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1年6月某天早晨,沪上名流张伯驹驱车前往码头迎接一位从北京来的朋友,岂料刚出家门不久便遭不明身份人的绑架。张伯驹是何人,又因为什么原因遭人绑架呢?一张伯驹,原名家骐,字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省项城人,生于1898年,幼时被其父张锦芳过继给伯父张镇芳为子,入  相似文献   

2.
新书微讯     
正《烟云过:张伯驹传》内容简介张伯驹(1898—1982),原名张家骐,河南项城人,是一位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张伯驹出身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被称为"民国四公子",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先生多年来一直关注张伯驹其人,在张伯驹生前曾多次拜访,深得张伯驹信赖,亲闻了许多往事。《烟云过:张伯驹传》以张伯驹的经历为主线,以其所好之书画鉴赏、诗词、戏曲等为生发点,用一些重大事件来全面反映其  相似文献   

3.
周汝昌一生痴迷红学,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被红学家梁归智称为“红楼风雨梦中人”,是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红学考证派集大成者。张伯驹被国学大家启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是近现代词坛大家、书画大家,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周汝昌比张伯驹年轻整整二十岁,但两人却因《红楼梦》而结缘,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知音。  相似文献   

4.
刘如仲 《收藏家》2006,(10):31-32
元方从义绘,水墨纸本手卷,高23.5、长105厘米。创作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方从义自题隶书《云林钟秀》、“方方壶画”及尾款隶书“洪武丁巳方壶子作赠邓止庵还朝”。钤“方壶书印”朱文印、“不芒道人”白文印、“墨池清兴”朱文印。鉴藏印有“石渠宝笈”朱文印、“张伯驹珍藏印”朱文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印、“三稀堂精鉴玺”朱文印、“宜子孙”白文印、“竹窗书画图记”白文印、“宣统鉴赏”朱文印、“无逸斋精鉴玺”朱文印、“张伯驹父珍藏之印”朱文印及“京兆”朱文印等。幅后有明沈周题跋“上清仙子本天仙,下谪来修水墨缘,闻道…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张伯驹合作书画@沈林  相似文献   

6.
1964年,我从北京图书印刷职业学校文物班学习结业,分配到北京市文物商店琉璃厂东街宝古斋字画门市部工作,跟靳伯声师傅学做书画收购,那时天天“下户”,就是到各藏家去寻货。北京什刹海一带居住着老画家周怀民、六额驸王爱兰及张伯驹等藏家,当然是常去的。张伯驹的大名,早在文物班学习期间去北京故宫博物馆参观他捐的隋《展子虔游春图》、晋《陆机平复帖》时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7.
黄英 《文史博览》2013,(2):68-68
20世纪50年代,康生曾到大收藏家张伯驹家中拜访。他看到一函线装的清版《宋元学案》,随意翻了翻,用一种漫不经心的口吻说:“听人讲,你收藏了不少古画,可以看一看么?”  相似文献   

8.
杨陶然 《文史博览》2009,(11):24-24
收藏家张伯驹出身豪门,其父张振芳是袁世凯时期的直隶总督,可谓家财万贯。他为了收购和保护遗失在民间的中国书画作品,几乎倾家荡产。  相似文献   

9.
2009年1月,我收到吉林大学教授王同策先生寄来的挂号信,里面是他找到的一份张伯驹先生写于文革的交代材料的复印件。王先生表示,自己已读过《往事并不如烟》《顺长江,水流残月》,很希望我把"往事"继续讲下去、写下去。于是,复印了这份材料,或许将来再写张伯驹时多少会有些用途。材料看后心情复杂,一直没有拿出来"使用"。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人赞赏张伯驹,但未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老一辈文化名人 中,张伯驹先生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化奇人。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价为:“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贵胃子弟钟情文化 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据有关资料介绍,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哥哥的内弟,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河南提法使等职。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  相似文献   

11.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0,(4):118-136
中国之有“四公子”一说,始于战国: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明末,桐城的方以智,如皋的冒辟疆,宜兴的陈定生和商丘的侯方域并称“四公子”。清末,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和丁惠康亦以“四公子”名世。到民国,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寒云(克文),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以及署理直隶总督张镇芳的哲嗣张伯驹被誉为“民国四公子”(坊间还另有版本: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  相似文献   

12.
民国四公子     
关于“民国四公子”,坊间流传各种版本,入选者有孙科(孙中山之子)、张学良(张作霖之子)、袁克定(袁世凯之子)、段宏业(段祺瑞之子)、张伯驹(张镇芳之子)、声筱嘉(卢永祥之子)、宋子文(宋嘉树之子)、张孝若(张謇之子)等,其中,论出身,或论公子派头,分量最足的,无疑应该是袁克定、孙科、张伯驹与宋子文。  相似文献   

13.
1941年初夏的一天,中国盐业银行常务理事兼上海分行经理、大收藏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在上海住所陕西南路培福里弄口遭3名匪徒绑架。消息传开,立时轰动上海滩。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河南项城人。他1897年2月14日生于河南项城一个官宦之家。7岁时,其父张义安将他过继给伯父张振芳。  相似文献   

14.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继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之后,在我国最早出现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我国各地早期党组织成立以前,除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外,其他各地也都曾成立过类似的组织。武汉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广州称“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济南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长沙称“俄罗斯研究会”。这些“研究会”,对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准备党的成立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建党作了  相似文献   

15.
元戎 《中国土族》2006,(3):58-58
本刊讯(记者/元戎)近日,“文贤忠书法研讨会”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召开,该研讨会是由青海省文联、青海省书法家协会、青海土族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与会书法界专家认为,文贤忠先生书法功底深厚,各种书体俱佳,章草、楷书功底深厚,尤擅行书,用笔精到、灵秀,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使其作品散发着浓郁的儒雅之气。文贤忠先生为民和中川乡人,土族,自1985年开始练习书法,临习王、颜、孙、米诸家法帖,曾得到全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指教,同时还受益于王学仲、杨再春、王云等书法名家。其作品曾在北京、成都、重庆、西藏及我省展出,1990年,获“珠…  相似文献   

16.
俞汝捷 《世纪》2023,(4):44-46
<正>拙稿每在《世纪》发表后,通常会收到一些反馈,令我欣喜,使我受益。其中印象尤深的有两次,一次事涉张伯驹,一次事涉徐澄宇、陈家庆。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周谷城张伯驹先生为我重书诗词》的回忆文,谈到两位前辈写给先父的词稿、扇面于“扫四旧”时被抄没,“文革”后我请他们重新书写的往事。文中谈到,先父有把折扇,一面是姚羲民的章草题诗,另一面是张伯驹画的兰花。  相似文献   

17.
一天晚上,饭后无事,大家在北屋客厅闲坐。警卫秘书王锁柱进来,对父亲说:“有一对夫妇来访。”“是谁?”我问。父亲接过会客单,那上面在来宾姓名一栏里填着:潘素。“快请他们进来。”父亲边说边从沙发上站起来,急步走到庭院,又高叫勤务员赶快把前后院的电灯统统打开,并瞪着眼对我说:“你的老师登门,跟着我做什么?还不快到前面去接!”黑黝黝的院子,霎时变得明晃晃。张伯驹夫妇在光晕树影间,快步而行。我跑了过去。父亲带着兴奋的神情,站在院子的中心。主宾坐定后,父亲先开口:“这么晚了,你们又徒步而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吧?”潘素告诉我们,她…  相似文献   

18.
1962年前后吉林省博物馆在北京的某位收藏家处购进一件元人《萱蝶图》轴。后来经张珩、谢稚柳、刘九庵、张伯驹等人鉴定,他们一致认为该作品为“旧假”,并肯定它既不是郭天锡所画,也不是出于元人手笔。最近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赠送给吉林省博物馆一部美国印刷的在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画的集册——《八个朝代的中国画》,其中有一件署名刘善守的《萱蝶图》轴,这件画无论从画幅的尺寸、构图、画面物象以及用笔等都和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那件元人《萱蝶图》轴,非常相像,这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为了便于对比研究,先把两画的自然情况列出:吉林省博物馆藏元人《萱蝶图》轴(简称“馆萱”)。质地,绢本。画面尺寸,164×56公分。内容,萱花竹石,巨石上单腿立一  相似文献   

19.
画家介绍 袁士奎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甘肃省武威人,自幼勤学书画,后从师于书画名家,其擅长书法、中国画、油画、雕刻、诗词。现为新疆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造型艺术研究会理事、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美协会员、新疆国画院画家,中国“和”书法创作者。  相似文献   

20.
方甫 《收藏家》2001,(11):27-29
这是一幅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伟大国画家的张大千与当代收藏家张伯驹的夫人、著名国画家潘素合作的《芭蕉仕女图》。画中一株芭蕉粗壮丰茂、墨气淋漓,芭蕉树下数杆青竹劲爽高洁,一位少女手执团扇背面而立、凝视远方。人物造型生动秀美、刻划细微,笔力俊逸,设色雅丽,看得出是画家的精心之作。画左侧大千题曰:“壬戌夏四月既望,潘素大家遥寄妙笔,命予补写团扇仕女,落笔惶恐。八十四叟爰,摩耶精舍”。观此画者无不为两位画家深得国画精髓的妙笔而赞叹倾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幅丹青有着极为深厚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