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很早就出现了海神信仰,各地海神也不一样,形成诸海之神,这种造神运动一直未曾间断。妈祖作为海神的出现,始于宋代。妈祖本为福建省莆田县媚州岛上的一位农家女,后来从巫,为民众消灾治病,有一定威信,英年夭折,但是死后却被当地渔民奉为海神,先是地方性的,进而沿着海岸线,向南北传播,远及台湾、澳门、香港。  相似文献   

2.
清代新疆建省后唯一一部通志《新疆图志》中建置部分,修纂体例完备、史料来源丰富,修志思想体现关注民生的先进思想的倾向。该分志引文广博:清代之前的西域历史,由于缺乏文献档案,正史中西域传、地理志的相关内容是其引用和考证的主要史料来源;清代的内容,则主要借鉴了清代方略、奏章等档案中的记载以及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成果,并大量参照了新疆各地乡土志提供的实地调查材料。虽存在内容上的疏漏、时代上的局限,但对当今清代新疆史的研究以及地方志的修纂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树枬,清末民初关心时政、有图强爱国思想及作为的学者和地方高级官员,曾任新疆布政使,为《清史稿》四总纂之一。他作为《新疆图志》总纂,亲撰其中的《国界志》,堪称论述我国近代西北边界变迁第一书,对激励国人图强雪耻曾起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汤原县志(1991-2005)》是新编《汤原县志》的续志,内容溯本探源、地情特色浓郁、时代风貌突现。体例科学规范,资料全面系统,价值取向多元,彰显的编纂特色可为续修志书借鉴。对其不足应加强学术探讨与研究。从整体上考察,《汤原县志(1991-2005)》是一部彰显汤原县情的资料性文献。  相似文献   

5.
牛致功 《陕西史志》2006,30(1):42-44,38
《关中胜迹图志》30卷,清毕沅撰。毕沅字缜蘅,一字秋帆,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史稿》卷三三二有传。据本传载,毕沅为乾隆十八年举人,二十五年又为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乾隆三十一年。授甘肃巩秦阶道,调安肃道,寻擢陕西按察使。后任陕西布政使。“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馈,授巡抚。”毕沅在任,赈济灾民,募民垦荒,兴修水利,关注教育,“置姬氏《五经》博士,奉祀文、武、成、康四王及周公陵墓。修华岳庙暨汉、唐以来名迹。收碑碣储学宫。”乾隆四十四年丁母忧去官。次年复任。毕沅先后在陕主政十年。乾隆五十年,调河南巡抚,次年授湖广总督。嘉庆二年卒,赠太子太保。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60年图志》为例,在图志的编纂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原则:以文字贯通,体现历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大量图片印证史实,体现图志的特点;以图注补充正文文字,借此扩大书籍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7.
隋炀帝大业年间编纂了《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3部大型地理图书。前后参与其事的编纂《区宇图志》者近50人,现在可考者约10人。隋炀帝时,《区宇图志》多次重修,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修撰者的文体繁复,二是体例失当,三是修撰者狭隘的民族观、区域观念。而隋炀帝时编纂多种地理图书的条件之一,是隋朝对全国各地吏治、民情、风俗、物产的调查。其直接原因,则是隋炀帝的文化素养,以及实际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即地理图书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土贡的根据,以地理图书来记载其统一华戎的功业、以地理图书归美隋炀帝的政治目的。隋炀帝对地理学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够修出好志,《慈溪市志》编委会聘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慈溪县志》主编徐长源及《宁波市志》副主编周乃复等三人为《慈溪市志》顾问。三位顾问热心家乡修志事业,分别为第二轮志书的编修捐献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公元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10.
刘善泳 《中国地方志》2015,(3):58-61,64
在江西省石城县开展的"走遍石城"调查采风活动中,方志文献特别是旧志文献被反复、充分利用。方志文献在地方文化标识的建树和文化脉络的梳理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方志成全了事物的文化旨归,也成全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在工业化、城镇化大潮推动的社会变动中,文化的价值备受关注和重视,地方志工作机构应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方志文献利用上有更多的担当和作为。  相似文献   

11.
《佳木斯百年图志》(以下简称“图志”)对于我,是未见其书,先闻其名和其评。那是2011年夏初,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里,一位来自哈尔滨铁路局公安处的读者,阅毕“图志”,爱不释手,评价颇高。自此,“图志”便给我打下了“好书”的“烙印”,也是这篇读后感的起因。  相似文献   

12.
《粤东词钞》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东词钞》是粤东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通代词选,其各编序言、词人小传以及所收词作的题序、自注和本文等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首先,《粤东词钞》的序为推定个别词人的生卒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其次,《粤东词钞》所收词人小传为后出的总集或选本考订词人生平奠定了基础。再次,《粤东词钞》为后出的总集或选本更全面地搜罗、更准确地点定词人作品提供了帮助。复次,《粤东词钞》入选作品的某些自注可以作为词体研究史料使用。又次,《粤东词钞》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光辉 《史学月刊》2007,(10):130-133
《王恭毅公驳稿》(简称《驳稿》)是明朝人王槩任大理寺卿时复核重要案件的判词原稿汇编,也是明代重要的司法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14.
2014卷广西年鉴框架结构科学合理,年度特点、地方志特色突出、领属得当、层次清晰、标题简洁、规范,是一部编纂特色鲜明的省级年鉴。其鉴向读者显现的是区域性、年度性、连续性、资料性文献的基本属性,是一部广西2013年度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资料性文献,亦是一部具有为现实服务和存史价值的资料性文献。  相似文献   

15.
由郑天挺先生主编的《清史》(上编)一书已与读者见面,这对于广大清史爱好者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该书由郑天挺先生亲自拟定编写提纲,由南炳文、郑克晟、林树惠等同志具体主持其事,它全面贯彻了郑天挺先生的学术观点,也体现了其他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在许多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是一部很有价值、不可多得的清史著述。通读全书,我们感到该书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地方文献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中国历来就重视对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南北朝时《关东风俗传》中有《坟籍志》,专录一方人士的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地方文献目录。南宋高似孙的《剡录》中著录了地方人士的著作,是地方文献中兼备书目的先例。随着地方志编撰的盛行,专记某一地区人物和著作,专记某地出版物的地方文献目录开始出现,如明曹学佺的《蜀中著作考》、清代邢澍的《关右经籍考》、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等。20世纪以来,随着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开展、地方志的编写和地区,城市文化研究的深入,对于地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日益增多,同时对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系统梳理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所藏9份敦煌藏文文献《生死轮回史》的基础上,提供了该写本的全文英译,并对其与其他敦煌文献的关系以及该写本的写作经典来源、作者、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这部《生死轮回史》和其后的《回向》、《通向天界之路》是一个三部曲的假设,认为其作者是一位吐蕃佛教徒,成书年代当为公元800年左右。文章认为,这部《生死轮回史》的灵感来源于佛经《华严经·入法界品》,最后又提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但内容和目的却是前佛教时期的生死态度和安乐观念,这一点形象地揭示了佛教传播者在西藏的第一次努力。虽然当时佛教已传入西藏,但本土宗教的影响依然没有消退,因此机敏的佛教徒在保留本土宗教一些根本性观念的同时,另一方面积极地用相似的佛教概念去改造它。就写本而言,佛教传播者保留了当时人们死后转生天界或至少脱离恶趣的愿望和最终的归宿地,最终却说明要实现这种愿望就要放弃原有的仪轨并逐渐接受佛教的修持。  相似文献   

19.
《临桂县志(1991—2012)》是1996年版《临桂县志》的续志,体例完备,资料可信可用,价值取向多元,编纂特色彰显,对其缺失应进行学术商讨。从整体考量,是一部可信可用的资料性文献。  相似文献   

20.
近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张居中先生惠赠《舞阳贾湖》一书,初读后颇有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