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漆器杨权喜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土地湿润,气候温和,西部山区历来盛产油漆。广阔的江汉平原,江湖密布,地面多被水田复盖,地下水位较高。战国秦汉墓葬多为深埋的竖穴式土坑木椁墓,而椁室四周又惯于用白膏泥或青膏泥填塞密封,出土时椁室内往往都有...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农事活动时节、物候和干湿状况三个方面对两汉时期的气候情状进行了历史学的再考察。认为 :在冷暖变动方面 ,两汉时期的气温比其前的春秋时期气温要低 ;与今天相比较无大差异 ,仅有的区别在于具体的变动幅度上 ;前、后汉相比 ,西汉略冷 ,东汉稍暖 ,但其间有多次波动 ,东汉末年 ,气候急剧转冷。在干湿状况方面 ,该期具有若干干湿相间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秦汉时期淮河冬季封冻问题王子今竺可桢先生在1972年发表的题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著名论文中,曾经讨论了战国至于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基本趋势,他指出:“在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公元23年)...  相似文献   

4.
第一、江陵地区战国楚墓出土文物的现埸保护 一、墓葬所处的环境条件 江陵地区战国楚墓主要分布在楚国故都纪南城附近以及以纪南城为中心的长江二级台地或较低矮的丘陵,山岗之上。江陵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6-16.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904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自然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时期为全新世大暖期初期的第一个适宜期。大溪文化开始时正处于大暖期的鼎盛时期 ,此时温热多雨。从大溪中期偏晚阶段开始 ,气候转冷 ,洪水位升高 ,江汉湖群扩张 ;到大溪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早期出现冷锋 ,并出现较高洪水位 ,云梦泽基本形成。屈家岭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气候重新变暖 ,降水增加 ,洪水位降低 ,湖群萎缩。从石家河文化中期偏晚开始 ,气候又开始恶化 ,气温下降 ,洪水频发 ,同时云梦泽再次扩张。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过程与其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之间存在着很强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气候变迁与中原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大体经历了由无中心向以中原为中心转变的"多源一统"过程.究其原因当有多种,气候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气候暖湿的时期发展较快,而湿润地区则在气候冷干的时期适宜发展.位于干旱地区的文明在长期冷干的气候条件下衰落了,位于湿润地区的文明在极端暖湿的气候时期中断了,唯有中原地区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较强,不仅在暖湿时期发展较快,而且在冷干时期仍能持续发展,最终成为全国文明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略论湖北地区六朝青瓷的造型和装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略论湖北地区六朝青瓷的造型和装饰黄义军六朝是江南制瓷业发展壮大的时期。湖北地区虽然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重要青瓷窑口,但从东汉晚期到东吴初已经开始出现少量青瓷,到两晋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的青瓷器已成为各类墓葬中最为常见的随葬品.此前已有学者对长江中游...  相似文献   

8.
南阳丰泰墓地的时间跨度由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其文化内涵在器物形态、组合特征、墓葬结构等方面都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战国晚期,南阳地区政权更迭频繁,韩、楚、秦的文化势力也因此相继出现,共存发展,至战国末期形成了融三者于一体的新型仿铜陶礼器组合,并在秦汉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的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以双耳罐为代表的楚系地方文明不绝如缕,顽强生存。两者共同构成了秦汉文明的基础。这种新型仿铜陶礼器文明自身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楚系地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秦汉中央集权政治统治力的强弱变化,以及秦汉社会盛衰的历程。西汉晚期以后开始流行的模型明器,则昭示着新的丧葬观念、丧葬礼仪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已渐趋完善,重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历史,是深入理解人类文化发展过程和人地关系的重要前提。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环境考古研究的成果,结合现有的地质学、考古学以及历史文献等方面相关资料,研究表明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气候环境经历了温凉偏湿、温暖湿润、更加温暖湿润以及逐渐趋于温和偏干、直至洪涝频发的演变过程,且与顺山集文化、双墩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龙山时代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理解淮河中游地区史前社会变迁与人地关系提供重要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论鄂西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序列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与洞庭湖区同处长江中游,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它对研究和探索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鄂西峡江地区不仅以险峻奇特的名胜和椅旎多姿的风光闻名于世,而且从史前时期开始,就己成为沟通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很自然,这里也就成为先民们繁衍生息之地。诞生于此的城背溪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意义和原始文化风貌,又是探索大溪文化渊源的重要阵地,而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湘北洞庭洞区在秦汉以前,并无广阔水面,自然地貌属河网切割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士地开阔平坦肥沃,…  相似文献   

11.
西汉名臣汲黯卒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西汉武帝时名臣汲黯的卒年,现今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大多认为是公元前112年,即汉武帝元鼎五年。也有少数认为是公元前122年,即汉武帝元狩元年。本文考证,上述二说不确,汲黯当卒于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  相似文献   

12.
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晖  黄春长 《史学月刊》2002,2(1):13-18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期;商代后期气候出现厂干旱化,导致了古公亶父迁岐,文王迁程迁丰,帝乙帝辛时不断向南方发展;而商末的旱灾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索,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商末气候环境的变迁对其时社会政治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松柏一号墓35号木牍与西汉南郡属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松柏一号墓35号木牍所载汉武帝初年南郡"免老"、"新傅"、"罷癃"等3个统计簿,对研究西汉南郡政区地理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其它文献进行研究,可以就西汉南郡属县(包括道和侯国)的变动情况得出几点认识:江陵、巫、宜成、秭归、临沮、夷陵、州陵、夷道、中庐、邔等10个县、道、侯国,均与西汉朝相始终,且当一直属南郡;孱陵、索、下隽、竟陵、安陆、沙羡、轪等7个县、侯国,西汉前期应属南郡,之后分别转属他郡或他国;销、显陵、醴阳等3个县,当分别于西汉前期或后期废置,废置前均应属南郡;便侯国约于文帝时由长沙国迁入南郡,武帝元鼎五年国除,改置编县;枝江、当阳、郢、鄀等4个秦置县,西汉初或均废置,武帝初年以后又都复置,且属南郡;高成、华容、襄阳等3个县、侯国,均当为武帝初年以后新置,属南郡;西陵县,西汉时或从未属南郡。  相似文献   

14.
大清定鼎中原前夕和之后一个半世纪,在满汉文化思想接触、碰撞、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中,清帝出自居安思危、巩固皇权和延缓政权衰落周期的目的,在皇族宗室子孙、八旗子弟及中枢臣僚中开展民族传统教育,强调“力戒汉俗”、“不忘满洲骑射旧俗”,并将其视为“祖宗家法”和与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的基本教育之法。自太宗至仁宗嬗递六代,其间因各朝政治形势和教育针对性的变化,发生诸多修正,由此反映出社会进步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新唐书.食货志》:开元时,裴耀卿主漕事,"益漕晋、绛、魏、濮、邢、贝、济、博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漕七百万石";其后,韦坚继之,天宝三载"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学术界据此认为,唐安史之乱前,中央的上解租赋主要来自黄河中下游流域。仔细分析《新志》记载并参诸其它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裴耀卿开元年间所漕租粮主要是来源于江淮地区;韦坚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的"山东",沿用的是汉代的语义,其漕运主体仍是江淮粟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西汉王朝为例,对古代中国王朝的疆域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是王朝疆域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西汉初期,中华大地上存在以西汉王朝和匈奴为核心的两大藩属体系,以及众多的亚藩属体系和弱藩属体系。自武帝时期开始,随着西汉王朝国力的增强,两大藩属体系进入碰撞、重组阶段,其结果是不仅以匈奴为核心的藩属体系被纳入西汉王朝的藩属体系中,其他弱藩属体系也进入其中,属于西汉王朝藩属体系的亚藩属体系则成为了郡县,由此最终形成了郡县、特设机构、藩属国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西汉王朝疆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铸钱工艺从先秦至六朝皆系范铸工艺,隋唐以后采用砂型铸钱并一直沿用至清代末年。在这两种工艺之中应当有一个技术过渡期,从目前田野考古发现的铸钱遗址看,这个过渡期应在六朝。对于批量铸钱而言,范铸法铸钱技术最高形式即为叠式浇铸,而叠铸技术水平最高者,莫过于萧梁时期的双面纹叠铸范,它不仅以省工省料见长,并且一套范一次浇铸的钱数可达到500枚左右,这是汉代叠铸钱工艺无法实现的。本工作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萧梁时期的无榫卯双面纹叠铸钱工艺的可操作性,力图阐明六朝萧梁时期铸钱工艺中制模制范技术的先进性,以及与汉代传统叠铸钱工艺的技术比较。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相似文献   

19.
两汉是中国哲学史上黄老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西汉前期,部分地方黄老学派由隐而显,先后进入朝廷,开创了黄老学由民间学说飞跃而为官方统治思想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虽为黄老学发展的转折点,但仅止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在其他方面黄老学仍然有很大的发展。自西汉前期至东汉后期,有黄老学者或集聚于王公卿相门下讲论“道”“德”,或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若干地方黄老学中心。司马迁所说“儒道互绌”应是特殊情况下的个别而非普遍现象。司马迁前后学黄老者更多的是儒道兼习而学有所偏。汉魏时期崇习黄老的学者中,不但出现了家庭式、家族式的黄老学者团体,而且出现了对黄老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三位女性。  相似文献   

20.
北帝是道教的神灵,他最初只是酆都地狱的掌管者,是地位低下的鬼官。在南北朝末至唐代和北宋末年以后,北帝的信仰先后两次发展,北帝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围绕着北帝出现了新的庞大的神灵体系,北帝信仰也从一部分道士的信仰发展成为整个道教的主流信仰。而北帝信仰的第一次发展是众多道士推崇的结果;北帝信仰的第二次发展则与北宋朝廷的推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