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骥 《丝绸之路》2010,(8):75-76
甘肃油画在吕斯百、常书鸿之前几近空白。吕斯百、常书鸿是最早运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黄土高原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中国画家,其油画创作对后来甘肃的油画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正>1939年4月,傅抱石跟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辗转来到重庆金刚坡,不久接受中央大学师范学院的邀请,重新执掌中国美术史教席,过起了平凡而宁静的生活。教学之余,蛰居于巴山渝水间的傅抱石默默无闻地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实践。1942年10月,他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办了较大规模的个人画展,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面对草木葱茏的蜀地风光,傅抱石将山水画改革的方向从传统的"线"转至"面"的形式突破,所谓"散锋笔法"便在"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心手相印中应运而生了。3年间,他继承宋画的宏伟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  相似文献   

3.
创业卅载 屡屡首创南通籍红木雕刻家吴学忠,是江苏省唯一的红木雕刻大师。他与其他工艺门类的大师们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他大师绝大多数是工匠出身,通过拜师学艺、自身修炼之路成为杰出人才。而吴学忠是地地道道的科班出身,他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院美术系,师从大名鼎鼎的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杨建侯,具有踏实的绘画功底和审美情趣。大学毕业后,大病数年,打破了他做美术教师进而走专家画家的人生之路,而不自觉地投身于以刀代笔的红木艺海生涯,一晃就是30多个春秋。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1,(6):87-90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扇匠的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试升入省立第一师范。其时他在治印之余开始读一些古代画史画论,尤其是看到石涛的"我用我法"顿开茅塞,他更欣赏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拜美术史家金原省吾为师。1935年5月"傅抱石中国画展览"在东京举行。院长正木直彦、画家横山大观等参观了展览。1936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国,7月,他在南昌举办了个人画展,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暑假之后,应徐悲鸿之聘,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  相似文献   

5.
吴逸波简介吴逸波,女,国画家,1924年9月出生。1943年入四川壁山正则艺专(即令丹阳市正则画院),在著名国画家吕凤子的指导下攻习美术。1945-1949年就读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徐悲鸿、张书旗、黄君璧、张大千、陈之佛、吴作人、谢稚柳、傅抱石、吕斯百等国画大师的教导下,基础课、专业绘画课成绩突出,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具备了纯熟的绘画技法和较强的创作能力,得到大师们的赞许。吴逸波国画作品  相似文献   

6.
桑任新 《东南文化》2003,(12):19-21
《潇潇暮雨》图作于1945年6月。初到重庆时,傅抱石还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热血青年,至作此画时已经42岁了。1939年复,日寇入侵的炮火烧到了江西,傅抱石携家人千里迢迢赶,庄重庆、在郭沫若主持的三厅工作。后三厅改组,傅抱石又到迁往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任教,并潜心于艺术史的研究,完成了大量的著述。迁居重庆八年,是傅抱石画风大变的时代,也是他的绘画成熟即风格形成的时代。了解傅抱石这一时期的绘画,便基本了解了傅抱石的整个绘画。他的这一段绘画之所以成功,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吴逸波是一位成名已久的国画家,她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19岁进入四川壁山正则艺专(今丹阳市正则画院),师从绘画大师吕凤子学习,21岁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书旂、黄君璧、陈之佛、张大千、吴作人、吕斯百、傅抱石等画坛巨匠学习绘画,特别受到著名国画家张书旂、黄君璧、陈之佛的熏陶、启迪和悉心指教,在艺术上与大师形成了直接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傅抱石(1904~1965年),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余人,我国20世纪杰出的画家、篆刻家、美术理论家和教育家。1927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艺术科毕业后留校任附属小学教员。1932年赴日学习东方美术史、工艺美术、雕塑,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1936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解放后历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画院院长等职。擅长山水、人物,亦长于书法、篆刻,并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论的研究,著述丰富。著有《中国绘画变迁史》、《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中国绘画理论》、《人物山水技法》、《傅抱石画  相似文献   

9.
陡剑岷 《丝绸之路》2014,(16):56-62
我的老师吕斯百先生,早年留学法国,是当时留学欧洲的常书鸿先生的挚友。吕斯百先生是把欧洲的油画艺术和教学方法传播到中国的著名油画家之一。他秉承徐悲鸿先生的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吕斯百先生先是在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授,后继徐悲鸿先生任中央大学美术系系主任,门生遍天下,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7,(9)
<正>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傅抱石馆专题陈列展不断,2017年春季又推出了傅抱石的重要专题陈列展:"不辨泉声抑雨声——傅抱石笔下的泉瀑雨声",这是从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泉瀑雨景绘画藏品中遴选精品集中推出的一次重要专题展览。傅抱石是我国上世纪老一代艺术家中具有卓越艺术才华和深厚精湛文化素养的中国画家,作为我国20世纪杰出的中国画家,在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积极引进西方文化要素、绘画元素进行绘画创作,将现代中国画推进到了新的  相似文献   

11.
<正>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为中国画艺术留下了一批不朽之作。本文围绕傅抱石创作的人物画,探析其作品师古而不泥古、革故鼎新的特征与内涵,反映出画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陈珵 《收藏家》2020,(1):15-20
从19世纪上海开埠,到20世纪中期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摩登都市”,期间百余年,形成了纷繁多姿的海上画坛。女性画家出现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国美术史中画出绚丽的一笔,成为海派书画中一朵盛大的奇葩。女性画家中以吴青霞最具传奇特色,她的一生实际上是海上画坛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作为作家、诗人、学者而兼书法家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精辟独到的鉴赏力。他与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等中国20世纪各领风骚的国画家们,携手造就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在这些国画大师中,傅抱石当属与郭沫若结识较早,友情甚笃,合作最为默契的画家之一。初识东瀛得奖勖郭沫若与傅抱石的友情始于30年代的日本。自幼喜爱篆刻书画的傅抱石,曾在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读完了艺术课程。1932年江西省政府决定选派专人去日本考察,以改进景德镇瓷器制造业。正在江西省立一中艺术科执教的傅抱石,在此关键时刻得…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的角度看傅抱石的贡献,不仅仅是他自己在中国画创作上的成就,也不仅仅是在他的带领下,出现了江苏国画家的创作群体,使山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由他开辟的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创作,又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表现题材和表现方法,为传统的国画摆脱了50年代的生存危机。这正是他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贡献。傅抱石(1904-1965年)1949年,在南京靠近玄武湖傅厚岗的家中,目睹了新中国的变化。当10日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  相似文献   

15.
著名的画家、金石家、篆刻家傅抱石曾经为毛泽东刻过一方石印。这方大印印面达5厘米见方,印台高4.5厘米,印钮2.5厘米,上面雕刻了一只盘卧回视的怪兽。寓意"神兽吉祥,天人合一",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祝福与景仰之情。这方巨印,是傅抱石于1959年在北京刻治的。那年,傅抱石和广州的关山月一起,被国务院召到北京,受命为新建成的人民大会堂绘制巨画《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将由毛泽东题款。按照中国画的传统习惯,在画上题字,需要盖题字者的印章,于是傅抱石想到应该为  相似文献   

16.
万新华 《收藏家》2008,(12):31-34
1959年1月,傅抱石在一篇创作随感中写道:自觉改造思想,争取政治挂帅,不但提高了思想水平,更提高了业务水平。真是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在党的教育下,画家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心情舒畅了,政治热情高涨,干劲冲天。  相似文献   

17.
赵启斌 《收藏家》2013,(6):19-25
傅抱石的绘画创作往往洋溢着巨大的激情,通过水与墨的浑融、喷涌倾泻出来,得水墨之性灵。傅抱石无论用水、用墨,几乎都达到了中国画的极致,中国绘画史上鲜见象他一样如此用水运墨的画家,在水墨世界里展现出了全部的才华和深邃的内心世界。傅抱石的绘画得水墨之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技法方面,一个是绘画题材方面。在绘画技法方面,他不惜大规模地用水、用墨,不断加重水法、  相似文献   

18.
"新金陵画派"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1960年9月在江苏省国画院首任院长傅抱石先生的带领下,以画院画家为主体的"江苏国画工作团"在建院当年就开创了二万三千里写生的壮举。此次写生在确立"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观念的同时,随团画家们激情饱满,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一大批既有鲜明时代精神又有纯净  相似文献   

19.
重读傅抱石     
傅抱石不仅是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他的作品饱含着人生的真理和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1959年春天,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敬爱的周总理指示:要在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北门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悬挂巨幅国画。画面以表现祖国锦绣河山的雄伟气魄为内容,已敦请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老画家承担了绘制这幅巨画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