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巧燕 《文史春秋》2011,(12):50-53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殿试时的诗题是“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所作首句是“花落春仍在”,咏落花却无伤感衰败之气,得到主考官曾国藩(1811-1872)的赏识,置为第一。咸丰二年(1852年)俞樾官翰林院编修,咸丰五年(1855年)简放河南学政。  相似文献   

2.
罗雄飞先生认为俞樾所著《字义载疑》一书是《古书疑义举例》的前身,今不传于世。本文从手稿本与函札等文献入手,揭示《字义载疑》写定初期未经刊刻,而被俞樾藏于“箧中”。俞樾于同治十年(1871)编写《第一楼丛书》时,对“箧中丛残旧稿”进行了大量的“编辑荟萃”,此书得以更名重纂。进而搜罗分析《字义载疑》的散见书例,证明其与《古书疑义举例》之间并无版本关系,而与同时期《儿笘录》之成书或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劳志鹏 《古今谈》2006,(2):13-14
丁丙(1832-1899),字嘉鱼,号松生,唤号松存。杭州钱塘人,道光十二年出生于杭州麒麟街16号,二十二年(1842)迁居皮市巷,三十年(1850)后定居于保信巷(头发巷)5号,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患脾泄痼疾衰竭逝世。临终遗诗有“分应独善心兼善,家守清贫书不贫”句。老友俞樾(曲园)赞曰:“夫子自道,得其实矣!”  相似文献   

4.
曲园追怀     
正在苏州星罗棋布的古典园林中,曲园是一座颇有特色的小型园林。这不仅是由于曲园园呈曲尺型,园主俞樾就以老子"曲则全"之意,取"曲"名园,自号"曲园居士",又称"一曲之士";而且因为俞樾是位名声显赫的朴学大师,在国内外有着深远影响,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是他的一位弟子。俞樾遭弹劾革职,晚年就在曲园消遥林下,读书教育著书,不再问询仕途。上个世纪80年代,笔者供职于与曲园一墙之隔的苏州市政协机关所在地鹤园,不时经过或多次走进尚未修复尽显破落萧条的曲园。  相似文献   

5.
《文献》2016,(1)
本文通过对新见章太炎上曲园老人俞樾手札的整理与考释,一方面考察此批信札的保存、流传情况;另一方面梳理章太炎早年生平、求学、交游、著作等情况,厘清章太炎与俞樾暨诂经精舍、康有为与俞樾的关系,解决《春秋左传读》成书及初印时间、《膏兰室札记》撰作时间以及章太炎接触西学的时间等问题,为研究章太炎的学术思想、政治思想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夏汇丰 《中国地方志》2023,(3):46-53+125
俞樾是清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小说家、戏曲家,一生著述丰富,以往学者研究大多集中在这些领域。事实上,俞樾在地方志领域也颇有建树,曾参与4部地方志的编修,并对地方志文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以俞樾参与编修的4部地方志为基础,辅以他与友人的通信和年谱等文献,论述其在地方志编修上重视体例、广收博采、承袭古制而不守旧、直笔谠论、无官私之见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温州博物馆藏有明《王守仁行书函札卷》一件,由五通书札合裱而成,纸本,素地,略泛黄,纸笺规格为26×22和24.5×17厘米两种,每通三、四叶,共18.5叶,计长37.9厘米,经装裱,宽28.4、总长度达1000厘米。卷首有俞樾“王文成公遗墨”(图一)六字篆书题签;卷尾有俞樾、  相似文献   

8.
《诸子平议》是一部训诂和校勘的笔记体学术专著,作者俞樾,晚清小学大家。学术界尚无专门文章探讨此书的功过优劣,这与俞樾的学术地位是不相称的。他审字义、破通假、立文法,对今人仍有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本文力求对其不足之处作出中肯、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一、小引俞樾,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清道光元年(1821年)十二月初二日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阳历1907年2月5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东麓(右台山麓三台山路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韩愈”条谓:“研究著作,王鸣盛《蛾术篇》、郑珍《巢经巢文集》、俞樾《俞楼杂纂》请书的有关条目或文章,具有学术价植。”韩愈诗文集,自其弟子李汉编《昌黎先生集》,宋人辑编《外集》后,至南宋庆元年间魏怀忠(仲举)编刻《昌黎先生文集》和《外集》,已集录五百家注(以下简称魏本)。其中举凡洪兴祖《年谱》、《辨证人樊汝霖《谱注》、方崧卿《举正人朱幕《考异》,都是洋洋大观者。自是以后,研究成果,代有人出。有清一代,顾嗣立(侠君)《集注》、方世举(扶南)《笺注入以及朱彝尊(竹)、何…  相似文献   

11.
故宫所藏俞樾“门下士”.“群经”二札.被定为是俞樾写给曾国藩的.通过考证.笔者认为是写给祁隽藻的。其内容涉及了《群经评议》的刊刻。《群经评议》为俞樾经学的代表作。“门下士”,“群经”二札反映刊刻过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12.
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自小受封建文化教育,其父对他属望殷切,功课督促很严,希望他科举成名。但是,钱玄同受到章太炎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能成为著名的文字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与章太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章门受业 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县,6岁始读“小学”(文字学)、经学和史学,23岁入杭州沽经精舍书院,师从俞樾学习文字学和经学达7年之久,崇信古文经学。自幼受外祖父朱有虔爱国主义启蒙教育,自称 19、20岁时读《明季稗史》,“排满思想始盛”。1894年甲午中日战后,西方列…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0,(6)
正温州博物馆藏明王守仁(1472~1529)《致谢源书》五通书信写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至正德十六年(1521),是王守仁在帅兵平定南昌宁王宸濠谋反之乱后,与纪功御史谢源探讨功次册分类立目问题而写的函件。此卷由五通函札合裱一卷,横382、纵26厘米,共1200多字,每通三四页。信札合成长卷,有晚清学者俞樾"王文成公遗墨"六字篆书引首,前首钤白文"恩奖耆儒"。题签落款处钤章两方,分别是朱文印"禅心录"、白文"臣俞樾印"。卷末有俞樾、孙诒让、王岳松等人题跋。原文未注明年月。此卷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为温州瑞安蓉楼叶君家旧藏。  相似文献   

14.
古书文例之阐述,曾散见于古代随文释义的训诂著作中.至有清一代,始有系统研究之专书问世,其中当首椎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尔后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人,对俞书各有增益补苴.这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择其要者五例(对文、互文、变文、省文、倒文),试从训诂方法的角度,说明如何利用文例来释读古书.  相似文献   

15.
俞樾公羊思想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樾是晚清著名经学家。他治经治学的重点和主要学术成就体现在朴学方面 ,他的经学思想则倾向于公羊学。公羊学的基本思想即《春秋》当新王、孔子改制、三统三世、大一统、夷夏之辨等 ,都在俞樾的经传训诂中得到体现。俞樾还将“六经”视为一个整体 ,认为孔子删定“六经”是以公羊思想为主旨的。  相似文献   

16.
《旅游》2008,(11)
这里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这里有国家4A景区、江南翡翠——太平湖;这里有影片《卧虎藏龙》拍摄地、国家4A景区——翡翠(情人)谷这里有国家4A景区、轩辕黄帝牧龙处——九龙瀑:这里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和中国竹子之乡:这里是中国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县(区)、安徽省旅游经济强县(区):这里的峡谷飞瀑闻名全国:这里的名茶太平猴魁和黄山毛峰饮誉海外:这里的农家旅馆别具特色,农家土莱纯正地道。  相似文献   

17.
【真题再现】题目:这里也有乐趣。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写作导航】这篇文章写作难度不是很大。就命题而言,“乐趣”显然是写作主体。不过审题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这里”与“也”有限制。  相似文献   

18.
(前奏曲)(女领)解放战争的炮声, 宣告了文明古国的新生。(男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到处繁花似锦、充满光明。(众合)可爱的佳木斯啊, 就是三江平原上璀璨的新星。(女领)这里,沃野绵延, 浸透着黑土的深情;(男领)这里,工厂林立, 震响着时代的雷鸣;  相似文献   

19.
大地是个小地名,在这里一座叫青山(村民叫黑坡)的崖壁上,却掩藏着在贵阳市各区、县(市)的摩崖石刻艺术中,不论是文化含金量还是字数上均称得上贵阳之最的摩崖石刻。在贵阳南郊,有个地名叫大地的地方,谷幽山青,盛产野生兰花。贵阳的许多兰花爱好者都知道,著名的翁召兰花就生长在这一带。大地是个小地名,但在这里一座叫青山(村民叫黑坡)的崖壁上,却掩藏着在贵阳市各区、县(市)的摩崖石刻艺术中,不论是文化含金量还是字数上均称得上贵阳之最的摩崖石刻。当地人也因此将青山叫做写字崖。  相似文献   

20.
百年存废 三次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始作俑者,当推清末国学大师俞樾。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之后又发表《医药说》,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这也是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俞樾思想的影响逐渐扩大。1900年前后,思想界已出现否定五行说的思潮。到民国时期,废止中医作为当时“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在思想界乃至政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学被当作旧传统、旧文化一并否定。当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