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考古》2004年第5期刊出《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发掘简报》,公布了1999年在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中出土的一批幽埋石刻,包括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镇墓真文券等的拓片和录文,为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和道教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但经与文中的石刻拓片比照阅读,发现释文中还存在一些疏漏,今试作校补。  相似文献   

2.
《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刊发了《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一文,公布了上洛县主墓出土的一通买地券,随文公布拓本且附详细释文.我们发现释文中存在脱文、衍文、误释文字、缺文不当、未加断句、繁简不一等现象,影响了该材料的有效利用,笔者尝试对原释文加以校补.为了便于覆按,原释文条列,笔者校补以按语形式列出.1.原释文:“券破土祭官点仗朱九思伏口上洛县主薨逝敕卜茔坟夙夜忧思不遣所厝.”按:“券破土”不可解,核对拓本,“券”字前脱“立”字,字体轮廓清楚.“立券破土”又作“破土立券”,为买地券习语,古人丧葬习俗中有选择有关丧事活动吉日的习俗,选好开掘墓地,镌刻书写墓券的吉日.  相似文献   

3.
<正>《中原文物》2011年第4期发表了《郑州市区西北部两座唐墓发掘简报》[1]一文(下文称"《简报》")。《简报》移录了唐代孙和墓志志文,该墓志为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可信资料。孙和墓志上宽34厘米,下宽32厘米,厚8厘米。墓志共18行,满行19字,计306字,志文为楷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0年第5期发表了《山西怀仁北魏丹扬王墓及花纹砖》(以下简称《简报》),对这座发现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1993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怀仁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的墓葬进行了报道[1],此前也有对此墓的介绍,但很简略[2]。《简报》中虽然没有发表对于研究墓葬十分重要的平、剖面图和壁画的图  相似文献   

5.
自《文物》1987年第1期刊载《江苏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和我与王勤金同志合写的《仪征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初考》(以下称《初考》)两文以后,胥浦《先令券书》已经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陈奇猷先生于《文物》1987年第6期发表《胥浦101号西汉墓〈先令券书〉"(?)"字释》(以下称《字释》),陈雍同志亦于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4,(12)
<正>《文物》2011年第12期刊登了《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和《北魏尉迟定州墓石椁封门石铭文》(以下简称《铭文》)两篇文章,介绍了新近发现的一座时代为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457年)的墓葬,为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但是,两文都根据石椁封门石上的铭文,将墓主定为尉迟定州,笔者认为这一结  相似文献   

7.
零口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村的东北部 ,1 994年 1 0月至 1 995年 1 2月 ,为了配合西安至潼关高速公路的建设施工 ,考古人员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较大面积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有关此次发掘所获得的重要成果 ,目前已有《陕西临潼零口遗址第二期遗存发掘简报》 (下称《简报》)以及多篇研究文章公开发表 1。拜读《简报》及有关大作之后 ,笔者拟就零口二期遗存的文化性质以及相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不同看法 ,不妥之处 ,还望方家给予指正。《简报》认为 ,零口遗址的主体遗存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白家村文化遗存 (此类遗存目前学术界多称作老官台文…  相似文献   

8.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刊登的《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一文,随文公布了八通买地券,录文释读详细。本文校证了释文的部分可商榷之处,并一一分析误因,就教于方家,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这份宝贵材料,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9.
中左偏将军 “中左偏将军”印(图一),铜质,瓦钮,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出土,《考古》一九八○年二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察简报》一文著录。原《简报》称此印的钮式为拱桥钮,但从所附该印的形制图来看,印钮外侧弧线不与印背两边相接,应称作瓦钮为是。此印的年代及官名,原《简报》未作考证,今试为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也谈“地券”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第5期《文物》有方诗铭先生《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一文,列举了四例买地券,经过考证,认为孙成买地券是可信的,其余三例可能是伪造的。这里提出一点意见,和方先生商榷。为免检寻,将孙成买地券释文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11.
再论“地券”的鉴别——答李寿冈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8)
对于汉代以后的"地券",如何去伪存真,进行鉴别,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由于《文物》发表了《徐胜买地券》,我感到可疑,结合平日所考虑的一些鉴别上的问题,写了《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短文。事隔数年,始在1978年第7期《文物》上读到李寿冈先生的《也谈"地券"的鉴别》一文,和我商榷。空谷足音,跫然以喜。《文物》1973年第5期上所发表的我那篇短文,由于《徐胜买地券》上的年号是汉光武帝的"建武中元元年",这件"地券"又是属于土地买卖文书,而不是那些具有封建迷信内容的另一类"地券";因此,这篇短文只限于论述汉代属于土地买卖文书"地券"的鉴别,其他概不涉及。李寿冈先生的商榷把范围扩大了。从时间上来说,他引用了晋代的《杨绍买地券》、唐代的《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长沙走马楼简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沙走马楼简牍自发掘以来 ,迄今已有五年。目前 ,公布的简牍资料主要集中于《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文物出版社 1 999年。以下简称《田家》)一书和《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文物》1 999年第 5期。以下简称《新收获》)一文以及《长沙走马楼J2 2发掘简报》(《文物》1 999年第 5期。以下简称《简报》)中。截止 2 0 0 1年 8月“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下所引论文未注明出处者 ,均系会议论文提要或发言稿 ) ,有关走马楼简牍研究的各类文章已达 50余篇。另有日本长沙吴简研究会主编…  相似文献   

13.
《湖北鄂州汀祖南宋吕文显墓发掘简报》一文,公布了买地券拓片,随文附有释文。本文校补了释文部分的商榷之处,并一一分析误因,就教于方家,以便更有效利用这份宝贵材料,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98年第9期发表了《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五号墓为春秋时期Shi国贵族墓葬,墓主为一成年女性。其随葬器物中有一自铭盘,据铭文内容,此盘可名为《Shi公典盘》,简报中附有器形及铭拓。同期又载方辉先生文《Shi公典盘铭考释》,笔者在读过简报和方文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89年第7期发表了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的发掘简报,揭载了随葬的买地券、诏书、诰命符等多方石刻拓片;在一些刻石的正反面镌有八卦、河图、洛书等图形,但简报中未能辨识。八卦、河图、洛书是产生于我国古代的内涵丰富的信息体系,由于宋代象数学的穿凿附会,增加了浓厚的数字神秘主义的色彩。明王玺家族墓石刻图形的发现,为研究象数学对明代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所刊《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一文介绍的五代至宋代的买地券,其券文在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同时,亦出现"南赡部洲""为佛采花"之类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词汇。同样的内容还出现在江西、海南等地出土的买地券中。本文分析,这些墓主多为普通民众,并非一定是道教徒或佛教徒。佛道性质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块买地券文中,是五代宋元时期佛道融合,普通民众宗教信仰实用、功利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84年第1期刊布了绍兴坡塘所出徐王炉的器形照片及铭文拓本。铭文中的最后一字(图左),原简报及《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一文皆释为"煛(炙)胃(炉)"二字。今按:此字实从门从膚(臚),即闾字异体(《金文编》601页闾字条)。战国陶文中与此相近的闾字习见(《季木藏匋》38页)  相似文献   

18.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所刊《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一文介绍的五代至宋代的买地券。其券文在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同时,亦出现“南赡部洲”“为佛采花”之类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词汇。同样的内容还出现在江西、海南等地出土的买地券中。本文分析,这些墓主多为普通民众,并非一定是道教徒或佛教徒。佛道性质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块买地券文中,是五代宋元时期佛道融合,普通民众宗教信仰实用、功利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砖雕题材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97年第2期,《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一文介绍了该砖室墓壁上嵌饰的一批砖雕。这批精美的砖雕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在当时日益流行的古代孝子故事。它对于了解宋代儒家孝义思想的内容及著名的二十四孝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原报告只简单地说明:“内容为常见的武士,侍女及孝子故事。”而没有进行详细的注解。类似的孝义故事图画及雕刻在宋、辽、金、元的北方墓葬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墓室装饰,但在以往的简报中,对没有题榜的这类图画雕刻往往不能准确地注明其名称,并且缺乏综合研究。我们在此尝试对这批  相似文献   

20.
1995年《中国钱币》第4期发表了吴筹中、赵隆业两位先生《试谈“中国代用券”》一文。文中所列大多为上海地区的代用券,笔者因在上海平时所见也以本地为多。“代用券”或称“代价券”,一度流通市面,发挥了货币的作用,当属货币史、钱币学研究范畴。正如吴、赵两位先生所言:“对中国代用券的研究和收集,涉及中国近代货币史,而且对某些金融史、地方志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笔者细细拜读后,就手头掌握的资料在此补充两点:第一,关于“中国代用券”产生的背景,文中写道:“‘中国代用券’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因旧时银行发行的纸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