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书是帝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书房也就成为皇宫中必备的设施。 清宫书房不同于现代书房,其内涵复杂得多。首先,在后金时代,“儒臣直内廷,谓之‘书房’”,是为“人关前旧名也’。其次,在紫禁城内,最著名的“南书房”与“上书房”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代“议政处”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王朝从入关前至乾隆年间一个半世纪的期间内,曾有过一个重要的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于这一机构的非正规性,因而它与嘉庆以前的军机处一样,在按官衙分载典制的官修政书——《大清会典》中根本没有记述,其他政书如《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等的职官部分,也无记载。因此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它只是一种议政制度,而无衙署即办公处,不属国家机关,一般论著在提到它时,也多称之为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而不象对内阁、军机处那样以机关名称称之。究竟有无衙署,不仅关系到对这一重要机构本身的性质,规制及其行政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清前期清廷中枢系统行政状况的研究,因而有必要对它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3.
"内廷行走"是清代特有的官称,它的出现与朝臣的"近侍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内廷行走"人员的构成、来源、身份及其职事特点,认为这些行走内廷的重臣,在日值内廷、与谋国事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在皇帝身边形成了"要职"再聚合的办事机制。而朝政处理日趋"内廷化"的结果,使决策越来越突出皇帝的个人意志,朝臣的身份本质上也在向皇帝的"近臣"和"近侍"转变。"内廷行走"官称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内廷官"、"内廷王公大臣"、"办事大臣"等概念和术语一样,体现了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并在官僚体制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清廷入关后,他多次拒绝清王朝的拉拢和收买,坚不出仕作官.怀着“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的宏大政治抱负,顾炎武登涉名山大川,遍游天下.一生中,他特别致力于边防  相似文献   

5.
一代名后孝庄文皇后入关前曾参与军国大计“辅佐太宗文皇帝”,清入关后辅佐幼帝福临统一寰宇,特别是呕心沥血鞠养教诲康熙皇帝30余年,成就一代英主而名垂青史。在国家军国大政的关键时刻,她总是霄衣旰食,尽全力支持皇孙以致成功,为清王朝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清朝统治蒙古的农业政策,在有清一代的演变大体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顺治后期到乾隆十三年,清王朝虽然颁布了禁令,但实际上采取的是有一定的限制下允许汉人前往蒙古开垦种地的政策。清入关后于顺治时规定:“各边口内旷地听兵治田,不得往垦口外牧地。”但是,这一规定在乾隆十三年前,并没有认真执行,而实际做法是对内地汉人到口外开荒种地采取了在一定限制的政策。清初的长期战乱和清入关后大肆圈地,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为了缓  相似文献   

7.
王建芙 《收藏家》2013,(5):45-52
清代皇帝自幼读《四书》、《五经》,习学满、蒙、汉文字,兼及天文、地理等,且每日阅读前朝《实录》、《圣iJi『》,又喜临池书翰、著文吟诗、品鉴古玩。因此,内廷以及各处行宫遍设书房,房内书格环壁摆放,钙案上陈设笔墨纸砚以及各类文房清玩。文房清供是对中圈传统书房、书案陈设辅助用品的一种泛称,它多有精美的工艺造型和观赏性而被俗称为“文玩”。  相似文献   

8.
公羽 《文史天地》2008,(10):4-8
蔡元培,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清王朝科举仕途上的宠儿,又是叛逆清王朝的“翰林造反第一人”;他有过搞暗杀的经历,更以“培养大师的大师”之荣耀而名垂青史。让我们走近这位伟人。  相似文献   

9.
清孝陵是顺治皇帝福临的陵寝,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以西的昌瑞山南麓。在封建社会,营建皇陵,堪为国家大事,称钦工。顺治帝的孝陵作为清王朝入关后营建的第一座陵寝,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始建日期和完工日期应该有较翔实而准确的记载,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官书上的记载或含混不清,或互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0.
清初有关法令与“太后下嫁”传说许鲲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的传说,从顺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时算起,已有345年,将近三个半世纪了。这个在我国流传较广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迄今为止,言人人殊。本文试图依据清王朝入关前后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满族,从长白山发源,因隶属八旗制度之下,长期以来也自称为“旗人”。清军入关建立清王朝以后,八旗官兵及其眷属也陆续被派往全国各地驻守,但贵州特别是在农村究竟是否有世居的旗人及其后裔,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有的同志断然否定;  相似文献   

12.
宫中,现在通称宫廷。清官方文献中,“宫廷”指相对外朝而言的内廷,为皇帝、后妃等办事及起居之所。现在所称宫廷,则兼有政治机构的含义,它与“朝廷”一词相近而不同,似是朝廷的核心。 在皇帝专政的封建时代,宫廷的作用是明显的,特别是政治方面,它以最高统治机关的地位,左右着天下局势,而宫廷其他方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官吏年老力衰,例有退休制度,称为“体致”或“致仕”。大臣退休后,除个别被皇帝“留京备顾问”,一般多回原籍,由皇帝决定“赏食原俸”(即全俸)或“半俸”。“在籍食原俸”,“原品休致”,是一种特殊的恩典。享受退休待遇的大员称“致仕老臣”。实行退休制度而引起的人事更迭,使上下官吏不断新陈代谢,是有积极意义的。清人入关初期,沿袭明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官制虽不完备,但顺  相似文献   

14.
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满洲统治者在整个清王朝一直处于政治支配者地位。关于满族史的比较传统的一类看法,往往将满族形成的时间定位于1644年清军入关之前。有人把努尔哈赤称汗建国,或满文的创制看作是满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有学者认为,满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在皇太极于1635年改女真为“满洲”,或者由他完成对东北地区的统一之时。自1980年代末以来,在族群(ethnicgroup)和族性(ethnicity)理论的影响下,国外出现多种著述,力图从对于主体性的自觉意识这一视角去追溯满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过程。柯娇燕(PamelaCrossley)先后有…  相似文献   

15.
张光茫 《文史月刊》2011,(10):78-78
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另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过去民间曾流行一句谚语:“不分满汉,但问民旗。”也就是说,清代社会主要由民人社会和旗人社会两部分组成。当然,如果细分起来,旗人社会有满蒙汉的差别,而民人社会就更复杂了。所谓旗人即入八旗之人,民人即未入旗之人。八旗与有清一代相始终,作为社会组织和典章制度,在清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对清王朝的建立、发展和  相似文献   

17.
游览故宫,置身在这全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中,环顾四周,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景色壮丽,许多游览者都不免在想:一直为皇帝独占的紫禁城,是什么时候、怎样变成故宫博物院的呢? 故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从此成为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行使最高权力的中心,。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灭亡,建立了民国。但是,被赶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反动派的庇护下,依旧在故宫后半部(旧称“内廷”)盘踞达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2,(3):34-34
“三宫六院”一词是由故宫的建筑而来。故宫内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宫即中路的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又称“后三宫”。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为了笼络明末官僚旧属和稳定汉族民心,在占据北京的第二天,顺治元年五月辛卯日,即下令:“官吏军民带孝三天,为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安葬,并遣官祭明诸帝。”又宣布明朝各衙门官员照旧录用,“薙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明室诸王有来归顺者,亦当照旧恩养,不加改削。”入关后的清政权,在政治上,经济上,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在铸币上也必然会有所反映。《清史稿·食货志》载:“世祖定鼎燕京,大开铸局,始定一品,于户部置宝泉局,工部置宝源局”。又《清史稿·世祖本纪》载:“顺治元年九月甲午车驾入山海关”。“冬十日乙卯  相似文献   

20.
北京故宫,自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后,朱棣即以内廷后三宫之一的乾清宫作为自己的寝宫,相沿至崇祯帝朱由检,先后有14位皇帝在乾清宫居住。清入关后,将明故宫作为有清一代的皇宫,一切建置均沿袭明制。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虽然在形制上承袭了明制,但在使用上与明代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例如坤宁宫,明代曾是正宫皇后的寝宫,清初仿盛京清宁宫的形制,对坤宁宫前檐的外檐装修及室内进行了改建,将坤宁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