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学勤 《攀登》2003,22(6):12-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内容与要求的最新概括,是总结我们党建国五十多年来执政经验教训、认识和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成果。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关系问题,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屈晓伟 《攀登》2006,25(6):75-8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执政理论。这一执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执政方式不仅会引起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将对我国依法行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全新思想。这是党总结55年执政历史经验后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更是新形势下确保党更好地执政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三大执政”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理解。科学执政科学执政,就是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真正认识…  相似文献   

4.
刘武根 《攀登》2010,29(4):41-46
将马克思主义执政工具合理性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并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的合理性,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工具合理性理论的中国化,其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执政工具合理性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包括毛泽东执政工具合理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工具合理性理论。  相似文献   

5.
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党的执政方式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臧乃康 《攀登》2002,21(3):1-5
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对执政党原有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及其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政治资源出发,努力探索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进行党的执政方式的调适以实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设计和配置政治权力体系;按照政治现代化要求强化政党的执政功能;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实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记中 《攀登》2002,21(2):12-14,21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是保持党的长久执政地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即解答了革命党与执政党区别;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最新实践标准;阐明了党长久保持执政地位的道义支持和法理依据;揭示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8.
刘长发 《攀登》2005,24(2):10-12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一个涉及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获取、维护和巩固的重大问题,它体现着政党权力与公共权力相互结合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要以新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必须切实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积极扩充党的执政资源,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这样才能强化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施东宁 《黑龙江史志》2013,(21):333-333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长期执政历史和丰富执政经验的先进政党。从夺取全国政权前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执政经验。执政规律是执政基本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新时期,党的执政规律的创新和发展,必然建立在深刻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胡华 《黑龙江史志》2013,(21):45-46
在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毛泽东对民主执政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首先是建立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其次是对军队民主的探索;第四是加强民主监督的探索;第五是对法治建设的探索,这些经验对今天党的民主执政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服从党的政治路线是方向;提高执政能力是价值取向;民主集中制是保障;制度建设是关键;有领导有步骤进行是方略等。总结这些经验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淼 《丝绸之路》2014,(14):75-78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中一个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不断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真正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必须跳出已有的思维定势,从宏观、战略、全局的高度综合谋划、设计其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建国以来党章的修改来看,八大党章对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党的人民权力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九大至十一大党章是我党人民权力理论的曲折发展阶段,十二大至十七大党章是党的人民权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阶段。这些发展历程不仅展示了人民权力理论对党的执政规律、党内民主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能动效应,而且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要义,凸显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源泉,同时还折射出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4.
“第一要务”论正确解决了发展、执政、兴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回答了“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以及“为什么执政”的问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反映了我们党对于这个重大问题的成熟与自觉,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攀登》2014,(6):47-54
青海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加强"三基"建设提升执政水平的意见》。"三基"建设成为青海探索治青理政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推进青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确保长治久安,建设法治青海以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实践创新;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16.
邓治平 《广西地方志》2004,(3):117-118,127
续修县志的篇目设置紧紧围绕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主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握执政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县域经济”篇取代“经济”篇(卷),以“人民利益”篇取代“政治”篇,以“县域文化”篇取代“文化”篇(卷),更加突出县志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肖剑 《沧桑》2012,(6):49-51
依法执政,这是任何现代政党都必须遵循的规律。但把依法执政与党的领导有机地统一起来,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遵循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8.
李抒望 《攀登》2011,30(1):9-1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陈云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被学术界所忽视,值得我们认真深入挖掘整理:首先,牢牢把握生产关系的变化,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从而深刻地认识了执政后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复杂变化;其次,明确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大力探索经济建设的规律;最后,注重经济手段的作用,强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从而在经济工作中大力践行了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陈云的这一贡献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卫学 《史学月刊》2004,(8):126-128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列宁根据俄共(布)担负的新的历史任务,对执政党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奠定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