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王芬:感谢栾老师在忙碌中接受采访,我们还是按照常规的访谈模式,谈谈您是怎么开始学习考古的呢?栾丰实: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具有很大的共性,"文革"的特殊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记。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里,个人努力在你的成长道路上是很难起到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著名清史学家王思治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我愿借此机会,表达对思治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先生是我一生中最敬仰的史学家之一。虽然他比我年长10岁,但由于我们同出徐中舒、蒙文通、缪钺教授师门,30多年来,我一直亲切地叫他大师兄。其实,不仅我这样叫他,和他年龄相近的刘永成、周远廉先生等,都叫他大师兄。这个称呼,并不完全是因为他年长,更多的是他为人正派、和蔼可亲的高尚品德、学术风范,突出的学术成就,他在我们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3.
宿白先生,1922年8月3日出生于辽宁沈阳。194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1948年北京大学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并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兼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首任系主任。2000年出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  相似文献   

4.
王劲  王然 《南方文物》2013,(4):9-16
王然:王劲先生。您好。您是我们这代人尊重的考古界前辈.我们在此向您表示最真切的问候!作为您亲手教过的学生。现在忝为考古界的同行,多年以前,我就曾想为您的考古经历写一篇传记,囿于诸多原因未能如愿,但心愿未了。感谢您这次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特别希望通过这次采访,向世人展示您传奇的考古生涯以及您对中国考古学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一些真知灼见,为中国考古学界留下更多的弥足珍贵的学术史画面。并能给我们以及后继者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安阳殷墟的发现将我国的信史提前到三千多年以前,这不仅提高了我国古代献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为夏商周考古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已知点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学以此为基点,在探索中国古老明的漫漫征途上艰难跋涉,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考古事业,北京大学考古博学院教授邹衡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有幸采访了这位杰出的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6.
陈建立(以下简称陈):自1995年跟随您做冶金史研究以来,深切感受到您除在冶金史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之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才能,请介绍您的家学传统与求学历程吧,另外又是怎样开始冶金史研究的呢?  相似文献   

7.
吕遵谔先生,1949年入学北大,1953年留任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和古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50多年来,吕遵谔先生一直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人才培养、发  相似文献   

8.
<正>一、入门李新伟:您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能说说您报考北大考古系的过程吗?您当初为什么选择考古专业呢?赵辉:当年高考后填写志愿,我就报了一个学校两个专业,学校是北大,第一专业是考古专业,第二个是什么我忘了,这有点好笑,可见我是一门心思念考古的。并不是有多大自信,我高考的那年,赶上北京的政策是先公布考试分数,再填报志  相似文献   

9.
正吴志刚:感谢老所长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还能接受这次访谈。作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名新兵,和诸多年轻的考古人一样,实际工作后就陷入不同时代遗址的调查、勘探、发掘中,忙忙碌碌,什么都干,一直困惑为何自己总专不下去?  相似文献   

10.
冯恩学(以下简称冯):林先生您好!我们受《南方文物》编辑部的委托,想请您谈谈您的治学经验和体会。我们博士毕业也都十多年了,能有机会再次系统聆听一下先生的教诲,实属难得。老师您是上海人,在北京大学读本科,为什么本科毕业后选择到东北的吉林大学来读研究生?  相似文献   

11.
李仰松,1932年生,陕西临潼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留校任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田野考古、原始社会史与民族志、马恩著作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特别是民族考古学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1998年出版《民族考古学论文集》,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考古学家和民族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先生在繁忙的教学当中,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深入云南佤族山区开展民族考古学调查,以后又率领研究生到达云南怒江独龙族、海南岛五指山黎族和苗族地区再度开展民族考古调查,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李先生结合民族学材料,对我国远古时代的陶器制作、谷物酿酒、生产工具以及岩画、彩陶等原始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此外,他还采用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对我国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类型划分、军事民主制、中国文明起源以及民族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等重大课题,都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前不久,《南方文物》编辑部特约记者梦古,在北大畅春园李先生窗明几净的家中就李先生的治学经验、以及李先生对今后民族考古学的发展方向等若干话题进行了采访。采访当中,李先生那谦和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导方式以及对民族考古学的真知灼见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2.
陈建立:陈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夏鼐先生介绍了碳十四测年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碳十四实验室之后,这种测年方法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197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国内建立了第一套液体闪烁法碳十四测年系统,并参加碳十四测年糖碳标准物质的制备工作,您是怎样开展这项工作的?陈铁梅: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派我去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原子核物理,回国之后分配到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系当老师,但在文革中经历了一些波折,自江西干校回  相似文献   

13.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1943年生于天津,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8—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考古学报》、《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和《中国考古学年鉴》主编。1998年被聘为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相似文献   

14.
今年欣逢罗继祖先生八十大寿,我们特发表东禺同学此文,以为祝贺。  相似文献   

15.
16.
李:邵老师,您是从事田野考古和研究、教书育人逾五十年的女学者,取得了很多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很多后辈非常想了解您从事考古学研究和古史重建的心路历程,以从中获得启示。我受《南方文物》编辑部的委托,向您做一次访谈。可否先向读者简要地介绍你的学术生涯。邵:1954年我从济南二中毕业,很幸运,以第  相似文献   

17.
<正>曹峻:非常感谢王所长在百忙之中接受《南方文物》的专访。首先请王所长谈谈您是如何走上考古道路的?王巍:好的。我是一名50后,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革。记得当时我报考的是长春最好的中学,但就在等着发榜的时候文革开始了。1968年秋,我被就地分配上了中学,那一年正好中苏关系紧张,发生了"珍宝岛事件"。我们在学校学的俄语除了"毛  相似文献   

18.
1997年3月22日,我刊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俞伟超先生进行了专访。俞先生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中国考古学与本世纪中国风雨同舟的艰辛历程,高度赞扬了中国考古学第一代学人为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极富哲理地阐述了中国考古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研究内容、目标、理论与方法的种种可喜的变化。通篇洋溢着激情与睿智,体现出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一代学者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思想深刻,具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品格和理性精神。茅先生在传统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区域城市近代化研究等新领域;敏锐地把当代台湾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从而开创了当代大陆的台湾研究学。在60余载的治史过程中,他始终在思考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思想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提出"思想合力构铸历史"等重要观点,并认为思想由人生论与方法论两部分构成,从而积极倡导创造历史与研究历史均需要弘扬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个早春下午,我和吴怀祺同志访问了北师大的刘家和教授,就历史方面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郭:当前我国史学正处于阵发性的困窘状态,个别学校的历史系被撤消或为了生存而改头换面,大多数院校的历史系生源有难,第一志愿报考历史学的考生为数很少,系领导被创收搞得焦头烂额,挖空心思寻找生财的门路,以稳定教师队伍,改善教师生活。历来被统治者和社会重视的历史学现在受到了冷落,面临着人们常说的危机。不知先生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刘:这些问题我也感觉到了,并做了一些思考。我想藉着你们的来访,谈谈应该对历史保持敬意的问题,不知是否合适。还是先从我个人对这一点的初次认识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