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燕 《史学集刊》2006,5(5):58-63
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由弱到强不断得到发展。从最初伦敦与安特卫普之间的呢绒贸易,到17世纪中后期大西洋商业体系的初步形成,英国海外贸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并最终建立了殖民地贸易模式。这为英国实现海上强国的梦想,并成功地走向近代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一战爆发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庄严宣布中立,却与交战双方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中立贸易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状况,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美国卷入了这场灾难性的大战。  相似文献   

3.
梁志 《历史研究》2023,(4):135-156+222-223
二战结束前后,在大国关系急剧变动的影响下,“中立”作为同盟对立面出现在美国外交话语与实践中。面对中立国对中立地位的坚守和苏联的“中立攻势”,美国逐步放弃将中立国纳入其全球反共同盟体系,转而推行塑造亲西方“中立”政策,主要表现为积极促使中立国加入联合国,竭力通过经济和军事等手段,瓦解瑞典、瑞士和奥地利的中立地位,诱迫它们在冷战中站在西方一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准同盟国”。美国塑造亲西方“中立”的根本目的,是在保证国家绝对安全的基础上谋取全球霸权。  相似文献   

4.
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卫星 《史学集刊》2003,2(4):69-76
1929—1933年大萧条,摧毁了一战后重建的世界经济格局。国际联盟为缓解危机而召开的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则成为新旧世界经济体系的转折点。英国企图借助美国的金融实力,恢复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美国则希望终结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传统秩序,倡建全球经济新秩序。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最终未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会议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英法与美国在如何协作对付危机的问题上思路迥异,而会议的失败则为美国以后构建由其主导下的世界贸易金融合作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素清  张勇斌 《沧桑》2012,(1):44-4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国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提议召开太平洋会议,因在华盛顿举行,亦称华盛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签订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战后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五国战列舰比例为5∶5∶3∶1.75∶1.75,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海军强国,并能够与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平起平坐。美国海军力量的上升对20世纪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朱适 《安徽史学》2011,(1):93-99
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限制外国人在墨拥有财产的新宪法。此后不久德国外交部长阿瑟·齐默曼发电报给墨西哥领导人卡兰萨,提议双方建立同盟关系。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全国,不久卡兰萨宣布没收英国在墨西哥的最大投资——铁路。这一系列举动严重激化了墨西哥与美国和英国的矛盾。1917-1918年,美英之间就如何处理与卡兰萨政府的关系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但由于需要美国的帮助,英国政府最终作出了妥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英国失去了在墨西哥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金海 《安徽史学》2018,(1):109-115,126
杰斐逊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美国根本利益界定的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美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及什么样的国际结构对美国最为有利。关于前者,杰斐逊认为美国应该成为由独立的农场主占主导地位的共和国,为此需要在美洲大陆上不断扩张,并且拥有海上贸易自由。关于后者,杰斐逊认为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不能卷入欧洲事务,并且需要依靠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力量均势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美洲大陆的扩张、海上贸易自由、在欧洲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和对欧洲均势的重视就是杰斐逊外交思想的四根支柱,它们构成了日后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美国与中日钓鱼台列屿争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钓鱼台列屿争端是中日双边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但其起源、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均与美国的卷入关系重大。本文通过回顾有关历史,揭示出美国在钓鱼台列屿争端中的作用、法律关系及其相关政策与立场,并以确凿的历史事实,对美国政府一再声称的在钓鱼台列屿问题上的所谓中立立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赵霞  王美淇 《黑龙江史志》2013,(11):351-352
史上诸多的政治学家都将"价值中立"视作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原则,但是由于政治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同价值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一切政治研究都不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即使标榜"价值中立"的行为主义政治学,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价值中立"。总之,在政治学研究中做到"价值中立"是不可能,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图说世情     
《环球人物》2013,(17):34-39
英国·北爱尔兰"领导人"集体忙招待英国·北爱尔兰为期两天的八国集团峰会于6月18日在英国北爱尔兰厄恩湖闭幕。八国首脑发表《厄恩湖宣言》,倡议各国在公平税收、开放贸易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做出努力。而就在峰会开幕前,几名领导人形象遭民众恶搞,他们被戴上面具变身"大厨"。民众用最直白的方式请愿:会议不光是嘴上说说,解决世界饥饿和贫穷才应该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萧巍 《丝绸之路》2011,(12):16-17
围棋活动是供人们养身,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文体活动。本文对敦煌唐墓出土的围棋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2013年1月18日,“吉祥如意——浙江翰越堂藏古代艺术品精粹”展览在西子湖畔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幕。这是浙江省博物馆近年举办的浙江私人收藏精品系列展览之一,主办方选取了王永良翰越堂3万余件文物艺术品中含有较明确吉祥寓意的精减143件,以为贺岁特展。  相似文献   

13.
刘宗洪 《攀登》2004,23(2):1-3
我们党要扩大社会基础,不仅要关注新的枉会阶层,更要重视农民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如果没有农民的支持,其执政地位就不可能巩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阶级内部出现分化,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农村自办组织的发展,对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挑战。因此,党要在农村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吸收优秀农民入党,并引导农村自办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意大利庞贝古城发生了三次坍塌事故。本文阐述了庞贝古城发生事故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联系龙门石窟实际,对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解决思路,强调了日常保养维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6.
戴克里先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振罗马帝国,其中大部分政策为君士坦丁一世继承,并逐渐成为早期拜占廷帝国管理体制的基础.但是,戴克里先所创立的四帝共治制由于自身蕴涵着不可克服的内部矛盾,在戴克里先退位后随即崩溃.此后经过三个 王朝以及一个世纪的发展,拜占廷帝国皇位的血亲世袭继承原则得以确立,血统成为皇位继承合法性的来源.与此同时,军队也依然拥有对于皇位继承的强大影响力,血统与军队在皇位继承中形成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 0 3年 2月 2 1日至 2 5日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学术座谈会” ,来自京津、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高校、科研院所、档案文博单位的近二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就清史编纂的体裁体例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清史工程启动后的第一次重要会议 ,也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关于史书编纂的大讨论。一、新编清史的定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以世界眼光 ,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 ,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道教与辽朝政治的关系,揭示出在辽朝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道教如何阐释和构建政权的合法性将契丹开国君后及皇太子神化为道门尊神;采用谶纬与道教融合的方式来诠释契丹开国史;运用道教术语命名政治空间;把皇帝的行帐想象、神化为“洞天福地”;借用道教词汇命名帝王陵寝建筑;堆砌道教辞藻修饰帝后的哀册。一言以蔽之,契丹统治者利用道教塑造君主和国家权力的神圣性,以此构筑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资本家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实际表现这个角度来探讨这次革命的实质.作者认为资本家阶级事实上是君主立宪派而不是革命派的阶级基础.但在辛亥革命高潮中资本家阶级没有游离于革命斗争之外,不但如此,资本家阶级还利用革命党人在国内根基甚浅的现实使革命后来的发展远离了革命纲领.辛亥革命象一场暴风雨冲跨了早已腐烂的老房子--清王朝,但它却没能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之后中国有的仅仅是“民国“的招牌.因而辛亥革命实质上是一场推翻了满清的暴动,就其结果来说还谈不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尽管其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