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在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企业家为个案,简要地讨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展延;分析了新移民企业家跨国知识与技术优势在新兴企业成长中扮演关键作用;论述了跨国移民企业家产生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赢策略;进而阐述跨国性的理论架构如何有助于解释华人企业家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近20年来中国移民进入新加坡的原因、过程和发展趋势,并根据历年新加坡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数量、华人出生率、移民数量和族群比例等数据,推估出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新数据。结论是,近30年来,新加坡政府大规模吸收高素质移民,以弥补人口数量不足,确保华族占总人口75%和发展高新产业。进入新加坡的移民总数达164万人,占2009年新加坡居民总数的近33%。其中,华人移民约占80%,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中国。从1990年到2009年,进入新加坡的中国移民潮逐渐加速,总量约50~60万人,约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0%~12%。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人社会的阶级研究——以个人访谈为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美国华人研究领域里阶级或阶级关系这个概念几乎被忽略的现象,阐述了阶级观念在华人社会中的发展及表现形式;分析了移民社会中美国华人的阶级和阶级观念的特点、阶级在华人社会中的重要性与华人社会本身的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华人社会中非法移民的生存状态和阶级地位。得出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华裔社会的逐步多元化,华人的阶级观念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强的趋势,他们对于阶级的认识也表现得更为复杂化。除财富之外,美国华人对于阶级的认同还取决于家庭出身、移民背景、同化程度以及法律身份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of the ‘educated person’ through student migrants' engagement with ideas and practices of time. In particular, it pays attention to how these young people negotiate identities and develop unique strategies to achieve personal goals of education. Drawing on the works of Pierre Bourdieu and Michael Flaherty, I conceptualise time as both a discursive structure and cultural resource to forward two interrelated arguments. First, I argue that time is an important discourse in the ways that ideas about education and becoming educated are imagined, performed and negotiated. Second, I suggest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placed on time as a central facet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one particular student flow from Southeast Asia to Singapore as a case to illuminate the role of time in cultural production, based on research with thirty students conducted between 2010 and 2011 primarily through biographical interviews.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新山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从城市移民在行业分布、职位、就业或经营途径、收入和政府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探讨了华人与马来人城市移民的不同遭遇,比较了华人移民在吉隆坡和新山这两个不同类型城市中的不同境遇。得出结论:城市新移民中马来人比华人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发展机会,但华人比马来人拥有更多的投资方式和自己的企业,在城市中华人比马来人受访者的月收入要略高一些;在不同的领域,华人新移民在新山和在吉隆坡的就业或商业机会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结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策略 ,探讨新加坡华人经济近期几个发展趋向。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 ,特别是在政府经济发展策略的引导下 ,本世纪初的新加坡华人经济将有五个主要发展趋向 ,即华人企业的实力有所加强 ;华人将大力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华人企业和人才与外国企业和人才的合作与竞争将明显增加 ;华人企业将更多地涉足知识经济领域 ;独立创业的中青年华人可望增加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师南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原因,论述了他们在新马的医药活动,并以此来说明他们在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以及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浙江籍海外新移民研究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在最近 2 0年出现了空前的移民海外高潮 ,其新移民数量已位居全国各省市前茅 ,其源流、成因、结构等方面表现了独有的特点 ,并对海外华人的分布结构和浙江侨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详细评介了国际移民的学术定义;归纳其六大基本类别,指出不同类型的迁移可能相互转化;阐述了当代国际移民发展趋势,并将华侨华人研究置于国际移民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对由于缺乏对当代“国际移民”相关定义的基本了解而出现的明显错误给予了指正。  相似文献   

10.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1.
移民同化于当地是一种多维的社会互动过程,其表现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迁移缅甸的华人和印度移民同化于当地的情况是不同的。本文从语言、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族际通婚四个方面概述了华人和印度人的同化情况,认为华人比印度人更快同化于当地。本文也分析了影响二者同化程度不同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二者在人口、经济、移民性质、宗教信仰、种姓、偏见、体质等七个方面的差异所致。作者指出,上述七个影响因素并不单独具有绝对的解释力,它们相互交织,彼此作用,形成影响华人和印度人同化情况不同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学在新马流播极早,它们主要是通过早期劳工口头传播、私塾授受传播、文人沙龙传播、华人社团传播、峇峇群落马来文翻译传播等渠道,使中国传统文学在当地被广泛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中国文学由此对当地的华人与华文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直到20世纪中叶,在英华人数量并不很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威尔士的华人移民倍受歧视,尤其是新闻媒体在报导华人时有一种妖魔化倾向,华人成为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英国人夹杂着种族偏见的一种心理渲泄对象.本文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中国新移民现状及其课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以来的俄罗斯中国新移民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对俄罗斯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在俄罗斯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分析俄罗斯中国新移民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 探讨俄罗斯官方对中国新移民的态度和政策, 概述俄罗斯各方面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看法。作者认为, 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俄中两国开展明确的具有建设性的合作, 需要一个加强双边关系的更强大的社会平台, 也需要俄罗斯方面实行一种平衡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移民的背景、动机与动向等方面比较了近代与当代新老中华移民的异同;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华移民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澳洲与新加坡等"移民国家"与东南亚"原住民国家"的不同情况及其对于这些国家的影响和对当地华社的冲击;探讨了新移民研究的现状及其对当代华侨华人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跨国主义、民族主义方兴未艾,而国际移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移民及其民族主义倾向与表现正在成为移民研究的一个新视点。本文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运用跨国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冷战后华人民族主义掀起的背景、主体、特征、局限与前景,从而说明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的群体征象之于中国与居住国的双重影响和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人类学视野中的松坪华侨农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农场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 ,因特殊历史事件 ,经由特殊历史决策而形成的特殊社区。本研究以松坪华侨农场为个案 ,剖析这一特殊社区的历史发展轨迹 ,探讨归侨群体的社会记忆与认同建构 ,并关注集体安置移民的经验及其给与后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战前新马华文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女子教育进步较快,但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受教育人数、受教育级别、教育经费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本文主要从性别视角分析战前新马华文教育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作者认为,华侨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期望和经济成本是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战后初期华人社团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为讨论的切入点,重点分析会馆如何重建或新办学校、筹措资金以及提供师资与领导等方面的活动.本文也将通过详细的统计资料,探讨会馆属下学校的董事、教师、学生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以期厘清华文教育、会馆以及社会经济变迁这三者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文梳理了前期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南洋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南洋意识的"具地化"、在地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侨就一些问题已流露出程度不等的南洋意识、马来亚意识。这表明新马华侨对居住地的认同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在地观念已开始萌发。新马华侨在地观念发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适应华侨生存、发展的需要,顺应华侨社会的发展变化,受世界潮流和殖民政策的影响,受新马地区独特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