示该猪的食物结构中既包含C_3类植物,也包含C_4类植物,但更偏向于C_4类植物。而氮同位素比值则表明此猪个体营养级较低,摄入肉食较少,但仍高于对照组野猪及部分陆地野生哺乳动物的营养级。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猪的食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人类的供应,应该是驯养的家猪。同时,该猪食物结构中的碳四植物来源提示该遗址可能存在粟作农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内蒙古赤峰市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祭祀坑"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先民食物结构以C4类植物为主,很有可能来源于粟、黍和稷,肉类食物在食物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暗示出饲养业和畜牧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已经占据重要的位置。本文的研究为复原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特别是赤峰地区青铜时代人群的经济生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锶同位素分析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考古学界用于探索人类迁移活动和生存方式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瓦店遗址为例,探讨了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追溯古代人类来源的可能性。采用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瓦店遗址出土的5个人类牙釉质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瓦店遗址出土的5个人类个体可能都是外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