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獐牙勾形器和象牙雕筒是大汶口文化中较为特殊的两种器物,它不仅在其它文化中尚未发现,而且在本文化中也有地域上的限制。对这种器物的用途,有着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探讨。 一、獐牙勾形器 獐牙勾形器主要见于大汶口文化的大墩子类型。目前发现的:在邳县刘林遗址的墓葬中发现29件,居住遗址中有一件;大墩子遗址的墓葬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至2018年度考古发掘中出土了74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人骨材料。本文对这批人骨材料的性别、年龄和相关现象进行鉴定、判断,认为金寨遗址居民死亡年龄段集中在壮年期。人骨材料中发现大汶口文化居民常见的人工拔牙和枕部变形现象,从人类骨骼考古视角为探讨大汶口文化向皖北地区的扩张提供了重要证据。与大汶口文化核心地区的遗址相比,金寨遗址古代居民拔牙率与枕部变形率偏低,这种式微或许说明大汶口文化在向皖北扩张过程中似乎受到不同文化或理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六里井遗址位于兖州市泗庄乡六里井村西侧,1991年秋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大汶口文化的灰坑、墓葬和水沟等多种遗迹,出土了陶、石、骨、角等各类文化遗物.本文就其文化面貌、时代特征、分期与年代以及同周围邻近地区其他大汶口文化遗存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区汶泗流域与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镞形器有明显的区别,本文通过对二者的分析,以重新引出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胶莱平原大汶口文化渊源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常随葬以骨、角、蚌为材质的匕形器,且多放置于墓主人身边。从摆放位置看,匕形器与部分陶器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常见"匕鼎组合""匕杯组合",其中匕形器分别具有"饭匕"和"醴匕"的功能,部分匕形器兼有生产工具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梦林 《神州》2012,(35):187
竹笛的历史久远,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骨哨和骨笛。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的骨哨。所以笛子是所有管乐的鼻祖。而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与中国  相似文献   

7.
河姆渡文化的遗址中历年来出土了数十件蝶形器,质地有木、石、骨(包括象牙等)之分,既有素面,也有刻划纹饰图案的。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T226(3B):79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是所有此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  相似文献   

8.
1997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东省潍坊市前埠下遗址进行过一次考古发掘工作 ,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房基、灰坑、墓葬等各类文化遗迹 ;出土大量陶、石、骨、角等文化遗物。本文主要利用这次发掘所获资料对该遗址大汶口文化的面貌特征 ,年代与分期、经济形态、埋葬习俗等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就当地周围的大汶口文化遗存、邻近地区的胶东半岛以及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南兴埠遗址有完整组合的单位出土的陶器与同时期大汶口文化西夏侯类型的一系列典型单位出土的陶器进行了比较,认为南兴埠遗址的典型陶器与西夏侯类型有很大差别,应该将其从西夏侯类型中区分出来。南兴埠遗址典型陶器与大汶口文化没有渊源关系,但与尉迟寺遗址出土陶器十分接近,两者很有可能属于同一文化类型。因此将尉迟寺遗址纳入大汶口文化之中的观点也应该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0.
枕骨变形和人工拔牙等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独特的文化现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河南郑州西山、淅川沟湾,湖北房县七里河、枣阳雕龙碑等遗址的古代居民也发现有枕骨变形、人工拔牙等现象;而且从遗传特征最为明显的颅面部来看,这四处遗址的古代居民最接近于大汶口文化居民。此外,遗址内还出土了一些带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器物,且墓葬中亦存在随葬猪下颌骨的现象,故而推断这四处遗址应该有从海岱地区迁徙而来的大汶口文化居民。由于未发现大规模的创伤现象,此次大汶口文化居民西迁应为和平的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1.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其中的骨耜体现了这一时期文明的独特性。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原材料选择、使用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土的骨耜种类丰富,对其原材料及制作技术的探讨展示了当时的技术进步。对骨耜的形态和功能推断也展现了它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发现,骨耜在大汶口文化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结合农业经济背景,对骨耜的生产和交易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大汶口文化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为研究我国音乐、乐器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许多学者包括发掘者本人对这批骨笛的结构性能、音乐发展水平、骨笛拥有者之身份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骨笛的主要功能当是施行巫术的法器,次要功能才是乐器”。“贾湖骨笛和龟铃是中国音乐文明之源”。单从贾湖出土骨笛本身分  相似文献   

13.
试论周口地区大汶口文化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口地区大汶口文化的渊源,应是以太昊之墟淮阳为中心分布的贾湖类型文化.贾湖类型文化即太昊文化.周口大汶口文化即是太昊后裔文化.而山东大汶口文化则属于少昊文化.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4.
建新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西北约18公里的山亭区西集镇建新村北侧①。遗址平面椭圆形,面积3万余平方米。该遗址是修建济(宁)至枣(庄)公路时发现的,其后省、市文物部门进行多次调查,为配合公路建设,组成考古队于1992~1993年对遗址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开5×5米探方106个,发掘面积2700余平方米,发现大量大汶文化时期的房基、灰坑、墓葬和陶窑、水井等,出土各类文物1200余件,其中以陶器居多,还有石、骨、角器等。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对于研究鲁南枣滕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利用所获的考古资料,就大汉口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绚  张溯 《东南文化》2018,(1):81-87
大汶口文化流行以獐牙随葬和拔牙的习俗。以獐牙随葬的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到中、晚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以獐牙随葬外,还随葬一种由獐牙制作而成的钩形器。拔牙习俗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晚期在鲁中南地区的大汶口遗址中仍然流行。拔牙的形式极为统一,均为拔除上颌两颗侧门牙。拔牙和以獐牙随葬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汶泗流域的遗址中,分布地域相同,其他地区发现很少。这两种习俗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较为兴盛,到龙山时期几乎消失不见。可能源自大汶口先民对獐的图腾崇拜,拔掉上侧门齿以模仿獐的样子,生前随身携带獐牙制作的勾形器,死后随葬獐牙,均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对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古陶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和微量-痕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考古学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贾湖遗址出土古陶的矿料来源,发现贾湖制陶业基本处于家庭制陶阶段。本文还将贾湖遗址与大河村遗址和西山遗址的出土古陶产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遗址的陶器在聚类分析谱系图上被明显地分为相应的三类,它暗示上述三处遗址间无明显文化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山头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山头村西北,是中运河沿线一处重要的史前聚落遗址。2008年2—5月,由江苏徐州博物馆和邳州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对山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房址2座、灰坑51个,出土了大量的陶、石、骨、角器等遗物,主要为大汶口文化和汉代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8.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陶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城北22公里、北舞渡镇西南2公里的贾湖村东。该遗址面积广阔,内涵丰富,是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遗址出土的陶片品种丰富,有泥质陶、夹碳陶、夹砂陶、夹蚌陶和夹云母滑石陶等,几乎能见到我国古代陶器的所有种类。因此,对贾湖遗址出土的陶片进行深入的探讨,是十分有益的。此项研究是从各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20世纪末在淮河流域发现和发掘了蚌埠双墩遗址、定远县侯家寨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以及龙虬庄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刻划符号,一些学者把它作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这些刻划在碗、盘、豆等器物上的刻划符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有关远古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信仰等多姿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20.
诸城今市境远古属东夷人腹地,东夷人部落首领虞舜相传出生于此。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存近50处,科学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2处,龙山文化遗址1处,其中前寨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对于研究海岱地区东夷文化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前寨遗址出土的玉器具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特征,还有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器型组合。前寨遗址在诸城市南部,是胶东半岛南北交通要道,南北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前寨遗址的玉器就为交流融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