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和发展地。现在可以知道 ,商朝都城殷墟就在今天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它的发现和发掘在新世纪初以最高票数荣登“中国 2 0世纪 10 0项考古大发现”榜首。这是河南的光荣。然而 ,关于殷墟 ,仍有许多人不了解 ,甚至是误解 ,这其中包括对“殷墟”名字  相似文献   

2.
殷墟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二公里的小屯村,以及北面洹河两岸,有一处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图见封底)。小屯村及洹河两岸一带,商后期叫"北蒙",也称为"殷"。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一直到纣亡国,共经历二百七十三年。周灭殷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成了一片废墟,因此人们把它叫作殷墟。汉、唐以来的文献中,也有关于"殷墟"的记载。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的学者在安阳小屯一带出  相似文献   

3.
商王庙碑记     
安阳有殷墟,乃为世人共知,安阳有座商王庙,却很少有人知道。殷墟固是重要文化遗址,商王庙亦不失为珍贵古迹。商王庙位于安阳城东南隅,其街名东南营。庙庑座北朝南,西与韩王庙为邻。走进山门有一院落,东边陋室数间已破落,西厢为民居。过中门便见正殿,殿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拱古朴,屋脊鸱吻走兽完好。殿内一塑像,即所谓商王河亶甲像。东西偏殿各三间,西殿内立一碑,高约六七尺,碑文隶书体,因年久风化剥蚀,  相似文献   

4.
我国三千年前商朝后半期的文字——甲骨文,自从清朝光绪末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以后,于一八九九年(光绪二十五年)被认识出来,到今年已是八十年了。八十年来,在甲骨文研究过程中,结合其他考古资料和古文献记载,对我国古代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共和国首都维尔纽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安阳殷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于是,世人再一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安阳,投向洹水之滨这片神圣的土地。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是商王朝后期的都城,自1928年科学发掘殷墟以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小屯村首次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将我国传说中的商史变为信史,安阳殷墟从此成为商史研究的基石并闻名于世。六十年来陆续发掘和所获材料不断丰富,使学术界对于安阳殷墟文化内涵的认识日益深化。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继郑州发现商代早期文化以后、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先商文化的提出,使位于漳河流域的安阳商文化在夏商史中所占位置更加令人注目。因此,建立一支与之相应的、包括殷墟文化及其更早的商代早期文化和先商文化遗存在内  相似文献   

7.
安阳以殷墟闻名于世。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使得安阳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洹水殷墟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郭沫若的诗句不仅揭示了殷墟的历史地理价值。还间接指明了殷墟之于安阳的重要性,没有殷墟的发掘和认定,就没有安阳在国内外响当当的名头。但是,殷墟的发掘不仅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传奇,更是中国考古学成为一门学科的起点。殷墟的发掘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过程.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一过程,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三十年来,殷墟发掘工作不断发展,取得很多新的成绩,但由于发掘地区的关系,甲骨卜辞的发现一直不多。1973年,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小屯村南的发掘中,获得甲骨总计七千多片,全部卜辞拓本4589号汇编为《小屯南地甲骨》一书,其上册即图版部分最近已经出版。这是殷墟考古和甲骨学史上的一件盛事。甲骨卜辞是珍贵的商代史料,因为它可以估定所属王世,又是探索殷墟文化绝对年  相似文献   

9.
1928年至193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的小屯村及侯家庄等地进行过多次发掘,取得了不少重要收获。粗略统计,1949年以前在殷墟出土的玉器有1200多件。新中国成立后,殷墟考古发掘取得了更大成就,重要发现层出不穷。商代前期,青铜工具的普遍运用,使商代玉器很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郑州铭功路、湖北黄破盘龙城商代前期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球、戈、刀等玉器,充分显示了当时开料、琢磨、钻孔、抛光等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商代前期虽然玉器出土范围较为广泛,数量也不少,但缺乏大型墓葬的出土资料,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商代前期的玉…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被学者辨认出来以后,迄今已是90年了。为了纪念这一近代学术史上的大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和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于1989年9月10日至14日,在安阳举办为期五天的“殷墟甲骨文发现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国内19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苏联、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七个国家的代表暨各界来宾共130余人参加。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胡厚宣教授及安阳市副市长岳同生皆在开幕式上致  相似文献   

11.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囗囗囗获白麟囗祭于囗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囗囗”的兽头骨.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干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12.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的一座重要都城遗址,历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殷墟出土了许多马的遗骸。对这些马的来源进行追溯,将为进一步探讨该遗址先民与其它地区之间的交流,乃至殷商文化与周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信息。本文采用锶同位素检测技术,通过测定殷墟遗址出土的猪与马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首先得到了殷墟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739~0.711319之间。据此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可以推测殷墟遗址出土的10匹马中有5匹马可能不是在当地出生的,而且其来源各不相同;还有5匹马可能为本地出生。  相似文献   

13.
在汉墓中发现许多珍贵的画像,如画像石、画像棺、画像砖、画像镜、帛画、漆棺画、壁画等等。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弥为珍贵的艺术品,也为我们探讨汉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形象的资料,与古代之献互相参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先秦壁画的遗迹,近十几年来有了新的发现。1975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殷代宫殿基址附近,发现白灰面的墙皮上,绘有红色花纹和黑色园点,在殷代的建筑物上已经有了彩色壁画(《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1974年、1975年先后在秦代都城咸阳宫殿遗址上进行发掘,一号宫殿遗址发现残缺的壁画四百四十多块,最大的一块长达37、宽25厘米,颜色鲜艳(《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文物》1976年第11期)。三号宫殿遗址走廊两侧发现“长卷轴式壁画”,  相似文献   

14.
安阳徐家桥村殷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桥村位于安阳殷墟南部边沿,北距殷墟小屯村约2公里(图一)。这一带是一片平坦的农田。1996年4、5月间,为配合安阳电业局的基建工程,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在该村北进行了文物钻探。钻探发现殷代夯土房基2处(编号AXT2F2、AXT2F2,以下简称F1、F2),殷代墓葬22座(编号AXM1-M22,以下简称M1-M22)。发掘工作从4月20日开始,至5月18日结束。现仅就这批发掘资料报告于后。一、遗址2处夯土房基分别位于施工范围内的西北角及中部,二者相距50米。F1夯土房基呈长方形,紧靠西围墙,其西边压在现代建筑之下。F2夯土房基也是长方形,其…  相似文献   

15.
论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王宇信1928年,作为全国性的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当年5月,傅斯年被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旋即派青年学者董作宾于8月去河南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埋藏情况,并自1928年10月起,费时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安阳市梯家口村位于殷墟小屯村东南约3.5公里,京广铁路西侧(图一)。1985—1987年间,为配合安阳玻壳厂的基建工程,我们先后四次在梯家口村西进行了文物钻探,钻探面积共计30000余平方米。梯家口村西地势平坦,经钻探得知,文化层一般厚在2.5—3.5米间,个别地方文化层较薄,仅2米厚。另外还发现有零星的殷代灰坑,最深者达9米。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北部的安阳、鹤壁、新乡、濮阳、焦作以及辉县、卫辉、济源等市,历史上生产青瓷的情况,文献中记载甚少。自1929年在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中,发现隋仁寿三年(603年)墓葬,墓中出土了几件青瓷器。这里的青瓷才初步为人所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古墓葬和古窑址中获得了大量的青瓷。其时代可上溯到商代晚期。本文就现有材料,对豫北地区殷周到隋唐时期青瓷的发现、造型、装饰、釉色、渊源及发展,发表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诸位学者。  相似文献   

18.
三1978年以后,甲骨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愈益与当代科技发展同步甲骨文虽然很古老,但甲骨学却很年轻。甲骨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也亟需与当代科技发展同步。如所周知,“19世纪末殷墟甲骨文发现之时,正是‘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和挑战的时候,一批甲骨学者处变不惊,紧随时代的步伐,汲取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精华,在研究中取得了超越乾嘉时代的成就”①,从而使甲骨学研究达到“草创阶段”的“识文字、断句读”和“说礼制、探商史”的高峰。而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后,正是甲骨学一代宗师董作宾把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学方法引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因而“从安阳县小屯村殷墟的地面下发掘出  相似文献   

19.
盘庚迁都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史学月刊》2001,(2):16-21
盘庚迁殷,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自奄迁于今之安阳洹南之殷墟,即今之小屯村一带.然而在今之洹南的考古发掘中,很难找到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文化遗存和遗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扩大和发展,我们认为,盘庚始迁为漳南洹北的殷墟,历经小辛、小乙时期,至武丁时,都城稍稍南移,遂移至今洹南殷墟.盘庚始迁之漳南洹北,文献上称之为漳南之商丘,又可称亳、称殷.它与洹南之殷墟合则称之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墟),析则分别称亳与殷.由于盘庚、小辛、小乙居洹北仅二十多年,析称的史实遂被“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所湮没,致使人们忽略了盘庚始迁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20.
秦文生 《华夏考古》2005,(1):111-112
2004年 7月 28日至 31日, 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主办的“中国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印尼、台湾、香港等 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 1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 部分学者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一些最新考古发现; 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安阳殷墟和和其他一些古文化遗址。在考察殷墟遗址并听取了安阳市领导关于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报告后, 均认为安阳殷墟遗址完全具备列入“世遗”的条件, 一致呼吁将安阳殷墟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殷商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