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娇 《沧桑》2013,(4):22-23,53
青铜爵是夏商周时期酒器组合的核心,也是重要的酒礼器之一。本文通过对青铜爵来源、器物组合、发展演变的分析,提出青铜爵为饮酒器的可能性较大这一观点。此外,考虑到青铜本身的特殊性,推断青铜爵在诞生之初即为夏商周时期进行礼仪活动的重要礼器。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6,(11)
正说起中国青铜器文化,用"器以藏礼"四字概括最恰当。礼器是我国古代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我国青铜礼器铸造始于夏代。1973年,沉睡了4000多年的青铜爵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三期堆积层重见天日,这是我国第一件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青铜礼器,它的破土而出为我们打开了古代青铜礼器铸造研究的大门(图1),让我们看到了夏代青铜礼器的身影,以后陆续出土了酒器爵、角、斝(图2)、盉和食器鼎。青铜礼器在夏  相似文献   

3.
<正>青铜爵上的"爵柱"格外引人关注,更为其增添几分神秘色彩。我们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爵的身影,但在其中爵的适用年代和功用多张冠李戴、荒诞不经。那么青铜爵到底是作何用途?爵柱的意义在于实用还是象征?青铜爵是夏商周三代酒器组合的核心,作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始见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晚期逐渐消失。《说文·鬯部》:"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青铜爵的形状一般为前有流,即倾  相似文献   

4.
许慎《说文解字》释“爵”字为“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对于其中“象爵”之解,前人争论颇多,然并未解释透彻。详细考证甲骨文、金文“爵”字字形可知:早期的“爵”字为象形文字,是先人们根据青铜酒器“爵”的形象创造的,后经演变,“爵”字字形加入了分别表示手和酒的构件,变成了会意字,而古人造爵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雀的形体。  相似文献   

5.
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数量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致,是华夏古文化的精华。在商周社会,礼器是贵族奴隶主在祭祀、宴享等重要的仪礼性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器物。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铜礼器的数量、种类、大小都有严格的区别。所以,铜礼器在奴隶社会是“明...  相似文献   

6.
胡洪琼 《南方文物》2022,(2):220-225
青铜觚、爵是殷墟时期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根据觚、爵套数多寡至少可把青铜礼器墓分为五个等级。铜觚、爵配套使用的原因是其在裸礼上两者要相互搭配使用,才能完成祭祀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晚商时期,青铜觚爵随葬制度对商文化核心区产生影响并被广泛认同,至西周中期,这一制度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件汉代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商周时期,“尊彝”是对祭祀所用礼器的总称,并不用来专指某种青铜礼器。到金石学发达的宋代,人们常把一类体型偏大的容酒器叫做尊,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8.
爵是夏、商两代的重要青铜礼器,对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作者曾主张青铜爵是良渚文化陶鬶传入河南地区后所衍生的一个新的品种,并藉以提出夏文化可能起源于良渚文化的看法。本文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予以重新讨论,确认良渚文化陶鬶有大、小两种类型,而青铜爵即是渊源于其中的小型陶鬶。青铜爵与良渚文化小型陶鬶嫡传关系的确立,使...  相似文献   

9.
王霞 《中原文物》2005,(5):57-60
宋明清三朝各有不同规模的仿制三代青铜礼器之举,器物质地有铜、瓷、木、竹、漆等.表面上这种仿制活动只是不同时期决策者的个人爱好,深入研究则可以发现其目的是要借此复建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并规范社会行为,是对三代青铜文明的渴求与复兴.  相似文献   

10.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11.
苏强 《收藏家》2010,(10):17-23
青铜酒器是我国商周青铜器中的重要一类,它的出现可追溯至夏代晚期,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爵、等酒器。商王朝建立后,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青铜酒器的种类大大增加,出了现觚、、尊、觥、卣、瓿、觯、方彝等新的器类。商代后期,在尊、觥、卣这三类酒器中,除常见的圆形或方形的造型外,又出现了一种模拟鸟兽等动物形象的新形制。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7,(7)
中原地区出土有青铜礼器的东周墓葬中,经常发现部分铜礼器的器类和形制呈现出较早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又往往饰有当时流行的纹饰,显非传世品,而是与其他青铜器同为当时所造,应为仿古器物。文中统计的东周时期铜器墓葬共280座,如侯马上马、洛阳中州路、邯郸百家村等。春秋早期早段仿古酒器仅出现在中高等级铜器墓中,且为西周早期流行、西周中晚期已基本不见的爵、觯相配的组合形式。春秋中期晚段到战国中期的仿古器物均为仿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的铜礼器。仿古器物的衰落过程体现了时人对于西周宗法礼制重视程度的减弱,反映出宗法制度本身的逐步式微。  相似文献   

13.
<正>前段时间,一位友人将其收藏的一件青铜爵(图一)拿来分析,因感慨做器者高超的作伪技术,故将分析过程做了详细记录。众所周知,青铜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之一,发轫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作为礼器,青铜爵大多铸造精美,且往往还带有  相似文献   

14.
说爵     
西周及其前的青铜器中常见的三足爵在当今普遍被认为是饮酒器或温酒器,而《说文》中载其为礼器。本文就三足爵流长不便就饮、容量小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饮冷酒的习俗,判断其非日常使用;又根据出土爵底部有烟炱和某些爵的结构拢火以及内盛祭神的鬯酒等判断,其实为祭祀中用于歆、的礼器,流行时限可至西周晚期。除三足爵外,另有瓒形爵,用于祭礼;以及稍后出现的雀形爵,因"爵""雀"同音,而进一步强调雀的形象;还有至南宋以后发展出便于使用的杯形爵。此外,爵还作为酒器的通称使用。  相似文献   

15.
湖南商代青铜容器的动物纹饰与祭祀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曙斌 《收藏家》2010,(7):25-30
湖南是南方地区出土商代青铜器最多的省份之一,且不乏举世闻名的重器,如人面纹铜方鼎、四羊铜方尊、象形铜尊、猪形铜尊、牛形铜觥、凤乌纹铜“戈”卣、“癸举”铜卣、鹗形铜卣、牺首兽面鱼纹铜罍、兽面纹铜瓿、“皿天全”铜方彝、虎食人形铜卣等青铜容器,显示了湖南青铜器的地方特色与神秘意味。这些青铜容器以尊、卣等酒器发现最多,以动物纹饰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16.
孙明 《收藏家》2016,(4):16-20
悬铃青铜礼器,指的是下端或底部悬挂铜铃的青铜礼器,不含青铜车马器、铃首刀等。  相似文献   

17.
毕经纬  刘娟 《文博》2023,(2):57-62
两周之际的中原地区,本已经消失的爵、觯、方彝、尊等青铜酒器,又以明器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曲沃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韩城芮国墓地等姬姓高等级墓葬之中,本文试论这一回潮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青铜礼器也称为彝器,彝的意思是常,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也就是青铜礼器^[1]。  相似文献   

19.
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身份与权利的象征,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出当时上层社会的精神崇拜。青铜礼器形制的演变,不仅是生产工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还受精神文化的影响。本文从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变化角度入手,结合商周对"巫"与"神"的不同理解观念,试析巫史文化对青铜礼器形制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6,(9)
正器鋬是指容器腹部一侧半环状突起供单手握持的部分。青铜器鋬最早随着二里头文化青铜容器而出现,殷墟文化时期直至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以酒器居多,爵、斝、角、盉等带有单鋬的青铜器占有相当的数量。因此,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早期[1]的青铜容器中,带鋬的造型显得特别而突出。在商周青铜器的范铸技术中,外范是器体赖以成形的核心,也是器表装饰依赖的载体。而器鋬、耳等附件由于垂直突起于器壁,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