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文物》2017,(3)
<正>近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征集了一件铜簋,因铭文中有作器者“邢公”,故称之为“邢公簋”。此簋矮扁,有盖。器盖顶部有圈形捉手,近口部较直,并以子母口与器身相合。器身直口,圆鼓腹,最大径位于腹中部。腹两侧有环耳,环耳以单体兽作母题,兽的角冠贴附于耳  相似文献   

2.
李晶 《收藏家》2007,(8):75-78
簋是古代用以盛放食物的器皿。根据文献和器物自铭可知,其用途类似现在的大碗,古人用它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在宴飨时席地而坐,簋放在席上,用手到簋里取食物。簋的形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或四耳。因鼎专用以烹饪或盛肉食,而簋则专以盛放黍、稷食粮,所以簋、鼎多搭配使用,相得益彰。从考古发掘资料看,簋除了作盛食器外,也作温食器。商周时期,簋  相似文献   

3.
周至县文化馆和楼观台文管所,近年先后征集到几件西周青铜器,现介绍如下。作宝簋通高18、腹围63厘米。兽形双耳有珥,带盖(图一)。簋的口沿和盖上均饰鸟纹,簋的腹内和盖内均有铭文"作宝簋"三字(图二)。亚父丁簋通高14、腹围60厘米。口沿外侈无盖,兽形双耳(图三)。簋的口沿饰鸟纹,腹内有铭文"亚父丁"三字(图四)。  相似文献   

4.
小议方簋     
方簋是青铜簋中形制罕有的一类,出土数量极少,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而常见的簋的形制虽然多样,有无耳、双耳、三耳、四耳簋;有环耳、附耳、贯耳簋;有圈足、方座、三足或四足簋等,但都具有一个共性,即圆形的敞口、鼓腹、圈足。因此,彭裕商在《西周铜簋年代研究》一文中将其作为划分簋型式  相似文献   

5.
任伟 《华夏考古》2002,(3):57-59
198 2年 1 1月 ,河南平顶山市郊区阳岭上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① ,其中 4件铜器上铸有铭文 ,铭文中均有“应史”二字 ,现介绍如下 :《应史鼎》铭曰 :“应史作旅鼎”。此器口微敛 ,卷沿 ,沿上有双立耳 ,斜垂腹 ,三柱足 ,口沿下饰以细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夔龙纹。铭文以竖行铸在器壁内。 (图一 ,1 )《应史簋》铭曰 :“应史作旅簋”。此簋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 ,子母口 ,斜颈 ,鼓腹 ,圈足 ,盖和颈部饰条带状变形夔纹 ,圈足上有一周弦纹、两周细云雷纹。器内、盖内所铸铭文相同。 (图一 ,2 )《应史爵》铭曰 :“应史作父乙宝”。此器侈口 ,长流 ,…  相似文献   

6.
李倩 《文博》2012,(3):43-49
立鸟形耳簋是一种以立体鸟形作簋耳装饰的簋形,鸟形耳造型灵活别致,加上这种簋的器体往往也铸造精良,刻画繁缛华丽的纹饰,使得簋整体极具美感。立鸟形耳簋是借鉴了商末周初的兽首鸟身形觥鋬的造型特点,在西周簋类器地位上升的背景下产生的。经过成康时期兽首鸟身形簋耳的进一步发展,至昭穆时期发展成熟。这种特殊的簋形,昭穆时期有12组(14件),夷历时期所见3件,说明昭穆时期是其繁盛期,在晚期有所复兴,但鸟耳形态上的生动性已减弱,体现了衰落的趋势。由于其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及明确的时代特点,对西周铜器断代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即以立鸟形耳簋为主题,尝试研究,以理清其发展线索,突显其时代特点,以为断代工作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耳部造型极具动感,整体美学价值非凡,值得诸位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比较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四耳簋进行了类型划分,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得出四耳簋是西周初年出现的,主要流行在西周穆王以前,分布地域相当广泛且为周人、商人后裔及其他方国的高级贵族共同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青铜簋的结论,同时指出四耳簋是周人重食文化的产物,填写了四耳簋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文物》2020,(7)
正美国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收藏有几件西周时期的有铭铜簋,目前所见的国内外青铜器著录书籍和研究论著多未正式著录和介绍。最近,我们有机会目验原器,故撰文介绍如下。父辛簋Claire Behar旧藏,1989年捐赠入藏(馆藏号:M.89.136.13)。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外侈。两侧有一对兽首耳,耳下有长方形垂  相似文献   

9.
河北新乐、无极发现晚商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85年,我们在新乐县中同村征集到两件青铜器,一鼎一簋。鼎敛口,立耳,深腹,圜底,柱足。颈部饰一周圆涡纹,间以四瓣花纹。沿下腹内铸有阴铭,自上而下为"月(?)且丁"四字。腹部有两块补疤,下腹及足部有烟炱,当为实用器。口径13.4、腹深9.8、通高17.7厘米。完整(图一、二、三、四)。簋敞口,扁腹,圜底,圈足。颈部饰一周(?)纹,间以两只兽首。腹部和圈足上饰饕餮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7,(8)
去年故宫博物院征集组在北京"振寰阁"收购到几十年来一直不知下落的一件西周重要青铜器——大丰簋,现在已在太和殿用"朕簋"的名称陈列出来了。这件器物四耳,方座,器身及座上均饰有两两相对的张口和卷身的龙纹,高24、口径20.5公分,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78,(5)
1952年前后,新乡市博物馆先后从安阳、辉县收集到七件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皆为"妇(?)(聑奜)",经故宫博物院唐兰先生鉴定为一组铜器。七件器为:鼎一、卣一、尊一、簋一、角一、爵二。现分别介绍于后。鼎:通耳高23、耳高3.7、口径18.4厘米,重2320克。深腹,圜底,直耳,柱足。两耳和足不在一条垂直线上。铭文位于口沿内壁下。颈部饰兽面纹,以雷纹为地,器底有方格状铸痕(图八、九)。  相似文献   

12.
正宽耳铜簋,这里指器身两侧置对称的双耳,双耳的上端横向宽大、纵向深厚,形成一个方鼓的空心兽首的铜簋。此类铜簋由于数量较少且分布较散,以往虽有学者简单提及~([1]),但尚未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拟从宽耳铜簋的发现与分布、型式与年代、起源与传播及铸铆铸接工艺等方面做一简要梳理。一发现与分布根据现有资料可知,宽耳铜簋共计32件,其中考古发掘品14件(图一),国内外藏品18  相似文献   

13.
江苏吴县唯亭公社砖瓦厂,1975年夏在夷陵山西南部取土时,出土一批陶器,计有几何印纹陶瓮(图二)、陶罐、青釉陶罐、陶簋等五件,器物特征同草鞋山出土的春秋时代吴越文化相同。但这次出土的釉陶器在器形和纹饰上比较独特,过去未曾发现。釉陶罐为直筒形,有子母口(未见器盖),有一对假竖耳(图三)。其中一件腹上部有锥刺状纹饰(图四)。釉陶簋内有四小盂,带  相似文献   

14.
王作姜氏簋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王作姜氏铜簋,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公斤。簋器体弇口,有盖。盖沿方折,带圈形捉手。器身两兽首形耳,兽首伏贴,下有方形垂珥。圈足下附三兽首小足,足尖呈爪形。盖缘和器口下均饰带目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斜角窃曲纹(彩版柒:2;图一)。器底和盖内有相同的铭文2行6字“王乍(作)姜氏(阝尊)(尊)(?)。”(图二) 这件工作姜氏簋,为西周王室之器。它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均与1974年初陕西周至  相似文献   

15.
1984年8月,江苏省高淳县顾陇乡下刘家村农民在“竹山墩”开挖水渠时,发现1件铜簋形器,次年交县文管会收藏。县文物工作者随即对器物出土地进行了调查。竹山墩靠近下刘家村东北角,土墩约直径50、高5~6米,应属一大型土墩墓地。簋形器于竹山墩的东北坡,距山坡地表约0.5米位发现。据了解,出土现场除少量陶片随泥土运走外,仅此1件铜器。铜簋形器为合模浇铸,椭圆形口,口沿内一圈窄唇,两侧附对称双耳,深腹圈底,底部设微凸椭圆形圈足。高15.9、口径14.2~18、腹深15.4厘米。重2.1公斤。耳上饰兽首,腹上部居中处饰牛首纹,牛首双角向内曲。其左右用双线条构成窃曲纹。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器表布满绿色锈斑,内壁锈蚀(图一、二)。  相似文献   

16.
周原出土的原始青瓷器扶风县北吕、杨家堡和周原其它区域内,曾屡屡发现西周原始瓷器,器形有豆、簋、尊、罐等,有些已作过介绍。现将召陈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器介绍如下:一、四耳青瓷尊(80FCTG 1∶13)高17.5、口径22.5、腹深14.5厘米。圆唇,侈口,束颈,折肩,圈足,桥形耳。胎质青  相似文献   

17.
也谈王子婴次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秋,河南新郑县城内南街李家楼(旧称李锐宅)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各种器物七百余件,其中青铜器一百多件,有镈、钟、鼎、鬲、甗、簋、簠,罍、洗、壶、盘、匜、盆、舟、炉、戈、矛等。《王子婴次炉》是这批青铜彝器中最著名的一件,器形类似长方盘而圆其角,侈口平底,下有残座痕,腹间有四环耳,两侧环上有提练,腹部  相似文献   

18.
故宫博物院青铜器馆展出的西周时代的荣簋,是一件研究价值较高的重要器物。本文拟对此器铭文略加考释,并论述一些有关问题。荣簋(封面),圆浅腹,平唇,高圈足。四兽耳,将腹四等分。每耳均有长下垂  相似文献   

19.
王伟 《文物》1997,(10)
鼎 1件。敛口,口沿立双耳,鼓腹,腹壁外至近足部下垂,三柱形足。腹部饰兽面纹,间以圆涡纹,云雷纹衬底。通高26、口径20、腹深15厘米(图一)。簋 2件。1件侈口,厚圆唇,鼓腹微下垂,双兽首形耳,耳下有珥,圈足直缘外撇。腹部饰夔龙组成的饕饕纹,云雷纹衬底。圈足饰夔龙纹。通高14.6、口径18.5、底径14.3厘  相似文献   

20.
徐倩倩 《南方文物》2022,(1):173-186
龙凤耳陶簋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仿铜陶礼器,沿用到战国时期。簋身为盆、盂或豆形,腹有对称的龙耳、凤耳,耳多形体较大、造型夸张,器身及耳有彩绘。山东地区出土较多,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出土。本文在对此类陶器进行型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空间分布、器物组合等,发现此类仿铜陶礼器在滕国、鲁国、齐国都各有不同,透过不同区域的代表器型,可以窥及背后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